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兰州城市学院
文章从文旅融合的视角研究了敦煌地区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从其艺术特征、创新与实践形式展开论述,探讨了敦煌本土音乐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敦煌本土音乐的繁荣发展,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有效利用和依托旅游提高民众参与程度,使其逐步由抢救性保护向生产性保护发展。近几年,敦煌有约500万人参与体验了敦煌的非遗项目,如壁画、彩塑、剪纸、敦煌舞等,敦煌民间艺术与旅游的关联度越来越密切。文章就文旅融合视角下分析研究了敦煌旅游产业的现有规模,以及敦煌本土音乐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已有实践和呈现模式。
本文所指的本土音乐主要特指敦煌地区的民间音乐,其按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
敦煌舞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一个新流派。敦煌舞是依据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彩塑及相关记载研究创编出来的,它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出了敦煌画塑的神韵。1979年首演的舞剧《丝路花雨》,是敦煌舞出现的标志。从此,敦煌舞开启了一个新的舞蹈艺术时代。
曲子戏(敦煌曲子戏)是甘肃省敦煌市的传统戏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它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最盛行的时期是清末明初,当时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曲子戏班。曲子戏大多讲述的是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及民间社会生活,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
近年来,甘肃省着力打造河西走廊的文化旅游,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一播出,尤其是新世纪音乐大师课雅尼创作的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乐器都都克笛那苍凉悠远、雄浑古朴的音色,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河西走廊和华夏文明绵长厚重的历史长河中,被其吸引来到河西走廊的游客越来越多。敦煌是名气斐然的河西重镇,其围绕本土元素,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在本土音乐元素方面的创新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这都促使敦煌成为丝绸之路的旅游胜地和甘肃省旅游快速发展的典范。
1.《丝路花雨》
“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东方的天鹅湖”—《丝路花雨》是甘肃敦煌艺术剧院(甘肃省歌舞团)编演的大型民族舞剧,它在全世界巡演了近1800余场,先后访问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人数达到500多万。并于2004年10月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成为“中国舞剧之最”。2017年5月,新版《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正式常态化演出。
2.《敦煌古乐》
1993年,甘肃敦煌艺术剧院舞蹈家许琪、张聚芳、张强等根据敦煌学者席臻贯先生解译的《敦煌古乐》曲谱,并结合中国传统乐舞艺术形式创作了大型乐舞《敦煌古乐》。该剧首次将敦煌学的科研学术成果以舞蹈这种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敦煌古乐》又不单纯是舞蹈,而是一种涵盖了诗、乐、舞三种题材的大型舞剧,该舞剧获得了中国文化部第五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挖掘古典音乐奖”。
3.《天马萧萧》
《天马萧萧》是本世纪初甘肃敦煌艺术剧院以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为创作源泉精心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该剧讲述了汉武帝为富国强民寻找西域良种马的故事。该剧自上演以来,已先后赴省内部分地区、北京多地巡演。
4.《伎乐天·三十六姿》
《伎乐天·三十六姿》是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史敏根据敦煌壁画编排的8支敦煌舞舞蹈,它表现了伎乐天三十六种舞姿,生动地展示了1600多年前敦煌壁画中描绘的部分古代舞蹈姿态。通过《启示·冥想》《伎乐·弄腰》《步态·生莲》《伎乐天·三十六姿》《反弹琵琶品》《闻法飞天》《羽人·纵技》《礼毕·虔心》八个组合对气、意、神、手、舞姿、技术的训练,让舞蹈者掌握敦煌舞所特有的风格和韵律。
5.《大梦敦煌》
《大梦敦煌》是陈维亚导演执导,兰州歌舞剧院排演的一部经典舞剧。该剧位居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首演至今,已荣获中国“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多个国家及奖项,成为对外宣传敦煌文化的“西部艺术第一品牌”。
6.《敦煌韵》
《敦煌韵》是甘肃省歌剧院2004年创排的大型乐舞。它集歌、舞、乐为一体,通过《飞天》《美音鸟》《鱼月神泉》《妙音反弹》《鼓魂》《千手观音》《驼铃传情》《霓裳羽衣舞》《莫高盛世》等歌舞乐场景,以全新的艺术手段全方位展现出了中国古代舞蹈和敦煌壁画、音乐、诗词赋等博大恢弘的艺术形式。乐队演奏所用的大阮、小阮、排箫、箜篌均仿制敦煌壁画中的古乐器。
随着现今社会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喜欢曲子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敦煌曲子戏已濒临失传。面对这种状况,敦煌市举办了多种活动,其中有利用敦煌曲子戏形式,新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现实生活的小品小戏,如剧目《合作医疗进农家》《迁坟》《二宝智斗胡半仙》;有敦煌文化馆定期举办的曲子戏培训班;还有敦煌市用以奖代补的方法,举办的敦煌曲子戏大奖赛。除了上述举措,让这一传统艺术走进景区是最重要的举措,有一些民间自乐班常年在莫高窟、月牙泉等旅游景区及部分宾馆饭店、农家园演唱曲子戏及民间小调,他们也演奏曲子戏曲牌。曲子戏走进景区活动,不仅渲染了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推动了曲子戏的保护、传承和交流,同时也为自乐班带来了收入。敦煌曲子戏也成为了传播敦煌民间文化、宣传敦煌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自创排至今,共演出了1800余场,票房收入达3亿元;《大梦敦煌》从2000年创排至今,共演出800多场,票房收入逾8000万;大型乐舞《敦煌韵》在南粤演出近7个月,共演出185场,票房也有130余万元的收入。这充分说明敦煌乐舞的对外宣传敦煌旅游得以升温,而且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与敦煌相关的现代音乐,如由雷佳演唱的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绝色敦煌之夜”的原创主题曲—《敦煌谣》,F.I.R飞儿乐团单曲《月牙泉》,萨顶顶演唱的“诛仙”手游敦煌主题曲—《大梦天华》;还有著名作曲家谭盾以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交响乐《敦煌慈悲颂》,这部交响乐于2018年在德国首演,随后在澳大利亚、洛杉矶等地巡演,于2019年开始在中国巡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甘肃、兰州、敦煌观光旅游,让文明兰州、精致兰州的城市名片更加响亮。因此,这些有着鲜明本土元素的音乐,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其商品化还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敦煌”旗帜的艺术产业,成就了享誉中华、名扬海外的艺术品牌。人们一提起敦煌乐舞,就要提到甘肃,自然也会联系到如《丝路花雨》《千手观音》《大梦敦煌》等乐舞品牌,就要赞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还有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敦煌文化被称为“包容互通的世界文化”,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历久弥新。2014年6月,甘肃省出台的《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在保护方面还特别指出,在保护传承敦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敦煌非遗文化的附加值,打造一系列非遗项目品牌,其中“音乐敦煌”品牌也位列其中。因此,敦煌本土音乐从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创新出发,并与旅游相融合,必定会越走越远,践行非遗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