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音乐课程的职教作用与课程设置

2021-03-08 12:32:32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9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文设置

张 静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需在加强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再突出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音乐课程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文章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以问题分析为导向,明晰音乐课程对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论述应用型高校中音乐课程的优化设置。

应用型高校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办学目标[1],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倡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转型发展中,将办学宗旨确定为培养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学院以理工科大学生为主,突出“石油特色”,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石油企业、油田所在地市的事业单位中从事各类技术、管理等职业。处于转型阶段的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石油院校共有的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加强职业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因客观因素所限,学院在短时间内无法强化石油专业师资力量,但也有其自身优势—学院的前身是“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院”,拥有专业齐全的音乐教师队伍。因此,学院近年来在理工科学生中开设了较多的音乐课程,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强职业教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应用型高校开设音乐课程面临的问题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宗旨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意味着它们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不是“学者型”的专业人才,而是具有一定理论功底、能较好地掌握实用技能的“应用职业型”人才。音乐课程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方面的必要性虽然有较广泛的共识[2],在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中也都有设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对音乐课程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学院在确定了转型发展的大方向后,对音乐课程作用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传统观念一般认为:音乐课程只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对职业发展并无作用。实际上,应用型高校培养的理工科职业化人才,说到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德为先”的人才,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而音乐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3]。同时,音乐课程的科学实施,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还能够对他们的职业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如果不能充分认识音乐课程在学院转型、学生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然会影响课程的设置及实施。

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

学院在转型中增加了音乐课程的比例,但是由于没有成功先例可以参考,在开始阶段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性。一是不同年级设置的音乐课程比例差别较大,规范性不足;二是对设置哪些音乐课程最合理缺乏认识。应用型高校培养学生的宗旨是“理工为基、重视特色、发展职业、突出技能”,因此在学校的整体课程设置中以理工科理论、技能课程为主,并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如学院的采油工程、石油储运等课程。音乐课程虽然对职业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但毕竟是辅助性课程,不是他们将来的“职业”,在课时比例上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通过音乐课程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就必须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科学优化。

音乐课程对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高等教育界存在普遍共识:应用型高校必须使毕业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都达到本科学历的标准,才是合格的本科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音乐课程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音乐课程能够教育学生思想进步、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

贝多芬曾经说:“音乐能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这充分体现出好的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性,对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思想具有重要作用。一些优秀的爱国主义作品,如《党啊亲爱的妈妈》《我和我的祖国》等,不但旋律优美、易于传唱,而且让学生能生动地体会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这是普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不能比拟的。同时,爱党爱国的先进思想,能够促进学生坚定报国理想、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从而自觉刻苦地学习职业技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

音乐课程能够发展学生智育体育、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敏锐的思维和强健的体魄是职业教育的基础,现代医学已经证实,音乐可以促进人体大脑两个半球的协调发展,有益于年轻人脑细胞发育。健康的身体是学生们将来用职业技能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保障,而学习音乐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在繁重的职业教育学习之余进行必要的身体放松和调整。此外,通过学习音乐、增强乐感,还有助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如:跟随悠扬的音乐做瑜伽操已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运动方式之一。

因此,音乐课程的实施,在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方面有诸多优势,对于应用型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用型高校音乐课程的合理设置

明晰了音乐课程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后,需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关键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整体培养方案中音乐课程的科学比例;二是音乐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学科部署。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有关规定,不同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比例的音乐课程。学院在调研、实践和征求师生意见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的难度和数量,在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整体课时中设置了4%-7%左右的音乐教育课时,明显高于一般的理工科高校。这样既能够达到通过音乐课程提高应用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加强职业教育的目的,又不过多占用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时间,经实践证明是比较合理的比例。

对应用理工科学生应该设置哪些学科的音乐课程才最合理,最有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是接下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过于单一,难以保证培养效果、会流于形式;但若是专业性太强,也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学无所成。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原则就是“增广度、降难度”。“增广度”指的是区别于传统的理工科高等教育,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在音乐课程设置上适当地宽泛、丰富一些。传统的《音乐鉴赏》公共课可进一步拓宽类别,如民族音乐、西方钢琴名曲等不同的鉴赏课等。不同的鉴赏课具有不同的作用,一些钢琴名曲如贝多芬的《命运》,其雄伟澎湃的气势让人胸怀壮阔、坚毅刚强,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坚定不移的品质;而一些宁静柔和的民族音乐能令人心旷神怡、平和安宁,能培养学生形成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这些都将会在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除了鉴赏类课程,还应适当的增加技能类公共选修课,如器乐、声乐、舞蹈合唱等课程。这类课程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院开设的钢琴演奏、古筝演奏基础课以及舞蹈基础训练课等音乐选修课程,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不少学生反映通过学习器乐演奏,对于他们掌握复杂的石油实验操作有帮助,这就是通过音乐课程加强职业教育的典型实例。当然,课程开设在“增广度”的同时,必须也要“降难度”,因为对应用型高校的理工科学生而言,开设音乐课程重在“潜移默化、润物育人”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要求他们像音乐系学生那样掌握专业的和声分析及高超的演奏技巧。学生在欣赏完一首乐曲之后,需要学习的是乐曲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性,而不是专业的曲式分析与和声理论。因此,不宜开设涉及到较深音乐理论知识或较难器乐演奏技巧的课程。

此外,学院还设置了旨在加强社会实践、深入社会生活的“采风类”选修课程,定期组织学生赴本地剧院观看演出及参加社会公益演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他们热爱专业、自觉地学习职业技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总之,很多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要求加强职业教育、提高人文素质,音乐课程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在转型发展中,通过问题分析、探索改革,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音乐课程的优化设置和科学实施,在大学生人文素质、职业教育培养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文设置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22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