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丽 徐 东
(1.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1]明确了网络建设和管理的目标是要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主流思想的传播、正能量的传递。[2]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对学生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塑造作用。校园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现实的人在网络上交换内容产生的文化形态,是一种不分国家和地区的精神创造活动及成果,除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社会(公共)网络的一般共性外, 还具有教育性、规范性、学术性等特点。[3]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的校园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利用即时、高效的网络途径进行文化传播的崭新校园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创新和扩展,开拓了高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新途径。当前,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通过网络进行办公、教学、学习等活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与传统校园文化不同,高校网络校园文化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覆盖面更广,自由度更高,打破了校园的边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全新契机和平台。当前,校园网络基本符合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功能性要求,有力推进了校园数字化建设,并初步形成了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4]但同时,校园网络文化在高校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作为一种平台和信息获取途径,包含的内容良莠不齐,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了冲击,这需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
互联网的发展倒逼高校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近年来的探索中,高校已经建立起一套校园网络文化体系,涵盖信息传播、课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服务等方面内容。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门户网站,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学校信息,为学生了解校园生活、科研热点、社会实践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网络成为课堂的延伸,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和开展日常活动最重要的平台,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成为学生沟通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诞生了一批具有强影响力的“网红”,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教授和江南大学的唐忠宝教授,凭借极具特色的个人风格激发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并凭借互联网平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在全国范围内收获了广大学子的喜爱。唐忠宝教授更是创立思政“品牌”《宝哥说》,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标杆。很多高校的校园服务也通过网络方便了广大师生的生活,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线上办理,或通过线上预订、线下办理的方式,实现“一站式”办理。
大学生处在人生中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对于新事物和新思想有很强的接纳能力和包容性,是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网络世界错综复杂,各种信息充斥其中,虽然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科学知识,但也存在一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相符的负面信息。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思想通过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涌动,校园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潮流的价值观以网络为媒介,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互联网的多元性消解了主流文化的权威地位,易发生主流价值认同偏离。[5]网络信息百花齐放,一些消极的网络文化正以难以察觉的隐蔽方式悄然进入高校,针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如果不进行正确指引,学生就无法分辨出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容易发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在“全民发声”时代,即时通信软件的发展高歌猛进,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针对社会事件发表自身的观点,在受到社会舆论影响的同时也参与制造了社会舆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弱化了道德自律,部分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肆无忌惮、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因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约束感较弱,对法律法规的管束意识比较淡薄,容易过于释放自我,释放出平时隐藏、压抑的思想,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面对校园网络文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挑战。我国高校的第一课堂是传统的教学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在校的各种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是网络课堂。现如今,部分大学生获得信息越来越依赖网络,因此越来越受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沉迷网络交友、网络游戏,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大学生活。部分大学生因为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网络的负面效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只有积极迎接挑战,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化校园网络文化,才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的迅捷、开放、便捷性极大地冲击了高校传统德育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主动触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跟上新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等各种平台积极占领网络阵地,把握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应建立网络空间责任机制,在网络空间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有效掌控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如建立网络应急预案,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和处置网络舆情的管控能力,形成科学、有效、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完善校园网络基础建设保障机制,加强校园网基础管理,明确域名和IP地址管理、网站审批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制度,将这些措施作为高校网络文化管理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障。
网络文化制度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的综合,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保障,是实现网络文化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前提。高校网络文化制度建设主要包括贯彻国家有关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校园文化特点制定关于互联网行为的章程、制度、规范等,这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必要且严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突发事件几分钟就传到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能是网络舆情的爆发点,网络行为规范管理难度巨大。高校对网络文化相关制度的制订要更具前瞻性,需要更充分的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制度,有效、快速地反应,通过制度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在学校信息服务、学习交流、宣传教育和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社会、学校、家庭都要依法依规管网治网,各司其职,协作努力,营造一个干净健康向上的网络大环境。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网络不良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实现网络实名制。最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教育大学生要有法律意识,建立良好的网络规矩,使其明白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不能肆意妄为,在网络上的一切言行都要受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管理和约束,在网络上的不当言行同样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机遇与挑战并行将是新时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高校要把握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积极迎合时代发展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的高要求,建设合理的人员队伍,打造高水平的业务管理与服务团队。当前,一些高校现有教职工的认知水平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教职工,思维相对守旧,接受新鲜事物和信息的能力较弱,无法适应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到哪儿力量配备就到哪儿的精神,高校应该大力打造一支优良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这支队伍包括但不局限于学校宣传员、辅导员、任课老师、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和学生党员干部等,还需要高校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主动融入,利用专业优势,在网络上传承各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个师生关注度高的校园融媒体平台一定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师生之间有互动且具有服务功能的新型媒体平台。内容丰富,不能只推送学校官网内容,要进一步挖掘校园的热点和师生关注的焦点,选择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内容,重视师生的意见建议,使平台变成一条沟通各方信息的纽带,能倾听师生心声、解决师生困难、反馈师生建议、监督高校职能部门工作、提高服务师生的效能。还要发挥服务师生的功能,具备实际服务功能,脚踏实地为师生办实事,例如公共服务信息及时上网更新,或与高校的网上办事大厅相融合,为师生提供教务管理、缴费功能、网络报修、掌上后勤、紧急求助等与师生学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事宜,这样的平台才能获得更多师生关心、关注和关爱,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引导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历史伟业。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身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时排解心理隐疾,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防范心理健康风险。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自觉鉴别和抵制网上的低俗不良有害信息,提高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的能力,让大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