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华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君子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为笔者所见到的,是《觉醒年代》中的蔡元培与《兹山鱼谱》中的丁若铨,这一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是近年来少有的为笔者所钟爱的影视作品,于是就有一点相关的话想说。
忍耐,是一种东亚的文化共性,许多人都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但重要的是心底的和以后的。
主张宽松而力行报复,是虚伪,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世上有许多并不真诚的“对不起”,但计量数目,恐怕还及不上空壳的宽恕。倘能以直报怨,受了他人带来的痛楚,依然公平地观照对方的善恶,便可说是人的典范。更高的境界,则是通过对方的善来化解对方的恶,所谓知行合一,在此或可见一斑。蔡元培对林纾,丁若铨对张昌大,都是如此,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君子的胸襟和气度。
可惜这法子对双方都有道德上的要求,倘碰上如李长泰之流,便是蔡先生也无可奈何。这时候我倒想起中国人作揖的姿势来,那撑开的手掌后面,总要有个拳头来支撑的。
碰上了蓄意刁难乃至进攻的敌人,反击是理所应当的,倘若彼方势大,不妨先退一退,然而这退,绝不是自我的放弃,而是先要生存,再图发展,积蓄力量,以待来日。
即使这来日悠悠,超出了生命的限度,只要认清了前进的方向,为着不朽的事业踏实地做下去,绝不至于因为个人境遇的不能显达,而失掉意义的。
丁若铨看不到自己的理念见容于祖国的可能,甚至没有在生前等到弟子的回心转意,但却在绝境中留下了促使理想照进现实的著作。而历史上的蔡元培,不幸于1940年病逝,其时国难深重,想来先生临终之际,必以未见山河重光为恨,但西南联大的教育神话,流传到今天北大精神,岂不都为蔡公作了历史的见证。
沿着光明的方向去,没有到达终点的旅人,将连同这道路一同不朽。
因为读过许多的书,走过许多的路,见过许多的人事,所以有些人的眼睛可以看得很远。但执着于远方,并不意味着需要或者能够忽略了眼前的人,所以丁若铨会为了家人不再著述自己的思想,蔡元培不要职位,也要给被捕的学生争来自由。
从功利主义的眼光来看,北大校长任上的蔡元培当然比被捕的32个学生重要得多,作为思想家的丁若铨“闭口不言”,也是莫大的损失。如果做一番假设,也许,不同的选择真的足以加速历史的进程。
笔者想起《奇葩说》里救猫还是救画的辩论,又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几乎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无望的时刻,白白做了牺牲的材料,值不值呢?”
答案是:“这不是一个可以计较价值大小的问题。”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因为始终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生活本身怀有希望和善意,才有了坚守最终的意义,君子的精神最终倚仗的,无非是句老话——生活美好,人间值得。也正是因此,《兹山鱼谱》同《觉醒年代》都在沉重的主题中表现出了喜剧式的生活情趣,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使得人物丰满起来的手段,更是对主题的一种补充和升华。近年来的主旋律作品,都将神龛上的先贤还原到生活的本味中,见出一点人的真趣来,确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