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研究

2021-03-08 08:51陈锦芳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村建设

陈锦芳

(1.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管理学教研室,福建 宁德 352100;2.宁德市行政学院 管理学教研室,福建 宁德 352100)

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不再盲目追求发展的高速度,更注重经济发展的结构与质量。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全国各地创新方法解决“三农”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005年,中央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设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1]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一、推进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构建新型和谐农村社会的需要

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持续推进,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会结构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村民的价值导向、人文环境还是人际道德等,各类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要应对新阶段的新挑战,就必须要加快构建新型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新农村,在各类新矛盾中寻找途径,在各种新问题中谋求方案,不断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农民生活的有序提高。

(二)巩固党在农村执政领导地位的需要

加强新农村先进思想和文化宣传阵地的建设,引导广大的农民群众学习和崇尚先进思想科学[2],自觉抵制各种封建理念、迷信思想。通过宣传普及先进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思想,这些既是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利保障,又是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的有效助力,更是保障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能够深入基层,走实走深的必要手段,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是巩固党在农村中执政领导地位的必然需要与有效载体。

(三)贯彻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农村与城乡的关系,加快推进农村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当前,农村的落后不仅主要体现在经济上,更突出的是体现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上。只有不断加强对新农村的建设,才能真正把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要求落到实处,改变和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现代化生产的条件和现代化生活的质量。

(四)加快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与过去几年相比,农村的社会集体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巩固和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和调整,农民收入也实现较快的增长。但是也更应该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农民的现代化理念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明显的差距,而要实现我国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依然还有较多的努力空间。只有不断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以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稳定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

二、生态文明对乡村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要依托生态资源

一个地方社会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潜在要素之一就是良好的生态资源。改革开发四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可以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同时,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要建设现代化的乡村,首要目标就是如何解决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利用生态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传统农村中粗放式产业的转型升级,真正提升相对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从而建设更加和谐的美丽乡村。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则对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因此生态文明对乡村现代化建设也提出了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较少的资源环境消耗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农村人口聚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家园。[3]

(二)要重视文化传承

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乡村建设的内涵体现。乡村文化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设、风俗礼仪、饮食服饰、民间工艺、宗教等。它是群众的精神家园,是人们乡土情感的依托和凭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可以说建设现代化乡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可参考,而应该根据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突出差异化的地方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因此生态文明对乡村现代化建设也提出了必须深入挖掘不同区域的农业可创意的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当地农业的发展内涵以及可发展的未来空间,不断通过提升本地农产品的竞争实力,提升农业发展的产业层次,真正改变农业的相对滞后地位,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有效促进农业的增收发展,在提升农民物质生活的同时,加快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

(三)要立足产业发展

乡村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资源的永续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通过创新性的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农业产业的功能范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生态文明对乡村现代化建设也提出了必须要立足本地农村的产业发展,通过转变升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实现绿色、健康的精细化发展,让乡村的农味和乡味更浓更香。

(四)要依靠城乡统筹

乡村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城乡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发展,包括经济、自然、文化、政治、社会等,通过实现各资源要素的统筹,有效促进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对乡村现代化建设也提出了必须依靠城乡统筹,通过城乡间相关资源的配套改革,推动各资源要素实现优化升级,让城乡间的产业集聚形成集成式的发展模式,从而真正有利于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的农业新发展模式和新型的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有效融合。

(五)要依靠全民参与

乡村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在过程中应该要充分遵循广大农民意愿,避免毫无效益的“面子工程”。在现代社会中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就必须由当地政府发挥相应的政策保障功能,通过建立相关符合农民意愿的体制和制度,真正让农民获得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因此生态文明对乡村现代化建设也提出了必须通过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调动农民在乡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通过尊重引导机制,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当前我国乡村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大乡村的文化硬件建设还有待完善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的需求层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曾经的物质需求转为对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强,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广大乡村的文化硬件措施与城市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无论是在文化硬件措施的投入还是维护方面都相对滞后,许多地区还未建成专门的文化宣传场所,仅仅依靠农村的宣传栏、广播站等,不能很好的起到广泛的宣传教育效果,也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部分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待提高

首先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问题,导致村民对改善生活方式的接受度不高;另外也由于农村生活环境保护的政策落实不够具体,使得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农民的支持力度不够,在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必要要求,而当前部分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比如随着农村新建住房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清理,堆放的建筑垃圾也对农村环境卫生造成了影响。而且有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房屋与家禽牲畜的住所是连在一起的,有的牛栏、鸡舍之类的就建在自家房屋前后,有的就建在村庄的周围,产生的粪便污水没有合理处理,就排到露天的排水沟渠,使得臭气熏天。虽然有的采用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方式,但也存在布局不合理,偷排粪便污水的情况,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三)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充足

当前,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本区域的政府财政,而其他的渠道比较缺乏,使得整体的资金投入不够充足。在现有的资金投入中,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占了绝大多数,而相对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更是略显不足,但是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这一公益性的项目工作,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无论是治理设备、治理人员等,资金投入的不足,则会限制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也会阻碍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工作。比如,在乡村保洁队伍的建设方面。一是近年来,虽然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更加关心,也更加的关注,较多的村有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管理上还不是很到位,存在有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才加强管理的情况。二是保洁队伍运转不规范。比如按照有关规定,农村每五百人左右配备一名保洁员,但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些村的配备工作还是较为缓慢,无法发挥保洁作用。

(四)乡村建设的规划不够科学完善

在当前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乡村历史的挖掘不够科学、特色产业的规划不够完善,没有充分结合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使得乡村建设的规划依然呈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主要是体现在三个重要的方面:第一,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制定适合实际实情的政策,项目不具有特殊性,容易造成“一刀切”的情况;第二,本区域内的政府理念也不尽相同,理解不同也容易造成政策的推进不同,对于项目的时间把控也要求不同,容易造成“脱节”的情况;第三,由于项目的设计以及推进时长都较短,使得项目的规划定位不够明确,各村的主题也不够突显,并且不能与周边形成有效的聚集作用,容易造成“孤岛”的情况。

四、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乡村发展理念的局限性影响

我国乡村发展的传统理念以政府为主导,采用规章等行政手段,结合各级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注重基层管理。然而,在管理基层层面,由于各种资源时空分配不均衡,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有时为了经济的发展,容易走“先发展后治理”的治理道路。此外,传统的乡村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使得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乡村的环境污染中,由于经过基层治理后,治理成本相对较高,难度较大。

(二)乡村建设的社会力量不够

目前,乡村发展模式是“政府直接控制”的治理模式政府,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在政府指导下实施建设对策。尤其是在乡村的环境治理中,非政府组织等参与环境治理模式尚不成熟。此外,由于非政府组织末端的发展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志愿者,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性不高,整体环境治理的社会力量还不够。

(三)对乡村建设的投入不足

农村环境管理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落实农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坚持优先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但在实践中,由于环境建设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由于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仅依赖政府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五、坚持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乡村建设的对策

(一)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1.提升村民的参与度

提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首先需要帮助村民减小在具体公共事务管理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同时,发挥乡村党员、退休干部等人的模范作用。此外,增强村委会的自治权,认真划分村委会的具体职能以及具体义务,明确权利和职责,明确界限,提高村委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此外,村委会需要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性,以便村委会有能力组织更多不同的活动、承担村民参与乡村活动的各项费用等,使村民在参与乡村事务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树立乡村的主人翁意识。

2.保障选举的公平公正

推行“组合竞选制”,真正实观”村官民选”,好的村民选举管理制度必须能够保证村民意志的表达、低干预、高效率的参与以及能够使村民选举的行为与村民意愿和利益直接建立联系。而从目前的实际乡村政治情况和角度来看,村民的自治制度作为目前我国的乡村社会基层民主的一种基本的形式,尽管地方政府的经济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经济的根本原因是始终只能是一个基础性的制约经济因素。因此,村民的参与制度想要高质量地发展和运行,必须要有一个真正体现村民意识的村组织,真正的为民办事、为民说话。

(二)加强基层干部的队伍建设

在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中,基层的干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长期以来因为农村大批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一直都比较突出。对此政府可以颁布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人才、大学生、退伍军人、乡村企业经营者等人才回村竞选村干部。打破制度、年龄、行业等限制,多渠道、多方面选拔优秀青年人员担任农村干部,优化农村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输送绵绵不断的优秀人才,成为振兴乡村战略实施的坚定奠基石。

培养和建设村级后备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具体措施包括:可以培养和选拔这些退伍军人中的年轻的一些具有经济能力及脱贫致富的能手来直接投入后备的人才库。现阶段这些退伍军人的综合素质和政治思想意识都很高,在他们队伍中的许多退伍军人都已经是在现役军队中立功获奖,也有的一些人加入了军队各级党组织,还有的一些人还曾经担任过班长,他们更加具有一定的熟悉基层组织和领导的能力,更加容易能很好的胜任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和岗位;村干部培训的工作必须要以村民自治理论联系工作实际,而且要注重实效,千万不能单纯搞系统化和形式主义。村干部培训的对象主要包括有参与村民选举的领导骨干、政府的选举有关工作人员。

(三)完善和健全乡村发展的财政保障

1.多方统筹资金保民生

按照国务院“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有关部署,切实提高在乡村建设中的财政资金使用的精准度,重点用于保障基本民生的需要。一是大力盘活存量资金。在本地区范围组织开展存量资金清理统计和核查工作,摸清底数;细化相关政策措施,严格执行结余资金收回政策,分类推进盘活存量工作,盘活资金主要安排用于重大民生支出。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强力推进跨部门重大财政项目资金整合,建立目录清单,对清单内专项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有效减少制度障碍,为盘活存量和统筹资金“松绑”。三是推进资金统筹使用。资金实行统筹使用,并建立正面清单引导、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采取切块方式下达各类资金,增强县级政府自主统筹能力,解决多渠道资金的重复交叉和部门间难以协调问题,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整体效益。

2.优化支出结构保民生

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支出原则,不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刚性非急性项目支出,投入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全力保障民生支出占比保持高位。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大资金调度力度、高质量争取上级补助等多项举措筹集资金,持续增加对民生重点领域的财政投入。二是严格落实中央财政资金直达民生。贯彻落实财政部直达资金管理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压实压紧责任,加快支出进度,推动惠企利民政策落地见效,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三是及时准确拨付群众个人补贴资金。严格审核各部门资金拨付,切实保证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有效保障群众生产和生活需求。

3.财力下沉基层保民生

制定实施差异化财税扶持政策,对贫困山区县,实施地方税收全留的“不取”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对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民族产业实施“多予”政策。同时,建立沿海对口帮扶山区的“山海协作”,真正实现“大手拉小手,一齐向前走”。

(四)以党建助推乡村建设的科学规划

1.给予农村基层党组织必要的经费保障

要发挥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本地区的政府首先必须确保必要的财政经费保障,处理好农村基层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新时代农村发展形势还不相适应的问题。要确保每个支部都能够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好的发展思路、好的活动阵地、好的工作制度以及好的保障机制。然而当前由于多方面因素,乡村两级负债情况仍然存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基层党建的投入仍显不足。所以,必须要统筹规划好乡村基层的发展,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财政对基层转移支付比例与最低数额,适当向农村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有效促进基层组织稳定和正常运转。建立健全偿债减债机制,对已确认的债务进行清理,分清性质、界限和责任,有序减轻基层债务。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经费纳入转移支付的主要项目,为加快基层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统筹乡村党建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好城乡党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党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现阶段,由于存在着城乡党建工作的统筹内在动力相对缺乏、联动效应不够明显、辐射范围较窄等方面的问题,对城乡党组织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入基础的党建工作,并制定具体的规划与明确的方案,让乡村基础党建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推动公共行政资源、经济发展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党建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以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统筹城乡党建,激活各类党建要素,不断推动农村党建工作发展,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城乡资源共享。

3.促进乡村党建工作的信息化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乡村建设中信息化与以往相比更加具有冲击力与穿透力,极大的转变了社会的生产与人际间的交往方式。现今时代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上的虚拟社会已经逐渐的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来,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需要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党的自身建设中来,信息化的发展给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在思想观念、手段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增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对网络社会的监管是新阶段的新挑战,更是新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学习好、掌握好并利用好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推动基层的党建工作水平,不断实现乡村基层党建与各类信息技术的有效交流,可以开设本村的微信公众号、特色产品的商城,运用多媒体助推乡村振兴,更好的实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村民有更多的认识外界的渠道,也让外界有更多的认识乡村的方式。

总之,乡村建设是事关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大事,也是提升广大农民幸福生活的途径,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的乡村建设工作已经取到了良好的成效,在“十四五”阶段,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提升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不断扎实推进我国的乡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意义重大,需要全社会协同共治。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边疆治理现代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