关于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文化价值与市场开发探讨

2021-03-08 12:32:32艾发光宁波财经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9期
关键词:象山县盐场海盐

艾发光 宁波财经学院

在象山,海盐生产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晒盐技艺,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从唐代开始,沿海而居的象山人民不断改进海盐晒制技艺,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文章围绕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文化价值与市场开发路径展开探讨。具体思路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通过具体案例对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文化价值展开分析;二是结合工业旅游、周边文创的成功案例,对海盐晒制技艺的传播路径进行开发。

在象山晒盐业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勤劳的象山人民在海盐晒制技艺方面不断改进,促使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虽然在近些年,海盐晒制过程中机器逐渐替代手工操作,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在工业生产线中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作为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凝聚了千百年来象山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2008年,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入选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预示着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在文化价值以及市场开发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因此,课题围绕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文化价值与市场开发展开探讨。

关于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在对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文化价值与市场开发展开探讨之前,厘清海盐晒制技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现状尤为重要。

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发展历程

关于象山海盐晒制技艺的发展历程,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中宗武则天之前,当时的象山县原住民就已开始使用土法零星晒制海盐。当时象山先民直接收集海水,将海水放置炉灶中煎煮以加快水分蒸发,从而快速出盐。这种古法在史书中被称为“熬波”。

从宋代起到清代,海盐晒制技艺一直因袭旧法,大都采用晒灰制卤及刮泥淋卤两种方法,卤水制成后用炉灶煎煮,等待出盐。这种方法虽然在历代一直被沿袭使用,但存在生产效率低、制卤成本高的问题,导致象山海盐晒制产业在历代发展中不断受限。一直到清代嘉庆皇帝年间,舟山定岱盐场的板晒制盐法被引入,这种通过板晒结晶代替传统煎煮出盐的方法不仅大大节省了单次海盐晒制产量,同时生产成本也大幅下降。后来象山先民制盐又进一步引入了缸坦晒制法,继续在生产效率以及成本上进行优化,从而成为了海盐生产工艺的重要变革。到民国时期,传统煎灶方式逐步被取消。

新中国成立后,曾引入“流、枝、滩”海盐制造法,虽然制出的海盐纯度以及质量有所提升,但受到成本高等原因影响,最终停用。后来,象山人民改用平滩晒盐的方法,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再一次推动了象山海盐晒制技艺的发展。一直到今天,象山现留存盐场仍在使用平滩晒盐法。

当下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发展现状

近些年,海盐生产过程中机器逐渐替代人工操作,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在工业生产线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大量盐场在这一变革中纷纷关闭。2010年,象山县还存有旦门、新桥、花岙三个盐场,到2020年,仅剩一座花岙盐场。从浙江省档案局数据来看,花岙盐场不仅是象山县留存的最后一座盐场,也是浙江省最后一座海盐晒制盐场,在这种状况下,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继承与发展也令人担忧。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保护措施。2008年,象山县海盐晒制技艺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花岙盐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

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媒体以及文化保护部门也频频发力。2020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风味人间2》纪录片制作团队在打造红膏呛蟹美食主题时,节目组曾深入浙江各地,寻找膏蟹腌制的海盐产地进行拍摄。最终,节目组选定象山县花岙岛上的花岙盐场。从纪录片呈现的画面来看,花岙盐场在傍晚时与太阳交相辉映,在晨起时环绕着缕缕薄雾,格外彰显意境。

综上,关于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发展现状,从工业产值层面看,这一技艺的运营使用范围越来越小,颇有退出之势;然而从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看,这一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被日益重视。因此,海盐晒制技艺的文化价值与市场开发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深入分析。

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文化价值分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在诸多领域发挥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利用国家非遗优势助力象山海洋文化强县建设

文化是城市与区域的独特标记,也是城市与区域的精神表达。2020年,象山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建设别有韵味的海洋文化强县”目标。海盐晒制技艺作为象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平台优势,最大程度地推动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进而加强象山县全区域海洋文化的建设。

在助力象山县建设海洋文化强县方面,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可以作为象山县海洋文化非遗项目的排头兵,为其他海洋文化分支作出表率作用。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完善海盐晒制技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与非遗传承基地“四位一体”的传承体系。组织相关单位科研人员及文化保护学者对传统海盐晒制技艺进行多方位、立体化研究,在海盐晒制技艺中提炼出海洋文化的典型符号与文化标识。

同时,海盐晒制技艺作为象山海洋文化的重要分支,其发展是联动的,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大力推进海盐晒制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要积极结合区域文旅融合和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围绕宏观环境下美丽城乡建设展开实践,以项目化、特色化、社会化及规范化的方式推进民间传统晒盐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力争将海盐晒制技艺的文化价值发挥到最大。

留住千年工艺背后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节

象山海盐晒制技艺是象山沿海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生产中所凝聚的智慧与结晶,也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案例。在海盐晒制技艺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过多种与海盐晒制相关的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与从事海盐晒制的广大盐民生活逐渐相融,并由此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厚的海盐文化。例如在象山盐场分布的周边村落里,盐在人们的祈福、建房、结婚等风俗仪式中占据重要位置,他们把盐视为吉祥的象征。甚至在象山的一些地区,盐会以民间传说的方式被民众们奉为信仰,其中“熬盐菩萨”“盐祖宗”等传说在象山盐民中的广泛流传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在风俗礼仪以及民间传说中充当重要角色之外,在象山当地的一些地名中,盐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盐仓前”“烧盐湾”“盐厂”等地名的来源,都与当地的制盐风俗有关。在文艺作品的延伸方面,象山县境内留存着大量与盐有关的谚语、诗歌以及戏剧等优秀作品,这也说明了海盐晒制技艺所带来的盐文化深入人心。

海盐晒制技艺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工艺,更是历史长河积淀中留存下来的文化象征与民俗符号。在历史上,海盐晒制技艺曾是当地盐民赖以生存的方式。在今天,海盐晒制技艺仍是象山民众的精神食粮,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值得被人们铭记,其所彰显的文化魅力值得被人们传承。

为同区域其他非遗项目保护提供启示与经验

作为海洋文化强县,象山县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与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盐晒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在文化传承与传统技艺保护方面,为象山区域内其他尚未建立起完善保护机制的非遗项目提供了成功经验。

尤其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建设方面,花岙盐场在2017年时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花岙盐场作为浙江省最后一座海盐晒制盐场,其依然保存着古法技艺的八级滩晒盐法。花岙盐场近些年虽然在工业盐产值方面有所下降,但是其依托盐场所开发的旅游项目日益火爆。

游客在游览时不仅可以参观海盐晒制的工艺流程,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这种沉浸式文化保护与传承,能够有效推动传统工艺的流传,同时也为象山县其他非遗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典型范本。

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的市场开发路径研究

关于象山海盐晒制技艺的市场开发路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发展工业旅游,助推区域转型

工业旅游是一种比较新的旅游概念和形式,主要根据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在发达国家,工业旅游是一种常见且由来已久的旅游产业形态。而在国内,只有少数知名企业开启工业旅游概念,将企业资源与品牌形象打造成游览项目。面对海盐产值缩减的现状,象山盐场企业应紧跟发展潮流,积极探索新方向,将海盐晒制技艺与旅游概念进行融合,合理开发工业旅游项目。这样不仅可以让旅游业带动区域产业升级,还可以在游客游览过程中提升企业品牌效应。

目前国内同类型项目中,发展工业旅游较为成功的案例有茶卡盐湖和中国死海运城盐湖。以茶卡盐湖为例,西部矿业集团在原有盐场、矿场的工业带基础上,不断转型升级,以全域旅游为指导,逐步优化发展理念。2015年,西部矿业集团投资3亿元对茶卡盐湖进行升级、提档,全面开始旅游投资开发,创立“天空之境”品牌,成为国家4A景区,游客接待量连年攀升。

茶卡盐湖的成功经验,给象山盐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商业范本。盐场可以充分结合其自身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开发特色工业旅游线路及工业旅游产品,大胆将传统海盐晒制技艺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在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时树立品牌形象。

开发周边文创,盘活商品经济

开发周边文创产品,在一些景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中并不少见。目前,国内大多数旅游景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都会开发独具特色的周边文创产品,以建立专属旅游品牌形象,盘活旅游商品经济市场。近几年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故宫文创系列、敦煌文创系列、西湖文创系列等。

从市场流通的原理来看,景区及非遗周边文创产品的市场流通动力源自游客的文化消费升级。游客在游览或参观过程中,对景区以及非遗项目所传递的文化理念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文创开发者往往会抓住这一点,将大多数游客认可的文化理念打造成某种精美的文化符号,以文创商品的形式刺激游客消费,从而带动景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也可以结合海盐晒制工艺流程、海盐晒制工具、海盐制品等角度开发周边文创产品,打造象山海盐晒制技艺的文化符号,以带动景区的经济发展。

创新制盐工艺,重启盐场活力

尽管当下象山海盐晒制盐场数量呈减少趋势,且越来越多的盐农开始转行,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海盐晒制产业失去了生命力。对于传统海盐晒制工艺的保护,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对海盐晒制工艺进行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投入,从而重新激发海盐晒制产业的生命力,保证海盐晒制技艺的持续传承与发展。

从工业产值的角度来看,尽管海盐晒制技艺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所彰显的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象山建设海洋文化强县而言,海盐晒制技艺是重要的助推剂;对于区域历史回忆与文化情结而言,海盐晒制技艺则是承载的主体;对于象山县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言,海盐晒制技艺传承是一部经验值拉满的成功范本。

在未来的发展中,象山传统海盐晒制技艺可以沿着工业旅游、周边文创产品等市场路径继续开发,持续推动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升级;与此同时,海盐晒制技艺也必须开展技艺创新,大力提升工业产值。只有这样,海盐晒制技艺才会在新时期迸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象山县盐场海盐
限量供应
更有效的减肥
肚子里摇匀等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福建轻纺(2022年4期)2022-06-01 06:26:22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 为山腰盐场开创百年发展新纪元而努力拼搏
中国盐业(2018年17期)2018-12-23 02:17:00
菜央子盐场:众志成城抗洪救灾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中国盐业(2018年16期)2018-12-23 02:08:22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中国盐业(2018年12期)2018-09-21 07:14:06
花岙岛:打造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废旧盐场重新激活
中国盐业(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22
象山县教师作品选登
大樟树上的鸟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