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泽民,王琪
(1.昆明医科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由此产生了 “留守儿童” 这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相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个群体展现出来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健康、生存、生活和安全等方面。
教育困境是困扰农村留守儿童的最突出的问题。学者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最容易出现逃学、玩游戏、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等现象。杨琴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学业适应和人际适应方面均不理想, 表现为较多的迟到、旷课、欺负同学、 说谎打架等行为, 还有很多留守儿童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 常感到无助、 空虚甚至有少数学生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1]。
留守儿童处于身体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形成心理创伤,甚至心理畸形。赵峰通过对农村9~15 岁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且在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情绪障碍和焦虑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出现问题[2]。他们具有“认知偏差、情绪消极、行为障碍、人格障碍、人际关系障碍、适应障碍”等心理特点[3]。卢利亚则认为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负担较重,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长期缺乏父母照顾、并在非正常家庭环境氛围下成长的儿童,往往对社会漠不关心,缺乏安全感,有些人直到青春期仍然表现出挑衅性、冲动性和其他不当行为[4]。
我国儿童安全整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危及儿童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主要受害者。辜胜阻、易善策等认为,目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监管、 学校关心和社区关爱,导致他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往往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5]。从时空范围看,可以划分为校园安全、家居安全、户外安全等问题;从类别属性来看,可以划分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娱乐安全等问题[6]。
学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困境成因分析立足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学习、 生活、 心理健康等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进行分析,主要概括归纳如下。
首先是人员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社会生活条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发展。臧书起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以说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大背景下滋生出来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城市往往选择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农民工也想挣脱“土地的枷锁”外出务工。其次是城市化的巨大发展并没有让农民获得较高收入,一些省份的城乡居民之间收入水平差距甚至越来越大。加之,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显然,这就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客观经济因素。再次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读书是“无用的投资”在很多农村家长中存在。从次是农村家庭大子女较多,很难负担所有子女的教育费用。最后是相关政策执行力不够,相关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不力之事时有发生[7]。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心理、 行为习惯、 道德品行、社会交往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状态。杜银花、赵文华认为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必然导致父母家庭教育角色和教育职能的缺失,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造成影响。父母长期远离孩子,不能对子女进行基本的家庭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作业辅导,加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工作,下班后已无心再对子女进行“远程指导”,对遥控管理孩子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8]。父母教育角色能否由其他人充当?隔代教育如何发挥、补充家庭教育职能?这是学界广泛探讨、研究的话题。黄冰、钟诗华指出隔代监护家庭教育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的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他们受文化素养、 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生理轻心理”“溺爱”等问题,他们的教育理念完全落后于当下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农村隔代监护情况下,隔代教养“能养不能教”的矛盾突出,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习惯、道德品行、社会交往等问题[9]。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孩子的应试教育,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特殊性,注重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杨纯杰认为当前农村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普遍落后,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功能不断丧失,学校管理不当问题长期存在; 农村教育意识上存在严重不足,学校资金短缺,师资配备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解决[10]。姜姝、朱莹等通过数据追踪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农村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受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会受到同学和教师的歧视,使他们产生厌恶学校、教师、同学的心理活动,不愿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他人分享,更不会向同学、教师请求帮助,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学习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不同地区教师不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有的甚至歧视留守儿童[11]。
目前,学术界针对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的研究大多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归纳如下。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出现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直接联系。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要从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入手。盛星指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积极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扶持工作,引导农民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特色经济。这不仅能增加父母陪伴儿童的时间,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再让农民工做“要娃还是要钱”的单项选择题,从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12]。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学校是陪伴留守儿童的主阵地,学校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的力度,为其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怀,能快乐学习的校园氛围,承担起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责任。如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13]。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讲堂,帮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己、 正视并积极健康的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14]。
父母是子女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着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该时常关注留守儿童在家的情况,关心孩子的生活、 身体和学习,留守儿童父母应保证每天与留守儿童进行视频或语音交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减少他们心理的孤独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量弥补留守带来的情感缺憾[15]。另外,应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留下父或母其中一方照管子女,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更应该想办法把子女寄放在学习环境较好、有一定责任感、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则需权衡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与呵护[16]。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关爱不足,易出现生理安全问题和心理安全问题。因此,社会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号召更多人、更多社会组织重视留守儿童群体,加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资源支持。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帮扶。政府、民政部门、学校以及其他部门等要格外关注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留守家庭,可以以社区、社会组织等作为支撑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支持网络,指导家庭教育步入科学教育的轨道,弥补留守儿童监护人知识内容的缺陷,并进一步探索志愿者等社会支持组织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面对面”“一对一”志愿服务的模式,定期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学业上、生活上、心理上的指导,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助力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17]。
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教育等问题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呈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检索可以看出,国内学者无论是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分析,还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支持路径探索都有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多,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众多文献中,很少发现有学者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总结,大多学者都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分类方法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来讲不能很好服务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困境的理论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有的放矢,转变以往笼统的研究方法,最后通过借鉴相关研究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寻找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