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2021-03-08 09:03赵庆松付小政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卡特彼勒国际化校企

赵庆松,付小政,韩 青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全面展开,我国高端制造业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外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中国,经济全球化已达到新的高度,世界名企对国际化视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争夺越发激烈。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国际化视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因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不紧密,多元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因素,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的问题凸显出来。为解决这些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创新多元主体育人模式,建立长效育人机制,以培养大批国际化视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主要教学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规格急需优化

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一般只做概括性说明,不能体现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标准。因此需要对其进一步优化,以精准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规格内涵进行详细定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化企业需求不对接

大多数高职院校按照“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模式开展人才培养,但因产教不能深度融合,校企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不对接。

(三)课程体系缺乏国际化企业元素

理论课程体系缺乏国际化企业中的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国际化企业的真实和模拟工作环境,素质教育体系缺乏国际化企业的文化体系等问题,都与人才培养规格不协调。

(四)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不适应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校教学为主,学校教师教学占总学时的80%以上;教学地点也以学校为主,课堂设在企业一线的相对较少;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较少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方式。

(五)体制机制与人才培养不匹配

现有的管理体制相对较为单一,教师普遍缺乏在国际化企业中学习培训的经历;现有的运行机制也很难让企业高级工程师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严重制约了国际化视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三、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对国际化企业的岗位群结构、技术链领域、岗位技术标准、人才评价标准等进行研讨分析,梳理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第二,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构建与国际化企业需求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对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第三,按照“世界500强企业用人标准、校企共育国际化视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思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融入卡特彼勒生产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第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分段主导的教学模式,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全面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

第五,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健全工学结合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制度,保障校企双主体高质量育人有效推进。

四、主要方法与成果

(一)明确界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有效解决了培养规格内涵不清晰问题

融入世界500强企业卡特彼勒用人标准,校、企明确界定了具有7项知识要求、5项能力要求、9项素质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7项知识要求:具有国际化通识知识;具有国际标准与安全规范知识;具有CPS(Caterpillar Production System)、SWE(Simulated Work Environment)等知识;具有YBS(Yellow Belt Standard)、GBS(Green Belt Standard)、BBS(Black Belt Standard)等知识;具有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精密机械加工、自动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人机工程学等拓展知识。

5项能力要求:具有国际化工作环境沟通协调、合作创新等通用能力;具有数字化设计、工艺设备装调等专业能力;具有分析解决问题、岗位迁移等方法能力;具有数控自动编程加工、维修电工等专长能力;具有自动控制技术、数控机床维修等拓展能力。

9项素质要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国际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团队意识;身心健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意识;国际化安全环保意识;国际化竞争意识。

(二)创建了“1211”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不对接的问题

搭建1个基于“卡特彼勒培训中心”的国际化资源共享平台。集世界一流企业文化、技术、管理于一身的卡特彼勒培训中心与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融为一体,成为人才培养的高端平台。其中“卡特彼勒培训中心”承载着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该中心由卡特彼勒公司投资2500多万元于2008年10月在校内建成,设有SWE(模拟工作环境培训)、质量、创造力等七大培训模块,主要用于学生和企业员工培训。

实施企业教学和学校教学“2条主线”系统培养。校企组建“黄大年式优秀教学团队”并实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一条主线由企业高级工程师主导教学,课堂设在企业一线,在世界500强企业环境下育人;另一条主线由学校教师主导教学,课堂设在引入国际化企业文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室。

成立1个教学管理中心。由企业、教务处、山工机电工程学院共同组建1个“三位一体”教学管理中心,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教学文件制定、现代学徒班管理、考核奖励等工作。

建立1个毕业生终身培训机制。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终身学习要求,企业员工也需持续提升,为弥补企业内部培训不足,校企共同制定了毕业生终身培训计划,通过共享平台、“回炉”培训、远程学习指导等方式,实施毕业生终身培训,关注毕业生终身发展。

(三)构建了融入卡特彼勒生产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中企业元素不足的问题

1.专业理论体系

引入世界500强企业的生产体系和培训体系,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融入操作系统、文化系统、管理系统等生产体系知识,形成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包含CPS、SWE、机械工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学、自动控制原理、剑桥雅思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能力课程:包含CAM、GBS等项目操作课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等专业课程,问题分析与决策等方法课程,数控技术、高级维修电工等专长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含BBS、人机工程学、数控机床维修等专业能力拓展课程。

2.实践教学体系

以“项目贯穿、德技并修”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在德艺双馨师傅指导下,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基础实验实训、生产性实训和综合实训,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并将卡特彼勒生产体系和工程师认证标准全面融入实践教学,构建了金工实训、YBS实训、GBS实训等18个项目贯穿各学期的实践教学体系。

3.素养教育体系

以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为载体,通过开设国际形势分析、国际化企业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和专家讲座,以及国际化企业实习和境外研学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形成国际化竞争意识;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载体,在标准化实践教学过程中,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开展SWE等培训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探索出“1+0.5+0.5+1”校企分段主导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不适应的问题

第1学年学校主导教学。学习内容以职业基础课程为主,学习地点以学校为主。每周的周一至周四由学校教师授课,周五由企业教师授课,学校主导教学占80%,企业主导教学占20%。

第2学年一半由企业主导教学、一半由学校主导教学。学习内容以职业能力课程为主,学习地点校企各占50%,校企主导教学各占50%。上半年每周的周一至周三由学校教师授课,周四至周五由企业教师授课;下半年每周的周一至周三由企业教师授课,周四至周五由学校教师授课。

第3学年企业主导教学。学习内容以职业拓展课程为主,学习地点以企业为主。学校教师指导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占20%,企业教师指导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占80%。

“标准化教学”模式。针对项目化操作类课程,借鉴卡特彼勒培训模式,开展了标准化教学,即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在教师指导下,将每个项目分解成标准工作表和工作任务书,4人划分为1个小组,1人读标准工作表、1人读工作任务书(任务书中具体解释了为什么的问题)、1人操作、1人按照标准观察记录,依次轮换操作,最后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作业,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基于“PQVC”的多元考核评价。引入企业项目考核标准,按照P(人员)、Q(质量)、V(速度)、C(成本)的顺序,对每一阶段的项目完成情况及时考核评价,辅助开展过程性、形成性考核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

(五)创建了基于 “4个中心和1个工作室”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有效解决了体制机制与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

1.建成了“4个中心和1个工作室”

创建了新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构,成立了教学管理中心、课程开发中心、卡特彼勒培训中心、科研孵化中心和职教名师工作室,制定了《校企教学管理规定》《校企课程开发与奖励办法》《卡特彼勒培训中心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孵化办法》《职教名师工作室运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形成了紧密型校企共同体。

2.建立了七种教学保障机制

以教学管理中心为载体,通过发挥该中心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考核奖励等功能,建立了教学管理机制、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监督机制;以课程开发中心为载体,通过发挥该中心卡特彼勒课程开发等功能,建立了课程开发机制;以卡特彼勒培训中心为载体,通过发挥该中心实训和培训等功能,建立了实践运行机制;以科研孵化中心为载体,通过发挥该中心技术产品研发转化、提供实践教学案例等功能,建立了科研孵化机制;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发挥该室教学研讨、师资“双向兼职、角色互换”等功能,建立了校企师资共建共享机制。

五、应用推广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增强了毕业生国际竞争力

2009年10月该成果开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目前已有9届学生5000余人应用该成果,已连续获得20余项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连续9年毕业生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60%以上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卡特彼勒、潍柴集团等高质量就业,80%以上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企业满意率达98%以上。

(二)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经过10多年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1名教师获2018年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全国第二名,填补了山东省高校一等奖的空白,结束了全国1500余所高职院校没有一等奖的历史;建成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获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职教名师工作室1个,2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建成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发表EI、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三)全面推广应用,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该研究成果在校内智能制造专业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土木建筑专业群等多个专业群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各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全国200多所高校先后到学校学习交流,中央电视台《朝日新闻》对我院在全国开展巡讲给予全面报道,《齐鲁晚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给予专题报道,多次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猜你喜欢
卡特彼勒国际化校企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福布斯》卡特彼勒营收下滑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北京之夜,卡特彼勒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