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者
——介绍陈望道之前中国学者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活动

2021-03-08 07:19周霞曾长秋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文化产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李梅共产党宣言宣言

周霞 曾长秋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我国最早开始接触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末期,据相关资料和文献论证,1898年出版的期刊《泰西民法志》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马克思的姓名,马克思在这份期刊中翻译了柯卡普的长篇著作《社会主义史》。由于当时技术以及社会环境限制,最终只印刷了少量著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次年四月,《万国公报》还数次连续刊登了《大同学》,李提摩太在文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士“百工领袖”,同时还提到《资本论》是德国的马客偲。可是,李提摩太毕竟不是中国人。在一群知识分子中,留日学生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尤为激烈,他们率先带回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和新译作,于是在国内立刻掀起了有关社会主义的新浪潮。北京大学外文系的很多学生也加入到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做了充足的准备。

一、赵必振对《共产党宣言》的初步介绍

留日学生回国后,相继翻译了社会主义相关文章达三十多篇,其中较著名的有《社会主义神髓》《近世社会主义》等,这些著作接连出版,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推向高潮。在这之中,赵必振的翻译数量最多,时间最早,传播范围最广。赵必振生于常德,祖上世代为官,是有名的官宦之家,所以赵必振的先人尤其重视子孙学业,以书香传世。他的高祖父是嘉庆时期的进士,官至云贵总督,父亲是赵夑和,官至知府。赵必振在桂林读书期间,师从康有为,在这个时期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功底,后父亲去世,随母亲扶灵柩还乡,定居常德[1]。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赵必振参与“自立军”起义,革命事业破产后流亡到日本。短短两年时间,赵必振熟练掌握日文,并在流亡时期多次观看参加日本社会主义者的演讲活动,同时大量收集社会主义的相关书籍和刊物。两年后,国内暂时放松了对各地起义革命事业的镇压,赵必振趁此机会回国,在上海一直住了三年。这三年里,他主要从事翻译工作,其中以《近世社会主义》最为著名,这部译本最贴近《共产党宣言》,除此之外还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在1903年2月份的时候,受谢无量的委托,赵必振翻译了日本人在1902年出版的《近世社会主义》,全书共17万字[2]。

该书作为当时研究社会主义运动理论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书中既记载了当时欧美国家的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学者的发展现状,同时还记述了他们的生平和著作,书后有126个附录书目,方便学者查询。此外,书中几乎以相当长的篇幅具体描述了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理论体系为主要代表的《哲学的困难》《资本论》等写作经历,书中重点是对马克思个人生平经历的描述及其发表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阐述,此外,还有几篇关于第一国际的相关事迹及巴黎公社事件。书中以流畅精简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代伟人”马克思的光荣事业,书中还比喻《共产党宣言》可以称得上是“一大传世雄篇”[3],《资本论》是社会主义的著作,是社会主义的真理。书中还写到,社会主义将是人类社会必定到达的社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该书有多处地方谈到了《共产党宣言》,特别是引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结尾处写的那句经典名言:“共产党人从来不屑于隐藏自己的立场和意图。”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后还在书中这样写到:“让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联合起来吧!”[4]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言,至今还让人激动不已。但是有关这些理论的早期译本与我们今天读到的许多译本有许多的不同。1920年在陈望道在翻译了当时中国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之前的十几年,赵必振就已经在1903年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中多次写到这样的经典语言。这本书虽然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相关理论范畴而展开介绍的第一本译本,但是由于年代太早,接受该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多,且翻译水平有限,因而翻译并不是十分准确。赵必振将书名《共产党宣言》翻译成《共产主义宣言》,因为在当时最早传回国内并被接受的就是“共产主义”相关词汇。虽然在早期的共产主义事业中存在很多的困难,出现很多错误,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但是赵必振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依然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做出很大的贡献。赵必振的译作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还是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的。

二、朱执信、刘师培对《共产党宣言》的初步介绍

梁启超在很早的时候就写过有关阐述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理论的文章,1902年10月,梁启超就已经在《新民丛报》中这样写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另外,次年马君武在《译书汇编》中多次高度评价马克思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地位。虽然这些文章没有赵必振在当时翻译的28本著作那么有名,但是却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虽然赵必振、梁启超、马君武等人最先开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先河,但是对于社会主义等理论的介绍也只是只字片语,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概述有一个系统性介绍的中国人是孙中山等四人。

朱执信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出生在广东番禺“汪氏随山馆”,祖籍浙江萧山县。求学期间,曾在京师大学堂上学,后辗转于日本政法大学堂留学,1905年协助孙中山等人在东京赤坂区成立同盟会,并在其中担任《民报》《建设》等出版物编辑一职,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代表人,是先进的思想家和宣传家。在1920年9月21日被桂系军阀于东莞县虎门镇沙杀害,着实令人惋惜。

朱执信在1905年11月26日曾发表一篇《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系统详细地概述了马克思生平事迹及革命事例,同时还翻译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梁启超虽然文章中也有大量关于此方面的记载和论述,但主要是介绍了马克思个人生平等详细信息,有关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介绍少之又少,而朱执信不仅在文章中介绍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成功事迹,还详细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内容。孙中山曾在1912年的《社会主义之派别及其批评》一文中高度评价赞扬马克思 “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资本论》一书[5],发阐真理,不遗余力。”。朱执信与孙中山对马克思及其理论著作的称赞不谋而合。

刘师培、何震是一对夫妻,他们虽然是中国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但是也做了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工作。国学大家刘师培于1884年出生在江苏仪征,1902年中举,1904年参加会试没有取得功名于是留洋读书,在日本受到当地无政府主义者思想的影响,组织建立“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和《衡报》两个期刊。辛亥革命以后,先后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编审、北京大学教授和参政院参议等职务,1919年11月20日刘师培因肺结核在北京逝世,终年35岁。著名代表作有:《左盦集》和《外集》20卷,《左盦诗录》4卷和《词录》1卷。何震于1886年出生在江苏扬州的一个书香门第,长得很漂亮,文笔很好,喜欢写诗作画,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才女。她18岁嫁给刘师培,一同赴东京加入同盟会,却是无政府主义的信徒。1908年,刘师培和何震被清政府收买,背叛革命事业,成为革命事业中的一大内患。辛亥革命之后,他们夫妻一同加入筹安会,意图拥护袁世凯完成复辟帝制。1919年刘师培在北京病死后,何震33岁时发疯而不知所终。

1907年6月,刘师培和何震在日本创办《天义》报,为当时女子复权会的工作提供了主要途径。马克思的肖像也是在《天义》报上首次被公开,是使用了陈望道在之前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封面上的马克思肖像;同时也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章的报刊,虽然不是全译本,也把整个章节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后,他们再接再厉,将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发表在《新世界》杂志上。然而,遗憾的是,上述译著者并不能在思想和理论上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更谈不上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们如此热衷于译介活动,既是追赶新思潮,也是为了寻找一条可用于“改造中国”的途径。

三、罗章龙、李梅羹对《共产党宣言》的初步介绍

在召开中共一大以前,早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罗章龙、李梅羹直接从德文版书籍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此项工作比陈望道还早一年。罗章龙与李梅羹祖籍都是湖南浏阳,两人曾一同就读与北京大学德文系,读书期间一起加入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在李大钊同志的布置和安排下,先后翻译了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进一步推动了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罗章龙,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祖籍湖南省浏阳县。青年时期,他积极参加北京建党活动,为共产主义事业奔赴前线,多次领导各地铁路工人、煤矿工人举行大罢工,被赞誉为中国最早的工人运动领袖。罗章龙除了带领工人抗议以外,还在中央多处部门担任重要岗位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勤恳,认真负责,为共产主义的传播和党的建设事业立下卓越的功劳。1931年,因与王明意见分歧而被开除党籍,1995年2月3日,罗章龙在北京病逝,享年99岁。

李梅羹,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官渡镇松江村一个私塾教师的家庭。他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由当中医的祖父李韫谦将他抚养长大。1925年初李梅羹远赴苏联,开始和浩荡的学生一起加入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三年后他回到祖国,并进入上海中共中央机关部门工作,从事中央宣传部翻译室主任工作,其翻译文献代表作品有《共产国际通讯》等资料。李梅羹由于追随罗章龙,受到王明排挤,于1931年初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此后以教书为生,1934年8月12日在广西桂林病故。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他们这群人就已经翻译了《共产党宣言》。1918年夏,来自浏阳山区的罗章龙、李梅羹、陈德荣、罗汉、宋天放等同班同学,从长沙名校——长郡中学考入北京大学,一起参与了北京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创建,可谓志同道合的学友。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受到了五四运动大潮的推动以及受李大钊的领导。在1919年秋季,他们和邓中夏、张国焘以及吴汝铭和杨人杞等30多人共同创办了曦园,该团体租赁东黄城根街达教胡同二号为据点共同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他们通过半工半读、自食其力的方法完成伟大的事业。曦园成员以李大钊为引路人,在北大图书馆借阅了一些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学说的书刊,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思想与时俱进。他们在李大钊的协助下,1920年3月,邓中夏、罗章龙、高君宇、刘仁静、杨人杞、李骏、李梅羹、宋天放等近20名学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6]。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刚成立时是一个秘密组织团体,但是因为可供学生学习研究的中文书籍太少,为了方便学生阅读相关理论著作,李大钊组织掌握外文的同学共同翻译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著作和俄国十月革命相关的文献。又号召学生出资捐款一百多元,用于购买了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几十种原著供会员阅读。研究会还开设了从事三种语言的翻译小组,包括英语、德语以及法语,在课余时间共同完成翻译工作。罗章龙、李梅羹等人主要完成德语翻译工作,曾翻译过《共产党宣言》以及《国家与革命》等经典社会主义著作,还翻译过《马克思传》《震撼世界十日记》等,这些著作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生平简介和十月革命的事业。罗章龙在后来回忆时这样说道:“《共产党宣言》十分难翻译,翻译出的语言文字难以表达马克思等人所要传达的真实意义,一次又一次的翻译内容被推翻,当时的翻译过程十分艰难。如《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但是大家觉得用幽灵形容共产主义不好,可是一时间又找不到更完美的词语[7]。在翻译工作结束之后,出版社相继印刷了油印本,毛泽东说自己年轻时曾在北京大学读过《共产党宣言》,当时条件艰苦,半工半学维持学业。毛泽东所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时期刊出的油印本。因为在这之前陈望道还没有正式翻译出版的第一个译本。如今当年这些油印本一直存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无数共产主义者在面对重重困难阻挠依旧坚定信念的决心。

当时这些人翻译外国专著是为了找到一种可以改变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李大钊定期在图书馆馆长办公室举行专题研讨会,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及汇报研究结果。一年后,研究会从秘密组织逐渐转向公开宣传、公开演讲等活动,由于当时缺少物质基础,导致马克思学说研讨会一直没有固定的据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决定将景山东街的两间屋子划给他们来作为马克思学说研讨会的会议室和活动室,这个活动场所就是后来著名的“亢慕义斋”。活动室的墙上挂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肖像代表马克思学说研讨会的信仰,肖像的两边挂是慷慨激昂的题词,墙上其他地方还贴着研讨会组织的标语以及革命口号、格言等。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除了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爱国主义宣言、启事,甚至在街上公开张贴画报,在教室里开展共产主义演讲会活动,号召北大同学们一起参加演讲,公开参加各种活动。与此同时,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还有一个组织规模十分庞大的“亢慕义斋译书规划”,并于1923年刊登在《向导》周刊上。但是后来只有部分书籍被翻译,在这之后,国家动乱,内忧外患,中国不断遭到列强侵略,为了保护国家不被侵略者瓜分、中华民族免遭奴役的厄运,很多马克思学说研讨会成员拿起武器陆续接受党的调遣继而开展工人运动与革命斗争。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展出当时翻译的有关马列主义的相关书籍似乎向我们诉说着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数位英雄儿女为之奋斗,为之抗争的不屈不挠的历程,其中就有署名“墨耕”(李梅羹的笔名)翻译译的数本列宁著作[8]。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此期间的各种活动都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和组织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们翻译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虽然是油印本,却为中国建党事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近代中国知识界比较系统地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来,并阐发了《共产党宣言》的若干内容,他们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当之无愧。但是因为当时他们的翻译水平有限,因而导致翻译的比较草率。如:翻译不够准确,前后语境不统一,此外,还存在一些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因为当时急于求成,所以才会出现这些错误,他们的翻译功底远不及如陈望道的中文全译本,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不如陈望道有深度。但是,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临危不乱,虽然译文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读者在通读这些著作时依旧能感受到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

猜你喜欢
李梅共产党宣言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起码还有工作
起码还有工作
李梅,加油!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我不认识你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