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思考

2021-03-08 09:11马建朝李志淮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工匠培育

洪 进 马建朝 刘 华 李志淮

(空军预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19)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认识中,职业教育比较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忽视“德、研、新、艺”[1]等职业精神的培育,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主要作为普通技术工人,而非真正的“工匠型”人才。所谓“工匠型”人才,是指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从事专门技艺的德性创造过程,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专业技能、技术,特点是具有不可替代性,要求从业者具备高度的敬业、意志和创新等品质,达到个人德育与技能发展相融共生的高度。培养“工匠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的使命任务,同时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1 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1.1 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存在着竞争力不高、“高精尖”不够等问题,在专业技能、技术发展中也有所体现,如一线高技术人员数量欠缺、原创技术少、模仿别人多、高技术产品依赖进口等。如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生产能力的规模、数量,是职业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和主阵地,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凝聚和树立工匠精神,源源不断培养出具有高技术水平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技术转型升级打牢坚固的人才基础。

1.2 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形势的变化,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破解,突出表现在两点:一是培养质量不高。由于受生源、认识、资金、软硬件、不同层次教育衔接等诸多因素影响,职业教育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未完全显现;二是培养效益相对较低。职业教育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受就业率局限,一味重视专业技能、技术本身的培训,而忽视职业精神、价值的培育,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职业精神引领不足、发展后劲不足、后续竞争力不高,培养效益还须深入挖掘。

1.3 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实施中,教师处于传播专业技能、技术和职业精神、理念的关键所在。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必然包括工匠精神如精益求精、忘我奉献、创新意识等内涵要求。因此,必须从教师队伍抓起,牢固树立工匠精神,不断改进、提高技能和技术标准,爱岗敬业,督促教师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做好表率,从而带动学生热爱技术、尊重岗位,激发职业热爱,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这也是作为高水平执教能力的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1.4 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随着经济转型的需要,对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新时期的优秀技术人才,不仅要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还须具备工匠精神的内涵素质,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积极创新等潜在要求。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来看,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不仅是获得岗位技能技术、追求物质生活保障,更应该使专业技术岗位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从而获得工作成就感、事业感和价值感,这也是职业劳动的本质之所在。因此,从职业教育培养之初,就要重视工匠精神的浸润和培育,打牢学生的全面素质基础,提高综合竞争力,挖掘职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不仅是职业教育应有之义,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 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对策

2.1 破除制约工匠精神培育的壁垒

一是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培育工匠精神,要从职业教育做起。在传统观念中,对于从事专业技能和技术的人员存有偏见,社会上一直存在贬低体力、技术劳动的不良现象。很多初中、高中毕业生,因为高考成绩欠佳,无奈只能选择职业院校,内心有“废品”、“二等公民”的自卑认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因此,职业教育院校要借助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努力,消除对职业教育不友好,甚至歧视的心理,在职业教育院校内部有针对性地纠正这类错误认识,在学生中树立尊重劳动、尊崇职业、尊重劳动者的多元价值理念,营造重视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专业技能、技术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

二是完善培育工匠精神的政策制度。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全社会必须对工匠精神的功能作用进行一次大讨论、再思考、再认识,并以此为契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经济条件、方针政策、舆论氛围、价值导向、教育环境、评价机制[2],如完善一线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技术革新激励保障制度等,精准施策,补牢缺口、消除壁垒。落实到职业教育院校身上,要不断提高“产学研用”融合的深度、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绩效薪酬体系、健全教师职称评任制度等,提高职业教育院校各级培育工匠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加大各项投入。如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健全实验、实习和实训场所、基地,让学生在学用结合中体会工匠精神;坚持校企结合,密切校企联系,引进先进、实用的实践装备、技术,帮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感悟工匠精神;坚持精讲多练,不断提高软硬件水平,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开展实验、实习和实训,在实践中磨砺践行工匠精神;吸收引进高校毕业的优秀大学生、文化底蕴深厚、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技术人员进入教学团队,加强教学骨干培养,传播先进技术和工匠精神的理念。

2.2 职业教育院校各级加强工匠精神的践行示范

一是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树立教管人员对工匠精神的职业理想和追求。培养学生对专业、对岗位、对技术的认同感、自豪感,培育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从情感、态度和心理层面塑造和坚定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和追求;“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让学生明白,学好专业技能、技术既是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必经之路。

二是教管人员做好率先垂范。“工匠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集中涌现,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如政策、管理、计划、统筹、教学、教学、科研、后勤等诸要素共同发力的结果,离不开教管人员对工匠精神的践行和示范,而不能仅仅强调教师队伍单一要素的努力。“行胜于言”、“言传不如身教”,以良好的职业教育校风训风,引领形成求真、务实的教风和学风,从而促进工匠精神的生根发芽。

三是教师队伍要躬身践行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各个环节中,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非常重要,处于工匠精神学用转化的关键地位。教师要做到心无旁骛搞教学,向学生传导一种“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的理念,体现对教学岗位纯粹的坚守和平凡的实践;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对课程设计思考再思考、对教学过程优化再优化、对教案完善再完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样能够对工匠精神培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

一是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目标上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性,在教学内容上融入职业规范、行业标准、岗位素质,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互动参与、专业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3],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组织上引入多种教学模式,突出工匠精神培育,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和效率。此外,积极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方案、教案、创新组训方法,结合学情、课程目标、特点,科学设计工匠精神培育嵌入点,通过巧妙的方式糅合进知识、技能的运用中,按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专注敬业[4]”的要求开展学思践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培育效果。

二是按照“大思政”思路,将工匠精神与德育文化进行贯通培养[5]。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工匠精神提供了依据和思路。工匠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更包含了对技术人才素质全面过硬的品德要求。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大思政”进行课内课外全覆盖,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工匠精神浓缩了职业教育核心的价值观,可以采取与德育文化融会贯通的方法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

三是借鉴传统学徒制开展教学。传统的学徒制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学徒制,以及欧美行会的学徒制,这两种学徒制都采用心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师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手把手地教,徒弟跟着师傅在实践中磨练技艺、精雕细琢,既学习技能技术,又学习精神操守,形成“亲师合一”的关系,教学效果非常好。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借鉴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强化教师的“导师”角色作用,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将工匠精神融汇到实践中[6],帮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学生的知、情、意全身心投入,身临其境地体会工匠精神,感知工匠精神的价值,固化工匠精神的理念,自觉追求和践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内化为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

2.4 在教学手段上强化工匠精神的贯穿引领

一是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联合育人。通过校企联合开展专业实训、产教融合,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创设实时工作环境,体验专业、岗位、技术,感知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统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从而树立能工巧匠和名家大师的远大职业理想;同时有助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行业标准、市场需求的结合,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培养合格人才,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职业性、创新性和精品化,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创新。在近年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中,“订单式”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原因是校企紧密协作,选调优势资源开展联合培养。在培育工匠精神上,这种教学模式值得各方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二是将工匠精神注入职业教育院校校园文化中,开展熏陶教育。院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核心的部分,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观念、团队意识等。工匠精神所代表的严谨、认真、敬业、求新理应成为职业教育院校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职业教育院校文化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不同院校应该结合各自特点进一步深化凝练工匠精神,如“真本领”意识、“笨功夫”态度、“一根筋”性格,不断丰富职业教育精神和内涵,提高职业教育院校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应强化以包含工匠精神在内的校园文化引领,充分利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传播、弘扬工匠精神[7]。

三是以考核评价为抓手,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职业教育属性决定,必须坚持宽进严出。因此,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要坚持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停留在考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上,更要包括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品德、就业质量等指标,职业教育院校应尽可能引入技能普考、抽考、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能力素质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手段,开展综合考核评价。如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分制,对学生的实操能力、课堂表现、职业素质进行量化处理和赋分,期末达到积累到一定学分标准方可参加评先评优;毕业考核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考核组,通过考核以后才能获得从业资格证书。通过严把职业教育质量关、出口关,培养高能力、全素质、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技术人才。

3 结 语

目前,我国经济产业正处在由数量、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率转化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这些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大力培塑。中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就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术人才的支撑[8]。因此,作为主责主业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把工匠精神的培育摆在战略高度,重新再认识、再思考、再出发。

当然,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需要国家、社会、企业、职业教育院校以及个人的多方协力,共同作用。我们相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深入推进,必将极大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培养出一大批技高绩优、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跃升。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工匠神形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