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产业文化对接途径之探索

2021-03-08 06:46聂朝娟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文化产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校企院校

聂朝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产业文化对接的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所实施的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职业人才的重要教育类型,与我国的工业发展以及工业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高职教育不断发展深入,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愈发成熟,校企合作在以就业作为指导的前提下正不断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以及竞争压力仍然居高不下[1]。根据近几年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职后所影响到企业就业的,不是知识以及职业技能本身,而是对于企业的文化认同是否一致、文化素养是否达标。大多数表现为毕业生难以在时间观、交往观念、学习模式、安全意识以及质量意识等方面与公司的要求相适应。同时也有数据显示,高职校毕业生当中第一年的离职,人数中有大约六成是因为文化冲突所导致的。因此,企业除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进行关注以外,还应当要求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在面对工作时能够脚踏实地。并且对于现代化的产业当中,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挑战能力,能够适应工作的强度以及压力,在面对挫折时,不会轻易地被打败。高职院校生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懂得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工作成果。校企合作的工作与学习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需要有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

产业文化是在工业生产下出现的,由产业精神与经济哲学制度,价值观,品牌形象等构成的精神与物质相融合的,具有生产性质的文化体系。现代化产业中的产业文化主要包含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劳动者的正确行为规范、良好的价值观,还要包括适合产业发展的环境等等,以及尊重劳动者一切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是产业发展的核心[2]。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产业文化对接的困难所在

(一)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对于产业文化的认识

当前我国的基础性教育当中家长以及校方指出三大主科类的非物质文化类的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却忽视了对于劳动的教育。即便是农村学生的父母,也希望儿女能够通过学习脱离农作劳动。这样缺乏对于劳动尊重的教育观念,使得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以及对于职业进行规划时,主要目的是对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现代产业的文化素养的要求的培养。

(二)教师在教学中将教育与产业分离

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理论教学,知识深厚,但缺乏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历,从而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观念,管理办法以流程等缺乏较为系统性的认知,由于缺乏实践,从而对于现代生产中的生产要求以及标准等无法掌握,例如现场的管理,人力的管理以及员工的效考核等。即使当前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在产业实践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教育行业与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教师也缺乏时间的渠道,从而导致对于企业的生产不够了解,对于企业缺乏情感认知,难以跨越产业与教育之间的沟壑,从而使得教师在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将教育与产业分隔较远。

(三)校企合作的文化融合有所缺失

现代化的企业是产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领军人物,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开展校企合作,才能够提高毕业生的产业文化素养,从而达到企业的需要求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相关制度政策的缺乏,目前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以及形式上的合作,而没有真正的发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高春晓在高校体系当中的资源优势较低,因此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也较低,从而导致企业在小结合作过程当中,对于高职院校的选择要求较为严苛,并且选择性也较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企业对于毕业生的的选择,更加吹毛求疵,使得毕业生在校企合作当中的受益较少。

三、实现校企和作产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学生对于企业工作价值观的认识

价值观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决定着企业的生存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而企业价值观又受到员工的工作价值观的影响,员工价值观主要取决于员工的个人工作行为,以及对于工作环境中所获取到的价值的判断,是能够直接影响员工工作行为的内在思想。而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工作价值观的培养。最近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企业文化内涵的挖掘,并能够在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性的企业文化建设。此外,校方也可邀请优秀的企业家与学校一同开发相关的企业化教学课程以及教材,从而提高学生在企业文化知识方面获取的内容的丰富度。学校还可以邀请校企合作的企业中的优秀员工进入课堂,为学生分享其工作价值观以及工作感受,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将来企业的工作当中坚定主人翁意识[3]。

(二)提高教师对于产业文化的认知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是教学的关键,也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关键。教师要想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产业文化认识的学生,就要首先深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渗透产业文化以及产业文化素养。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暑期产业文化集中培训等,让教师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着教育目的以及教育设计入企业进行研究以及绩效考核,充分的感受企业文化并产生认同,从而提高自身对于企业产业文化观念的认识,并能够将企业文化带入课堂当中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在企业文化方面的认知,以及接受能力。

(三)专业与职业岗位直接对接

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能够应用于产业生产一线的职业型人才。而当前企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的更新以及管理方式的改变,都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有所影响。因此,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首先进行市场调查,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掌握,与企业合作交流,共同规划学校的专业课程的开展。高职院校在对于专业课程开设的规划中要遵循两点,首先要保证专业设置能够符合企业的经济结构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保证人才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并要建设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的专业运行机制;第二,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根据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校方能够提供的人才的数量进行权衡考虑后再对于专业进行设置。

(四)通过开展实训与产业文化进行对接

要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校企合作的零距离对接,就需要培养毕业生的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并能够适应企业的生产发展需要。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良好的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企业生产的技术以及材料设备的应用,还应该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工作质量等进行教育。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下,要想实现毕业生就业后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就要注重对于学生的产业文化的培养,以此来适应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进行对接是一个漫长的、需要磨合的过程,这需要全体职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企业文化素养,还需要教师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观念,以此来推动校企合作的企业文化对接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毕业生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