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蕊,张炯炯
(淮北师范大学 建筑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建筑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共同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劳动智慧以及艺术情趣。皖南古民居作为我国重要的建筑遗产,不仅在外形结构方面具有较高辨识度,其随处可见的精美雕刻更是精致典雅、极富特色。古今中外的建筑装饰及环境美化普遍青睐雕刻手法及其制成品的应用,尤其皖南地区在明清时代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对建筑及其雕刻艺术的追求达到顶峰,闻名遐迩的“徽州三雕”,设计之巧妙、工艺之精湛、内容之丰富,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优秀典范,其艺术造诣和综合价值对现代装饰设计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如何保留皖南古民居雕刻的核心内涵,怎样分离且重构古民居雕刻的形式与内涵、技艺与风格、造型与功能,从而使皖南古民居雕刻得以在保护传承进程中,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现实问题。
皖南古民居雕刻有砖雕、石雕、木雕、竹雕等形式,尤以前三者为长,素有“徽州三雕”美誉。不同雕刻材料的使用目的不同,雕刻手法、图案、主题也有所差异。皖南古民居雕刻源于宋代、盛于明清,艺术风格也由简明对称向精雕细刻逐步过渡。皖南古民居雕刻的成就不仅在于其卓越的艺术造诣,还与其富含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息息相关。
皖南古民居不仅在建筑艺术化层面取得较高成就,而且其雕刻装饰艺术在国内民居建筑中久负盛名,尤其以砖雕、石雕、木雕见长,“徽州三雕”集中展现了皖南古民居雕刻艺术的精美奇巧,其审美性、文化性、功能性也为现代化装饰设计提供了参考思路。砖雕在皖南古民居中使用广泛,是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徽州砖雕以特制水磨青砖为底料,颜色清透、质地细腻,是优质砖雕材料,经过磨面、放样下料、打坯、粗雕、出细、修整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才能打造一件精美砖雕作品。砖雕技艺分为平雕、立体雕、浮雕、透雕等手法,在民居中主要用于外部装饰,如门罩、牌坊、门楼、窗头、墙面,以及庭院透明窗、屋脊人字顶等地方,其中又以门楼雕饰最具代表性,雕刻手法复杂考究、雕刻造型丰富生动,是强化民居入口的重要标志。木雕是皖南古民居中极为常见的装饰雕刻,这与民居的构造选材直接相关。皖南古民居梁架多为木质结构,用料壮硕、大而不笨,雕刻的装饰图案通常宏大壮美,彰显磅礴气势。梁托、叉手、雀替、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等部分,都会根据材料大小、光线视觉等特点雕刻不同内容。徽州木雕多选用松、樟、楠、杉、白果等当地木材,并不执着于材料的稀有珍贵,通常会保留原木的纹路与颜色而不施彩绘,室内的门窗、栏板、橱柜的雕饰也追求华丽温馨,内容方面注重文化教育引导和吉祥象征[1]。徽州石雕品类丰富、神韵生动、技艺精湛,是我国石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黟县青石,石质僵硬细腻,符合建筑及石雕对材料的需求。徽州石雕主要用于门罩、柱础牌坊、漏窗、顶石柱、抱鼓石等建筑部位,雕刻的内容丰富、刀法大方,具有鲜明的文化韵味和地方特色。
皖南古民居的雕刻艺术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无论是雕刻技艺还是内容、思想、文化的表达,都具有较高价值。总体来看,皖南古民居雕刻艺术追求自然质朴之美,用料选材讲求因地制宜,不刻意追求珍奇名贵材料,雕刻处理也以技巧、手段的综合运用为凭借,通过木材、石材、砖材本身的纹理和色泽体现雕刻作品的层次性和艺术性。不过具体来看,明、清两代的皖南古民居雕刻在风格与表达方面又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明代雕刻重实用、轻装饰,像歙县、黟县的明代民居门楼中,没有单纯为装饰而服务的构件,也不会为了追求装饰审美而扭曲材料性能。明代雕刻的工艺处理相对简单,是一种与汉代画像砖风格较为相似的雕刻艺术,线条刚劲有力、造型简洁挺拔,富有古朴、素雅气息,与此同时,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的明代雕刻画面内容较为单一,人物形象的雷同性较为突出,部分景与物前后相贴合,缺乏清晰分割的结构布局。所以皖南古民居的明代雕刻构图变化有所欠缺,雕刻作品的灵活性与层次感略显不足。发展到清代,徽商壮大崛起之下攀比之风日渐兴起,加之清新雅致的“新安画派”、富丽精工的“徽派版画”等艺术形式广泛影响,皖南古民居清代雕刻作品表现出与明代雕刻作品明显不同的严谨缜密和繁复精巧,甚至有些作品在追求完整性与细腻性过程中比肩绘画创作及其装裱工序。也正因如此,皖南古民居的清代雕刻作品题材更加广泛、情节把控更加细致入微,灵活多变、形象生动成为其重要风格特征。
首先,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彰显了儒家思想与礼制观念。比如,儒家文化提倡修身养性、正身立德,雕刻装饰中则选择梅兰竹菊等极富“君子”象征意义的图示题材。再比如,儒家思想注重树立志向、锤炼意志,雕刻装饰则通过搏击长空的雄鹰、刚柔并济的麒麟、智勇双全的猛虎等形象诠释“仁、智、勇”思想。礼制观念作为古代社会的主流观念,在皖南古民居雕刻中也极为常见。比如,富有地方特色的徽州抱鼓石,上部鼓面为极规则的圆形,底座部位则是非常规则的方形,整体造型装饰较少,是较为纯粹的几何图形处理方式。所以徽州抱鼓石凸显的是“天圆地方”思想,不仅是对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注解,而且是对“规矩方圆”的充分表达。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忠君思想题材,二十四孝图、百子千孙图等家庭伦理题材,也体现了等级观念和伦理纲常。其次,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充分表达了民俗文化。一方面,雕刻作品体现了希冀子孙繁衍生息的生殖观念。像凤戏牡丹、鸳鸯荷花、并蒂莲、连理枝等雕刻纹样象征夫妻和睦,石榴、葫芦等内容象征多子多福,更有“百子闹元宵”精美木雕的生动写照。另一方面,雕刻作品体现了趋利避害的生存观。皖南雕饰的创作题材有象征祥瑞安康的麒麟、玉兔、龙、凤等传统神兽,雕饰的图案纹样,以及谐音、变形、借喻等表现手法更是将祈福趋吉的思想观念表达得淋漓尽致[2]。皖南古民居雕刻装饰的文化特征增强了其艺术价值,也集中反映了皖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皖南古民居雕刻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观赏性、文化性,近年来在现代化装饰设计中也形成仿制、装饰、解构等不同应用形式。不过,现阶段对皖南古民居雕刻的创新应用效果有限,基本只停留在点缀装饰的浅显层面,同时还要面临新工艺、新材料的替代抉择,和古民居雕刻的传承问题,所以皖南古民居雕刻在现代化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依然困难重重。
皖南古民居雕刻图案精美、造型丰富,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近年来也逐步应用于装饰设计之中,并形成了仿制、装饰、解构等不同深度和层次的应用类型。皖南古民居雕刻仿制较为常见的多为模仿、照搬,地产、文化、旅游等项目及产业中。有的项目是直接搬用古建筑,有的项目是通过对原有建筑的扩建、改建、仿建、重建,实现雕刻装饰的再设计和环境、风格的完整再现。比如,芜湖知名建筑“陆和村茶艺馆”,三层主楼以徽派建筑风格为基调,门楼、廊、桥、亭台、照壁等建筑部件均来自于古村落建筑,整体布局参照博物馆形式,陈列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雕刻作品。陆和村对徽派建筑的仿制和对雕刻作品的照搬相对而言较为成功,对于保存雕刻作品、展现皖南古民居风貌具有积极意义。装饰是皖南古民居雕刻艺术常见的应用方式,品牌店、茶餐厅、特色酒店等文化属性较强的公共空间对雕刻艺术青睐有加,个别传统文化和古典装饰的爱好者也会在家庭室内设计中采用雕刻装饰[3]。装饰性应用以突出视觉体验为目的,通常数量与规模较小,会采用元素混搭、夸张手法来增强视觉冲击效果。解构是一种打破原有形式和秩序的雕刻应用方式,但并不代表破坏文化与作品,而是基于改革创新目的,对原作品形式与思想、风格与技艺、功能与形象的剖析与分离,进而立足现代环境与实际需求予以全面重构,以焕发雕刻艺术在现代化装饰设计中的神采与活力。
现阶段皖南古民居雕刻艺术在现代化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但应用的层次不高、深度不足等问题始终影响着装饰应用的实际效果。首先,皖南古民居雕刻应用的要素处理不当。装饰应用方面,众多室内设计案例基本都是以装饰、观赏为直接目的,通过对雕刻作品或要素的集中堆砌达到吸引观赏者目光的目的,但这种浅层次的视觉体验往往带有暂时性,并不能引起受众的长时间注意,即观众很快会将目光转移至别处以寻求更具视觉刺激的事物,而一般的室内装饰设计中雕刻艺术的运用只起到点缀作用,或提取单个图案、花纹雕刻简单造型,或利用数个雕刻摆件以示装点,都因雕刻应用的浅显单薄而难以满足受众的视觉感受和深度感知需求。即使在大规模的雕刻仿制应用中,依然容易使受众形成疏离之感。这是因为部分仿制应用并未深刻分析民居雕刻及其构件的工艺流程、摆放原则和使用功能,只是将地方文化与环境的再现等同于简单的建筑物再造和雕刻作品搬运,完全脱离文化背景与实用功能的雕刻仿制,很难与现代设计理念相契合,也无法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现代审美需求。其次,皖南古民居雕刻应用的解构水平较低。皖南古民居雕刻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与对应时代的历史文化、社会状态、民俗风貌密切相关,对雕刻艺术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解构,便人为割裂了雕刻艺术与其成长土壤,容易放大传统雕刻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之间的分歧,也很难使雕刻艺术及作品恰到好处地融入现代设计之中。
皖南古民居雕刻讲求就地取材,木雕所用的樟木、白果,砖雕使用的青砖,石雕采用的黟县青、麻石、茶园石,都是皖南地区常见材料。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雕刻材料在大量开采使用下已面临枯竭,由此引发的环境破坏问题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皖南古民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雕刻材料的开采使用受到严格管制,这从根源上制约了皖南古民居雕刻艺术的现代化应用,雕刻材料的供应也是当前需要正视的问题之一。此外,皖南古民居雕刻装饰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众多能工巧匠的劳动智慧与技艺传承,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皖南雕刻既面临着产业化发展抉择,又深受传承问题困扰,极易偏离原本发展轨道。一方面,雕刻艺术高度依赖雕刻师傅的手艺和态度,这也是雕刻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但精雕细琢的手工技艺意味着产量低、成本高,为迎合大众消费进行批量生产或成趋势,而机器生产代替手工雕琢又会消解雕刻作品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科技进步、交通便利,大大加剧了传统村落的人员流动,年轻群体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皖南雕刻技艺面临“后继无人”困境,这也是皖南古民居雕刻在现代化装饰设计应用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皖南古民居雕刻在其发展进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反而随着岁月变迁、历史更迭不断调整演变。所以在新的发展时期,皖南古民居雕刻应用于现代化装饰设计,也应从内涵到形式,从材料到工艺进行整体重构,从而使雕刻装饰设计符合现实条件与大众需求,进而全面激活传统雕刻与现代装饰设计的发展活力。
皖南古民居雕刻艺术在现代化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更新,所以解构手法在应用过程中必不可少。首先,要实现皖南古民居雕刻形式与内涵的解构。皖南古民居雕刻作为一种装饰艺术,蕴含着古人丰富的生存法则和生活希冀,也充分体现了古代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民风民俗,但古民居雕刻正如文字、雕塑、舞蹈等其他载体一样,是表达和展示各种文化内容的形式之一,但并不代表这些文化内涵与雕刻艺术之间存在绝对化的固定关系。所以在当今时代,设计者需要为雕刻艺术赋予新的思想与内涵,或者将传统雕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主题与内容,经过提炼加工后转化为符合现代需求的艺术符号。其次,要实现皖南古民居雕刻技艺与风格的解构。皖南古民居雕刻清新雅致、精美富丽,这是传统手工艺人经过潜心设计、精雕细琢取得的宝贵成果。在现代社会,皖南古民居雕刻的使用材料已不可多得,纯手工雕刻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与现实需求,所以如何将皖南古民居雕刻的艺术风格从其手工雕刻技艺中分离出来,并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充分结合焕发新的装饰活力,是皖南古民居雕刻应用于现代化装饰设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再次,要实现皖南古民居雕刻功能与造型的解构。皖南古民居雕刻多以建筑构件形式而存在,通常在发挥装饰作用的同时具有更重要的使用功能,然而现代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无论是砖雕、石雕还是木雕,基本都不再发挥承重、透光等作用,转而成为一种单纯装饰。而皖南古民居雕刻的功能与造型解构,并不是以单纯剥离其使用功能为目的,而是在现代化环境下为其寻找采光、隔断等新功能,使雕刻艺术在现代化装饰设计中保持鲜活性[4]。
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卓越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表达形式,而且赋予作品生命与灵魂,使雕刻艺术及其作品历久弥新、灵动鲜活,所以在皖南古民居雕刻的现代化装饰设计中,应注重对雕刻技艺文化内涵的解读与表达。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或弘扬儒家文化,或表达民风民俗,或影射家庭伦理,或蕴含房主希冀,每一条纹饰、每一个题材、每一处典故都有其内在意义。简言之,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从主题内容到表现手法再到造型形象,都是为凸显表达对象而服务,也是为发挥雕刻作品使用、观赏、教育等功能而服务,雕刻艺术及其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属性来源于社会历史、地域文化以及人民需求,所以这种文化表达是连贯且鲜活的。因而对于皖南古民居雕刻装饰的现代化设计,不是要高度复刻雕刻的题材、内容、纹路图案,而是要尽可能还原雕刻作品对特定时代思想、意识、文化的集中表达,这也是保证雕刻艺术与现代装饰设计保持审美一致的重要条件。比如,构图丰满、精雕细镂的徽州胡文光牌坊,作为个人荣誉象征处处体现忠君仁义、礼制纲常,深刻体现了传统社会“光宗耀祖”的出世追求和丝毫不得僭越的礼制规范[5]。对现代社会而言,雕刻艺术既可以礼赞祖国、彰显家国情怀,也可聚焦社会,反映生活百态,重点在于实现雕刻设计与现代生活的完整连接。所以解读皖南古民居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雕刻作品细节之处的代表意义,而且是把握雕刻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深刻关联,从而找准雕刻艺术应用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切入点。
在加强环境保护和雕刻技艺再现的双重需求下,为解决雕刻材料供应问题,加强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应用实属必然选择。首先,要加强新型材料与雕刻技艺的深度融合。现代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等材料为主,木材、石材的使用较少,即使在装饰设计中对纯木材或纯石材的使用也不普遍,这既与使用材料的综合成本有关,也深受现代建筑风格、审美倾向的整体影响。所以当前阶段,皖南古民居雕刻应用于现代化装饰设计,不仅不应该近乎苛刻地拘泥于传统石材、木材、砖材,而且要积极寻找更多可用于雕刻设计的现代化材料,如合成板材、塑钢材料、金属、陶瓷等都可尝试使用。将现代化新型材料应用于雕刻设计之中,从材料类型、质地、颜色等方面保证了设计风格的一致性,这也是解决古典设计与现代审美矛盾问题的路径之一。其次,要加快推进皖南古民居雕刻的工艺现代化发展。皖南古民居雕刻的关键价值集中在工匠师傅的手工劳作和思想智慧,但人类部分手工劳动被电脑和机器所取代也是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在市场需求旺盛而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改变生产方式或改进工艺势在必行,所以通过计算机控制进行机器雕刻也是皖南古民居雕刻应用于现代化装饰设计的选择之一[6]。该工艺下,计算机根据预先输入的雕刻图案三维数据,指挥不同刀头机器进行雕刻作业。或将雕刻样品置于多摄像头扫描仪下,计算机根据图像数据控制机器进行雕刻。机器雕刻在简单雕刻或连续纹样雕刻中具有用时短、成本低的突出优势,可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不过,在镂空雕等独特雕刻手法面前无计可施,同时也达不到手工雕刻的刀法技巧和艺术韵味,因而在工业量产化模式下,要想实现雕刻产品向雕刻作品的转变,还需对机器成品进行二次手工调整。
机器生产无法媲美人工雕琢,计算机技术也难以比肩人类智慧,所以无论是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机器量产的缺陷弥补角度来讲,最大限度保护和传承皖南古民居雕刻技艺都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利用现代化技术推动皖南古民居雕刻的保护与传承进程作用斐然。第一,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完善数据采集工作。皖南古民居雕刻的保护与传承需以古民居建筑及其雕刻本身为重点,所以相关定位与数据采集等工作尤为重要。通常可利用无人机勘测技术进行大范围、整体性数据采集,从而在不造成接触性破坏的同时获取古民居雕刻物的位置、角度、材质等信息数据。与此同时,可采用考古及古建筑勘测领域常用的摄影测量、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等技术与设备,进一步弥补无人机勘测的数据误差和细节缺失等问题[7]。第二,利用虚拟技术推动古民居雕刻修复。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是雕刻艺术现代化应用的核心内容,离开原始雕刻遗迹的支撑,古民居雕刻的现代化装饰设计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如何使有限的古民居雕刻得以有效修复和保存,依然是一个复杂课题。国际领域在三维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习惯使用虚拟还原与修复技术,这对还原修复皖南古民居雕刻具有借鉴意义。计算机系统根据已有的三维信息数据,提取古民居雕刻需要还原或修复的相关内容,并形成三维效果图予以全方位展示,同时对不足之处展开动态调整。三维数字技术不仅能高效、逼真地展示雕刻装饰的细节,而且能使复杂、抽象的古民居雕刻结构及其原理以直观形象展示出来,这对传统手工艺人数量减少、雕刻技艺面临传承断档而言,无疑是新的传承视角与思路。此外,现代化展示技术能使受众视听需求得到极大满足,3D技术更是进一步为受众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受众在不接触实物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与古民居建筑雕刻的互动,这对加深普通民众对皖南古民居建筑雕刻的认知和理解具有积极作用,也为皖南古民居建筑雕刻的现代化装饰设计奠定了审美基础。
总而言之,将皖南古民居雕刻应用于现代化装饰设计之中,既是对雕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装饰设计的丰富与创新,具有较为广泛的现实意义。不过在实践过程中,古典艺术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对抗,必然伴随着新旧思想、观念、意识的激烈交锋,设计者如何找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契合点、平衡点,怎样实现雕刻艺术有深度、有规律的科学解构,是实现雕刻装饰创新应用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