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颖
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体现了最初原始人民对自然、生命来源等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蕴含着中国伦理思想的根源。中国伦理思想中的天人观、崇德思想等重要伦理观念早已蕴含在神话之中。
“神话”(Myth)一词起源于西方,希腊文为“Mythos”,是早期原始人类通过原始思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解释。就其本质而言,神话即“人话”。神话作为每个民族文化的源头,包含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法规以及伦理规范等,有着重要的教化作用。冯天瑜在书中说过:“当人们追踪自然科学史、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宗教史、哲学史的源头时,无一例外地都要上溯到神话这块‘圣地’。”[1]神话是原始先民在实践过程中,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加以主观想象创造出来的,包含了人们对世界起源、人类命运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中,蕴含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集体观、天人观、崇尚道德等伦理思想的萌芽。
中国神话主要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在文化地位上始终没有占据主体地位,二是原始神话与古史神话并存,三是内容上伦理性的古史神话占据优势[2]。中国神话的特征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相关。但中国神话与西方不同,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神话体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神话在发展过程中过早与伦理思想结合在一起,带有明显的历史性和伦理性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虽然未形成系统的道德伦理体系,但已蕴含了道德标准与规范的萌芽,为人类道德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所以,要追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渊源,必然要分析中国神话。中国神话中蕴含了传统伦理中“天人合一”、崇尚道德、重整体利益等伦理观的基因原型。
1.“天人合一”思想在神话中的起源
中国神话中天命的概念与西方神话中命运的概念不同,不具有命定论的色彩,蕴含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天道即人道,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还是女娲补天的神话,都是在这一前提下衍生而出。中国的创世神话《三五历纪》中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年,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3]可以看出,创世神话中已包含了“本一”的思想。其中,“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表明了盘古由天而生,体现了古神与天地同为一体的世界观。而后盘古垂死,化身为风云、雷霆、黎甿等,更进一步表明创世文化中万物由其而生的观念。至此,神与天便结合在了一起,这就为以后“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发展提供了思想源头。同时,神话中天地、气、阴阳等概念也为儒家与道家理论提出与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
2.“崇德”伦理观在神话中的起源
中国神话蕴含了浓郁的崇德的伦理观念,并体现了明确的善恶观与道德评价的伦理基础。与西方伦理思想不同,中国的“天命”早在神话中就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崇尚的是道德之力,而非与德相分离的生而有之的神之力。无论是盘古垂死化身万物还是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的神话,自始就包含了崇德之意,且把道德与善恶报应相联系,为以后“福德配命”等的伦理思想的提出提供了依据。人们对神的崇拜是因为其身上所具有的舍己为人、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的高尚道德品质。例如在后羿与嫦娥的神话中,通过描写后羿的勇敢与高超射技为人们除害的形象与偷服不死神药奔月成为蟾蜍的嫦娥的形象进行对比,体现出了远古人鲜明的道德观与道德评价标准,突出了中国伦理思想中尚德的道德评价标准。
可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神话中都可找到根源。而在神话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伦理思想又反作用于神话,使得神话更具有系统性和历史化。
中国神话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古史神话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时期的创世神话,真实反映了原始初民最初的生活状态和想象力,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第二个时期是古史神话,即对神话的历史化改造的过程。这一时期始于春秋时期,至汉代基本定型,宋代以后最终完成。在这一发展阶段,人们对神人进行人格化改造,神由上天回归人间,赋予了神人格与道德品质。
神、人不同形是早期创世神话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山海经》等书的记载中,诸神外形多是形态怪异、面目狰狞。女娲与伏羲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而炎帝、神农氏是“人身牛首”[4]。中国神话很好地体现了原始初民对自然世界的想象与敬畏之情。神话中神形象的发展经历了神人不同形到半人半兽再到与人无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大自然的绝对崇拜逐渐转向对人神结合的图腾的崇拜。神形象的变化,也促进了中国伦理思想伦理性的不断增强和体系化的不断完善。如此,神话与个人生命和生活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早期的创世神话具有神人不同形、体系混乱化等特点。在神话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神话历史化之后,神的形象在去异形化的同时伴随着伦理系统化的过程,使得神在有了人格的同时具有了崇高的德行。
神话的历史化是指对神话做出历史化的阐释,即将神话通过人化的过程从而对其做出理智的、合理的解释。在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过程中,天神演化为人间帝王,神话演变为现实历史,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神话体系。随着创世神话历史化的发展,伦理思想也更加系统化、体系化,对神话的历史化改造主要以儒家为代表。为迎合封建帝制的需要,古代神话中神的形象开始向人转变,主要表现为去异性化,逐渐去掉神灵的因素而逐渐人格化。在去异形的演变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伦理化的过程,赋予神以道德德性、尚序的思想。儒家通过《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的历史化记录的形式,推动了神话历史化的转变。《史记》逐渐将创世神话与历史融为一体。春秋至战国时期的“禅让制”,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神话英雄变成了人间帝王。至战国,上古神话被进一步整合,从而形成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五帝”系统。至汉,司马迁将其写入《史记》,从此宣告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完成[5]。可见,“五帝”系统的形成推动了上古神话历史化的进程。
在神话历史化的演变进程中,神的自然属性逐渐被人的社会性所代替,神话中的天神也逐渐演化为历史中起重要作用的现实的人。而在上古神话历史化的过程中,原始的伦理思想也为儒家、道家等各家思想提供了伦理思想根源。
神话是民族伦理的价值源头,是中国伦理精神的开端,其后的中华文明及其思想都是对这个源头的展开和发展[6]。在神话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蕴含的伦理精神与思想不断与新的时代精神融合。发展至今,虽然完整意义上的神话消失了,但其所蕴含的精神依旧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习俗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影响。
上古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中国伦理精神发端于此,包含了伦理精神的内涵。神话对人的影响至今依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现实社会中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利己主义者与享乐主义者出现。历史和现实证明,起源于上古神话的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因此,面对当今社会中的各种诱惑,要深度挖掘上古神话中优秀的伦理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使其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克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
现代社会伦理危机的一大原因是伦理本性的丧失,人们缺乏对道德的信念。上古神话把个人道德修养与德、福相联,体现了德福一致对人们道德行为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现代伦理制度构建过程中,要借鉴上古神话中“德”“福”相通的方法,构建完善的道德赏罚制度,通过德福一致的实现,满足当代人对道德体系公正合理回报的道德期望,从而激励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促进现实生活中的“养德”,以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
上古神话作为中国伦理精神的开端,是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反映出鲜明的伦理性。中国伦理思想在神话中都可追寻到根源,所以神话对重建伦理制度、改善伦理失序现象,建立共同的伦理信念有重要作用。应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伦理丧失问题,可通过追根溯源,在神话中和中国传统伦理发展过程中寻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