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祥 西安外国语大学
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及其所在省份陕西,对留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向留学生讲好陕西故事,“非遗”系列课程有效融入中文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对提升陕西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提高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以《中国传统泥塑》课程为例,从课程设置等五个角度提出陕西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中文教育的策略。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对于前来中国各大高校留学的留学生来说,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天然吸引力。“非遗”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且具体地记录了当地人们的民俗和文化,以“非遗”系列课程为载体,可以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目前关于“非遗”文化融入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上,相关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但以陕西地方民俗为对象的中文教育研究比较匮乏。然而调查发现,陕西地区的留学生对陕西方言等民俗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陕西地方民俗如何更有效地融入中文教育的策略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考虑如何向留学生展示真实的中国,“非遗”系列课程有效融入中文教育都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化传播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中文教育者开设与当地文化相关的“非遗”系列课程可以使留学生直观接触到具象的文化。
留学的目的除了学习目的国语言之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当地文化。留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教科书式中文”固然对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一旦他们走入生活,就会被说着不同方言的本地人和本地文化所震撼,回到课堂就会向老师发问:为何学了这么久中文,还是听不懂外面的中国人的中国话?所以,在掌握好普通话的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当地方言等课程,这样可以激发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如何才能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留学生作为在中国生活的亲身经历者,他们的感受一定是最真实而且具有说服力的。“非遗”系列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帮助留学生体验最真实的中国式生活,从而帮助留学生有效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留学生降低“文化震荡”带来的不适。这样,待他们回国之后,给自己国家的亲朋好友讲述曾经看到的中国故事时,展示的一定是更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
地方民俗文化融入中文教育意义重大,目前学界对河南地方文化的融入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而针对陕西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相对匮乏。
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中文教材主要为全国通用的综合性教材,学生了解到的文化也主要是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而教材中关于地方的分支文化介绍内容较少。这种教材虽然较好地满足了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但却忽略了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当地文化。
中国人口众多,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分支文化。如果中文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帮助留学生选择最感兴趣、最容易了解的文化作为教学内容,那学生就会更具体地了解到当地的语言、饮食、工艺等。
就现在的主流教学场所而言,大部分的教学活动发生在课堂上。但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的语。“非遗”系列的地方民俗文化的学习更是需要实地的体验,所以建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很有必要。
中文课堂的两大目标是语言和文化。以陕西为例,地方民俗在教材中出现较少,主要依靠教师的补充。有经验的教师表示,会在课堂上偶尔提到饮食、语言等,但大多都是对学生的提问做出回答,并没有展开进行详细的民俗文化教学。
留学生来自于世界各地,但无论是来自亚欧还是美洲,他们对当地的民俗文化都是十分感兴趣的。以笔者的学生为例,每个学期经常会有人主动提问关于陕西话、节日习俗等问题。所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非遗”系列课程,留学生定会积极参与,从而更好地了解当地民俗。如果有对某些项目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学校甚至可以推荐他(她)直接跟着传承人学习。
地方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包括语言文化、特色饮食、民间艺术和习俗文化等。以陕西为例,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可以开设“非遗”课程的有《陕西方言》《西安特色小吃》《中国传统泥塑》《陕北民歌》等。下面以《中国传统泥塑》课程为例,对“非遗”系列课程有效融入中文教育提出五点建议。
位于关中平原的西安高校众多,被西安的历史文化吸引前来留学的留学生也不在少数。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诸如“梦娃”(“中国梦”的标志)等泥塑作品,而宝鸡作为中国传统泥塑的发源地,位于陕西的高校因此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很有必要开设一门专门的泥塑课程。
“凤翔泥塑”来自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代代相传,成为中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以本校学生为例,以大红大绿色彩见长的“凤翔泥塑”每次上课都会得到学生们的喜欢。
将民俗文化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使留学生学习中文和了解当地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解决民俗文化缺失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陕西的地方特色优势。
1.设置专门“非遗”系列课程
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建议院校增设“非遗”系列课程,例如:《陕西方言》《西安特色小吃》《中国传统泥塑》《陕北民歌》等;此外,还可增加日常教学中民俗文化部分的比重;在相关素材日趋完善的情况下,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或专题教材。
2.聘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
对于泥塑一类的民间艺术而言,学院还可定期聘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例如,西安高校可以聘请“凤翔泥塑”大师胡新民老师和“长安泥塑”的传承人苗春生老师。在跟传承人学做泥塑作品的同时,学生们也可以近距离地与真正的“活历史”交流沟通,这种幸福是在平常的语言课堂上体会不到的。
3.举办“非遗”项目体验活动
语言需要实践。学院可以定期举办一些“非遗”项目体验活动,以泥塑为例,可组织学生前往六营村实地参观学习并体验“凤翔泥塑”。在当地环境的熏陶下,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该民俗活动的印象,同时又能在实践中锻炼语言技能。
4.适时借助直播等新媒体方式让线上留学生更有参与感
受到现实情况影响,现在有很多留学生无法来到中国和西安,真正体验地道的民俗文化。在此情况下,学院和老师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展示民俗文化,比如,教师们可以组成教学团队,为线上学生进行文化实地直播。这样可以增强线上学生的体验感,从而激发他们日后前来中国学习、工作的意愿。
5.改善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很明显这种方式不适合“非遗”类的文化课程。对于这一类课程,教师要更注意形成性评价,考试形式可以采用让学生做个作品、拍个制作视频或者让学生进行主题发言报告等形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世界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现如今如何在世界传播领域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笔者认为“非遗”有效融入中文教育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方式,而这对提升陕西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提高留学生的中文水平以及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