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1-03-08 11:14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宪法法治

王 伟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具有引领性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当然需要宪法的保驾护航。而宪法要想发挥该种作用,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贯彻与落实,因此,加强对公众的宪法宣传教育工作便有其必要性。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年轻群体,其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以及探索精神,但由于自身阅历较浅,也往往缺乏理性精神,容易受到各种极端思想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其宪法意识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也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还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通过发挥其社会主义法治主要建设者的力量,最终促进我国法治目标的实现。

1 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力量,其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知识能力,更需要具备优良的法治思维能力。而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使大学生群体树立宪法信仰,不仅能保障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还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1 有利于保障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

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不仅关系到国家法治化进程的推进,也关系到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以及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愿景的实现。而依法治国战略要想得到有效落实不仅需要对制度层面的内容加以完善,还需要对公民的法治思想进行培养。就目前来看,随着《民法典》以及系列法律的出台,我国法治建设在制度层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成绩,但在公民法治思想观念的培养层面仍有诸多欠缺,公民的法律意识以及维权意识仍显不足。因此,为了使公民能通过法律通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必要加强对其法治思想观念的培养。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法治化建设的精英力量,其法治观念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并且,根据相应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我国高校在校规模人数已经突破了4000万人[1],在国家贯彻与落实依法治国战略过程中,该类群体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其对法律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增强其法治观念,最终在思想层面促进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

1.2 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是“立德树人”,“立德”侧重于对大学生思想层面的培养,而“树人”则侧重于对大学生能力层面的培养[2],并且,该种目标的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注入新内容及新思想[3]。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施阶段,对于高校而言,其也需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方针,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培养。此外,高校不仅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也是为社会、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在高校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还能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权威,从而形成“遵守宪法 捍卫宪法 崇尚宪法、信仰宪法”的优良品德,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1.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宪法意识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强的能动作用。尤其是面对现代化的社会,大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不足,在辨别是非能力上稍有欠缺,很可能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甚至还会产生违法犯罪现象。因此,在高校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不仅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以使其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各种社会现象,从而抵御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还能增强他们运用宪法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在遇到违法犯罪活动时,能积极维护宪法所赋予的权利,敢于同邪恶作斗争。此外,在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而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就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此种背景下,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全面提升显得尤为重要[4],其中法律素质以及法律思维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宪法意识更是一切法律意识的源泉,所以,在高校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思维的养成,进而促进其综合价值的提升,最终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有其必要性,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关系到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与落实。鉴于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对国家、高校以及学生个体的重要性,我国宪法教育工作得到了普及,目前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践中,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2.1 大学生对宪法的认知程度低

宪法认知是指公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宪法本身的认识和理解[5]。公民对宪法认知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整体法治建设程度。而大学生作为公民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其对宪法的认知程度也对社会法治建设程度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首先,大学生群体未能对宪法的地位及作用做出正确认识,虽然有80%大学生明确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仍有20%的学生不清楚宪法地位,在这20%的学生中,甚至有一半多学生认为宪法同其他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在对宪法作用的认识上,学生一般对宪法所具有的分配政治权利、规范国家权力有较多了解,但是对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则认识不足。其次,大学生群体未能对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以及义务做出正确认识。我国宪法在第二章中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相当多的大学生乃至法学专业学生都很少能将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及义务进行说明,更勿论运用宪法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大学生虽然在课堂上有对宪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但是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使得大学生更多接受的是被动式教育,学习宪法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在考试之后,便很少有动力再进行深化学习,最终导致其未能全面、系统掌握宪法有关知识,也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对宪法的认知程度[6]。

2.2 高校的宪法教育工作不到位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承担着对学生的宪法教育工作。但就高校实际的宪法教育工作而言,有些工作尚不到位,影响了大学生宪法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高校的宪法教育课程存有不足。在高校实际的宪法教育工作中,其虽然也认识到大学生宪法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实践时,一般会将宪法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合并,放在通用性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进行讲授[7]。而且,该门课程通常是由思政教师来授课,由于教师相关专业的限制,其对宪法知识的掌握也仅限于表层,而无法向学生传递更深层次的法学理论知识,最终使大学生仅对宪法条文的外在表现形式有大致了解,相应的宪法意识并未形成。另一方面,高校的宪法教育方法较为单一。高校在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时,一般采用的都是课堂教育,并且主要是大班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现场讲授、播放PPT或者播放相应的普法短片来完成宪法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填鸭式的方式来完成宪法教学工作,宪法教育途径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教学以及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并未对宪法精神以及相关理论有深层次理解,最终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法制思维。

2.3 国家对宪法的宣传尚显不足

国家对宪法的宣传力度直接决定了社会大众对宪法的认知程度,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国家对宪法的宣传也影响了对其宪法意识的培养。自我国在2014年设立首个“国家宪法日”,在2018年设立首个“宪法宣传周”以来,宪法的普及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问题,一方面,国家对宪法宣传的形式化严重。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有“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但在形式层面仍然停留在印刷相应的宪法宣传资料、通过大屏幕宣传等传统方式,未能形成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宪法的宣传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对宪法宣传的深度层面也尚显不足,在国家对宪法宣传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标语以及口号来达到宣传宪法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社会公众以及大学生群体对宪法的了解,也仅限于标语以及口号中对宪法的介绍,对宪法标语以及口号背后的宪法精神并不没有掌握,也导致公众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宪法意识并未完全形成。

3 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路径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其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法治建设的主要力量,对其宪法意识的培养重要且必须,所以具体可以从大学生自身、高校以及国家三方面来对培养路径进行分析。

3.1 大学生自身应注重宪法意识的养成

首先,大学生群体可以加强自身对宪法知识的学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宪法的兴趣,正确认识宪法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并自觉遵守宪法,规范自身行为,积极行使和履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敢于同违法犯罪活动做斗争,以达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的。其次,大学生应注重自身法治思维的培养,明确宪法同其他部分法之间的关系,并对各部门法之间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加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法律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宪法宣传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宪法下乡活动”“宪法辩论赛”“宪法调研实践”以及积极行使宪法所赋予的诸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各项权利等。通过参加宪法宣传的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运用宪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加深自身对宪法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及互动性,改变传统宪法教育的枯燥性与乏味性,使学生更能深入把握宪法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

3.2 高校应对宪法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的主要场所,应积极发挥高校在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8]。首先,可以将宪法以及法治教育作为高校单独的一门课程来开设。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仅通过通用性教材,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共同讲授,很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养成。因此,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分别开设课程,并由专业老师进行授课,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宪法条文的同时,也能掌握更深层次的法学理论,最终形成相应的宪法意识。

其次,针对高校宪法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创新宪法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对社会热点或者典型案例的引用,来激发学生探索宪法知识的热情,使学生不仅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相应的宪法知识,还能树立起运用宪法思维来解社会问题的能力。讨论教学方法则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某一法律问题自由发表观点,并就该法律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讨论,进而引起学生对该法律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法律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鉴于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自媒体技术均取得了突破式进展。因此,高校的宪法教育工作也需要紧抓时代潮流,利用信息技术来开辟宪法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其可以积极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作用,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来向大学生宣传宪法知识,从而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此外,还可以借助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灵活性,改革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模式,通过微视频、微电影以及微漫画等新途径来开展宪法教育工作[9],以实现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目标。

3.3 国家应构建良好的宪法教育环境

在对大学生宪法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国家对良好宪法教育环境的构建。首先,国家应将宪法教育的普及工作融入整个教育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宪法教育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要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习惯”[10]。青少年阶段是个人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只有对其加强宪法法治教育,才能营造良好的宪法教育环境,也唯有此,才能更全面在促进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养成。其次,国家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宪法宣传工作,除通过派发宪法宣传资料以及通过大屏幕宣传等传统方式之外,还可以加入诸如有奖问答、知识竞赛以及自媒体等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宪法宣传,使学生能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加宪法知识、培养宪法意识。此外,在国家层面,还需要完善宪法的实施环境,使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与落实,当公民或者有关组织不履行宪法义务或者所实施的行为违宪时,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只有在具有良好的宪法教育环境下,普通公民以及大学生群体才能对宪法以及法律产生拥护及信仰,最终也才能树立起宪法意识。

4 结 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要求,也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同时还是大学生自我价值提升的保障,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当前在对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必要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但鉴于宪法意识的养成并非仅靠理论研究就可实现,而是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来推进。而鉴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路径进行研究时,文章仅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进行了探索,在未来,则需要从社会实践层面就如何推进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加以研究。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宪法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