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媒体传播渠道引领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行业的中流砥柱,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时本身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以更积极和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互联网时代。编导岗位是广播电视职业体系中的核心,该岗位人员的职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电行业未来的发展层次和水平。然而在职业素养的培育领域,编导行业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理念相对落后、社会贴合性不强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发展中逐渐解决这部分问题。
电视编导职业培养在网络时代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模式。人们的社交媒介、效率和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播编导要迎合多元化网络传媒变革方向,在网络购物、新闻信息获取、受众互动、文化娱乐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专业解读和实践能力。编导本身要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逻辑、理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善于利用网络提升素养。编导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文字功底和文稿编辑能力外,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也要相应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也应当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从业准则要求。
新媒体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大爆炸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这就要求人才在知识的获取、加工、分析、传递的能力上要有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编导行业,要对社会公众的文化风尚前沿的演进趋势有极强的敏锐度,对传媒内容能更加细致、严格地编辑和加工,能够在更高层次引领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兴趣需要,同时产出效率上要不断提升,以应对其他新媒体形式在碎片化时间整合和短时间传播信息的舆论传播高地优势。不过从当前的总体状况看,很多的编导职业素养培育,并没有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编导在上述领域的变革方向,总体的教育理念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职业素养培训的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实践训练安排、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时代性不强,较为传统和固化,这就难以适应当下的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
良好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实效达成的关键之所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让新媒体领域的众多资源用到了广播电视传媒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当中,但是由于当前行业主体主要是以国有的事业单位为主,在培养方式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上有所不足,培训资金来源渠道相对较少,资金量不大,导致很多的新培养模式无法更好地配套到编导人员的教育工作当中,仍旧以传统的理论指导为主,实训方式也较为固定,没有合理地运用融媒体手段,特别是对于互联网媒体生态下编导队伍应当具备的新理念和能力培养不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编导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去摸索适应,既浪费了大量的经历和时间,也损害了广播编导主体的发展空间,需要在接下来及时进行优化改进。
职业素养培育的核心要素在于人,从总体情况看,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职业培育队伍还存在着一些短板不足,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总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培训老师的本身实践经历不够丰富,综合的应变能力有待提升。理论教师是以高校或者职业院校的教师为主,他们因为本身的教学任务多,无法经常性地深入媒体一线从事实践锻炼,而富有经验的一线媒体编导人工作任务又相当繁重,难以进入课堂和讲堂从事教学工作,这样二者之间的优势无法得到互补,专业培训教师的实践素养难以提升。二是在教师的激励方面,因为目前的学校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老师的晋升多是靠职称资格的升迁,这与资历、关系等诸多因素有关,并不能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教学成果,缺乏激励性的工作环境导致很多老师不能够主动进取和提升个人。三是因为没有外部的环境影响和引导,老师队伍本身缺少“充电提升”意识,个人素质难以更好提升。
广播电视的编导职业能力是和社会的实际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媒体给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那么作为与社会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也要与时俱进,培训教育要重点瞄准在新时期创设更多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广播节目,更迎合观众的文化传媒需要。但是教育管理体系的滞后性严重制约了这一发展。
制度是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职业素养提升的长期支撑要素。不过就当前的编导职业素养培育看,培养制度中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系统性,对培训者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安排都缺乏合理的分配。很多老师理论性强,但实践性弱,培训者的流动、晋升、考评和待遇方面都无法与新媒体时代的编导培育行业保持一致水准,培训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培训成果考评的压力传导不够,这就导致了总体的培训动力不足。
找准广播电视编导定位。编导职业的素养培育要和新媒体的发展形势相契合。从高校的编导专业培养来看,重点应当在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上,在新媒体时代下对广播电视行业运营的新方式、新业态方面,要加大宣导和训练力度,力争让学生能够清晰了解前沿趋势;可以因地制宜打造人才实训之地,开展相应的实践实训培养,让他们在进入编导岗位之前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而对于职业岗位上的编导群体而言,关键在于培养其时间和效率意识。编导培训领域要深刻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的时间价值是高于一切的,热点焦点在时刻变化,要准确地抓住时机,迅速扩大受众面,引领其社会的舆论导向,迎合社会公众的内在需求,同时也要确保实事求是,遵循良好的媒体职业道德规范。
学术研究和职业领域应当全力配合,共同打造更加新颖的编导人才培养机制,利用高校的理论知识资源和社会机构的丰富实战优势,打造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模式。各类传媒高校可以和社会的知名或新兴具有潜力的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等主体签订合作培养和再教育协议,相互进行人才的交流和岗位兼职,让社会媒体中的一些新媒体理念可以更好进入校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校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其在媒体业界的形象和名誉度,为今后的编导人才的输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利用交流的机会让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实践素养方面得到实打实的教育和提升,也减少了专门的培养成本和时间投入,可谓是一举多得。新媒体行业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编导队伍新鲜血液,他们的可塑性较强,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容易成为编导行业的中坚力量。这无论是于学校还是社会媒体机构,都是互利互惠的。
重点在广播编导师资的培养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建立准入、管理、考评、流动为一体的人才读物建设机制,对培训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考评,积极引导他们在闲余时间进入媒体一线进行充电、锻炼,把理论知识应用其中,也丰富个人的见识阅历。
首先应当坚持系统思维,及时更新传统老旧思想,以全面提升的角度,瞄准新媒体对编导不同方向的素养要求,在编导能力素养、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加强培育。其次是要运用形式多元的培训手段,利用高校、著名党政宣传媒体的优势资源,开展讲座、研讨会、大型新闻节目等,来促进新媒体编导行业人才的全面成长。
面对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媒体行业变革的新形势,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应当及时转变理念,优化创新教育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培养管理体制,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为新媒体时代的社会需求提供合格优秀的编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