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露 西安思源学院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再加上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化,教师们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新型的教学过程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了新时代的教学目标。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千年的沉淀,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先辈的智慧结晶,更是世界文明长河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因此,为了明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可以通过对新媒体不断地探索来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无论是在工艺方面还是文化方面均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是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沉淀和累积的精神财富。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精神内涵,具有较强的历史性、继承性及民族性。从古至今,由于年代和形式不同,优秀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有诸多不同,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应运而生,无论在信息传递方面还是在文化传播方面均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变革,也为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了新的契机。
新媒体的英文翻译是New Medai,此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在1967年由当时所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G·戈尔德马克所提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和改革。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中,主要包含有报刊、户外、广播以及电视四大类,而新媒体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该形式还被大众亲切地称之为“第五媒体”。
现如今,在大多数人心中,认为所谓新媒体,便是利用具有多重性的现代化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宽带、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等终端系统,为广大群众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或者服务,属于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意义上来讲,新媒体形式更受年轻人青睐,也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新媒体的出现,影响着大部分年轻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传统文化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广义,另一种为狭义。而本文所指的则是广义上的传统观念及文化,该观念主要强调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更指的是政治与经济的精神产品,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有哲学、道德、艺术等等,而只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总会在不经意间被继承、被推进,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亦如此。在我国优秀的文化中主要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即中国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此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这三类文化形式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连续性,但同时又有非常明确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看似分离,实则却是一个整体。
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渲染,所带给人们的并不是时代的沧桑,而是经过不断地沉淀,最终给人们留下的中华民族特质,是习俗、心态和精神的总和,更是民族认同,精神归根的家园。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的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根脉与归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的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同时,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华夏儿女,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持续奋斗。不仅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都是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柱。
首先,根据对相关数据的统计,目前我国新媒体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早已达到了深度衔接。从具体数据统计来看,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网民用户已经高达7亿之多且互联网的整体普及率也高达近48%,使用手机的用户近13亿,手机网民用户也高达7亿多人;每天使用微信、微博等用户有7亿人,所接收、发送的信息量高达200多亿。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运用好新媒体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还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另外,众所周知,新媒体最大的优势便是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量非常大且覆盖面积广泛以及层级明显,这些特点均是文化传播的有力支撑。
通过新媒体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实现图像、声音、文本这类基础信息的传播,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还更加具有灵活性及实效性,能够吸引广泛的用户共同参与,并进行实时互动,是当代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通道。其次,新媒体在实际操作中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新媒体操作过程方便快捷,不受任何时间或者地区的限制,能够直观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展现。无论是何种年龄段、何种话语系统,均能够做到有效衔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
此外,通过新媒体技术所展示出的文化效果会更加生动、直观。通过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刺激大众感官,从而激发广大民众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加上人们正处于“互联网+”的风口浪尖,若能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现代化传播载体,使传播面积及覆盖人群得到充分扩大。
1、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项特点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东方文化元素,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比如风俗、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均属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由于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有着较强的局限性,导致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类型了解甚少。而新媒体的衍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比如早在2001年时,故宫博物院便已经正式向广大群众开通了“数字故宫”,广大群众无论身处何地均能通过网络了解到与故宫相关的历史知识、人文、事物等,也可以借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至国内外。
2、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创新与丰富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大多数年轻人对生活的需求,将传统文化经过专门的技术打造包装之后,使呈现出的传统文化更具感染力,且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比如在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中,便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了“中国画卷”“李宁飞天点火”等,为全球数十亿的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体验,不仅新鲜,而且极具感染力和凝聚力。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出现可谓是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
3、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文化氛围日渐开放,在这种背景之下,不仅需要维护好传统媒体,更要科学地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来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
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变革,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新媒体技术其实属于技术与文化的综合表现,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展现的一种新型的表达形式,与此同时,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责任,若想充分展现这些历史责任,对于新媒体技术而言无疑是一项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优秀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促进中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上文不难看出,新媒体的出现为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为传播优秀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足以证明在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在民众中加强宣传和引导力度,并积极响应我国提出的“互联网+”战略,以确保实现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首先,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中其实包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内涵,一种为和谐,另一种则为“和而不同”,这两种内涵却富含着强大的社会意义,所包含的内容也不仅仅只是人们日常所理解的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甚至是治国理政形成方面,对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人生境界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同时还能够有效弥补人们在信仰方面的缺失,进一步加快实现中国梦的发展进程。
另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强调要“以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词语详细阐述了在中华文化中所具备的开放性及兼容性。另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大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爱国情怀能够有效地凝聚人心,最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比如古人时常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并没有同千年的历史长河一同流失,反而随着岁月的沉淀,深深地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不仅使中华文化中自信的恢弘气度得以完美体现,还使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血脉得以传承。
此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富含着许多“以民为本”的相关理念,该理念的有效传承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行进脚步,成为了助力中国梦的动力之源。比如古人云“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都属于重民、利民之思想,均能够充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彰显。
1、积极利用新媒体打造中华文化形象宣传的窗口
在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有优势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有效提炼及传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进行洗礼,还能够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技术筑起符合现代发展的文化观。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有很多内涵知识比较深厚,很难被人理解,导致在传承的过程中容易被忽略,为了有效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可以通过媒体语言将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优化整合,使中华传统文化面向世界,让世界都能了解到中国的过去和现在,这样能够有效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通过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一个大众文化素质平台
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地汲取传统文化中较为枯燥乏味的文字信息,使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通过新媒体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还可以将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得以提升,使传统文化的展现变得灵活多样,尤其是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更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另外,通过新媒体技术中的网络数据库,还可以将传统文化制作成各种动画、游戏或者视频,不仅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使传统文化得以展现,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
为了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得到弘扬与宣传,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工作,使传统文化走入课本、走入校园。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中的幻动片、动画等多种形式。根据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主要载体,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青睐,通过多元化的媒体形态能够使传统文化与多媒体结合的形式也更加多元。
另外,各院校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在校内开设古诗词鉴赏,经典国学等鉴赏活动,并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参加传统书法展览活动或者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像资料。比如,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线上平台《中国少年国学院》深度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该网站内容的深入学习和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本文的详细论述足以证明,在新媒体背景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多媒体之间的有效结合,势必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一个全新的展现平台和发展机遇。因此,要想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弘扬与继承,首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不断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积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手段对古老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宣传,为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