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性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2021-03-08 06:22:0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列宁党性恩格斯

张 洁

(1.新疆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2.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19)

“党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典术语,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列宁指出:“如果要进行讨论,就必须把概念弄清楚。”[1]133

回顾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话语体系中的党性内涵,同时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新起点,准确把握其内涵背后的实践要求,有助于深化对党性问题的整体性研究,提升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内涵

哲学的党性问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继而为列宁更加集中、深刻阐明的。具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哲学的党性,主要是以此对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的虚幻性、无立场性进行批判。列宁则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做出辩护并加以确认,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归属于唯物主义阵营,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战斗的唯物主义。

(一)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性和主体性

恩格斯最早在哲学层面使用了“党性”术语。1845年下半年,他在批判“真正的德国的理论”时指出:“这种社会主义,由于自己在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绝对平静’而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2]357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德国的理论”并不是从德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而是法国的或英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同德国的旧哲学良心的拙劣调和。它抛弃了法国社会主义最好的一面——对现实基础的研究以及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却披上了一件用思辨的蛛丝织成的华丽、虚伪的外衣。这种理论,恩格斯批判其“没有党性”,注定只能是“空话”,注定不能产生实际的社会力量。由此可以推理出恩格斯话语中哲学的党性首先指的是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性”“实践性”,其对立面是“抽象性”“虚幻性”。马克思肯定了恩格斯的观点,他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20在马克思看来,真正有党性的哲学,从一开始就立足于现实世界,关注现实生活本身,并致力于改变现实。而要真正改变现实,除了有一套有党性的理论外,还必须有能够践行这一理论的主体力量。“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3]16当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找到无产阶级时,他们就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理化为哲学和无产阶级相结合的观点”[4]20,其哲学的党性内涵也由“现实性”“实践性”引申至“主体性”“立场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和战斗性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哲学与阶级相关联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党性概念并对其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他说,哲学“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其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5]353。列宁认为,哲学的党性首先是指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什么样的路线,采取什么样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路线,坚定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其党性是鲜明的、确切的。以哲学基本问题为逻辑起点,列宁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和立场性,拓展了它的彻底性和战斗性。

1895年初,列宁在比较“客观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时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6]363列宁的这一论断是在充分认清了“客观主义”的实质之后提出的。司徒卢威的“客观主义”抽象肯定资产阶级的进步性,肯定其存在和发展的“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却否定无产阶级推动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力量,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倾向性”“论战性”,指责其对无产阶级的偏袒会使哲学“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对此,列宁深刻指出,“客观主义”表面上尊重客观事实,实则歪曲真实的历史过程,鼓吹从资产阶级的立场来评论社会发展,是把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形而上学地绝对化”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则不然。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何谓彻底?就是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不仅在自然观上彻底贯彻唯物主义路线,在历史观上也彻底贯彻唯物主义路线。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了历史过程的客观必然性,并阐明无产阶级正是决定这种必然性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它揭露了历史过程的阶级矛盾,并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公开声明自己站在革命的、进步的无产阶级立场上。不得不说,这种对待无产阶级“直率而公开”的态度,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贯彻唯物主义、把阶级斗争理论坚持到底的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旗帜鲜明、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的表现。正如列宁所言:“唯物主义者运用自己的客观主义比客观主义者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6]379因此,在列宁的话语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归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自始至终坚持唯物主义路线,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其次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战斗的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战,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最终胜利而战。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内涵

党性是一种明确的立场划分,既关涉哲学,又关涉政党,表征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和定位。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的基础,坚定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其一贯强调并始终坚持严格的党性。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从阶级性、组织性以及政党成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内涵。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与组织性

无产者要战胜资产者,实现最终的胜利与解放,就必须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个政党为无产阶级提供鲜明的阶级意识,代表和捍卫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最高政治组织形式。因此,“无产阶级政党”这个概念本身实际上已经暗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的两个最基本方面:阶级性与组织性。

1863年,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道:“在巴黎,在社会党内,党性和团结精神仍然占有统治地位。”[7]306这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用“党性”术语,以此表达对法国社会党的肯定和赞誉。因为在法国社会党的带领下,法国工人阶级并未受到蒲鲁东派的影响和控制,坚持了正确的运动方向。可见,要使工人阶级在决定关头取得行动的一致,工人阶级政党必须具备坚强的党性,而其坚强的党性源于其明确的阶级属性,即它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立场,代表和捍卫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回顾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创作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实践历程也不难看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与阶级性深切关联。在无产阶级政党没有创立之前,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使用“党性”来批判那些“没有党性”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此表明自己的理论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联性。随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和发展,为了捍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纯洁、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党性的认识自然地由理论层面转向了政党层面,实现了对理论的阶级自觉到对政党的阶级认同的转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阐明的,共产党人的最近的目的,是“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3]413。因此,政党的产生是源于阶级斗争的需要,阶级性是政党的首要特征。

列宁结合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政党党性的内涵。一是明确了党性与阶级性的直接关联,实现了阶级基础与阶级观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想了解一个政党的真正作用,就得从它的阶级性质入手。阶级是政党产生的前提,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政党是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党性是阶级性的升华。以阶级的视角阐释党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思想从理论向现实转换的基点,是无产阶级的政治需求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列宁深刻指出:“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8]273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头脑里不会自发产生社会主义的观念,无产阶级政党还必须时刻提醒无产阶级在时机成熟后不要忘记从民主主义任务过渡到社会主义任务,从最低纲领范围内的运动转向最高纲领范围内的运动。1905年,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以及《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等论著中比较系统全面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当时正值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期,各种暴力反抗活动层出不穷。可是这些反抗活动反抗的只是沙皇专制制度,要求的也仅是虚幻的公民权利和眼前经济生活的改善,并未跳出资产阶级性质的范畴。[9]人们却满足于眼前的局部利益,模糊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忘记了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要破坏资产阶级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对此,列宁从阶级观念对立的高度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论断:“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10]678

二是明确了党性与组织性的直接关联,拓展了政党党性的内在规定。一方面,组织的统一是政党坚强团结、步调一致的有力保证,也是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进一步,退两步》中,列宁表达了这一观点。列宁认为,那些党内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者反对从盲目信任的小组观点提高到党的观点,反对按照组织的要求以受监督的和正式规定的手续来表示和检查信任,其实质便是不讲党性、不讲组织性。因此,“为了维护党性,我们反对一切带有小组习气的运动”[11]4。另一方面,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社会民主工党曾提出必须建立大批新的、公开的党的组织。但在发展新的、公开的组织的同时,可能存在非社会民主主义者的群众一下子涌进党内,使党淹没在群众之中,沦为群众的尾巴。对此,列宁表示,“如果党性基础十分缺乏或者薄弱、动摇”[12]79,这样的危险确实会变为现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如果”并不存在。随后,列宁从领导力量、党的纲领、策略决议、组织经验等方面具体论证了这个“如果”的不存在。因此,判断一个党是不是真的无产阶级政党,除了看它的阶级成分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组织的内在规定性,如果组织内容明确丰富,政党党性就坚强厚实。

(二)无产阶级政党成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性

党员是政党组织的“肌体细胞”,党员的党性与政党的党性密不可分。一个党员有没有党性,是强还是弱,就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把政党的奋斗目标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把政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在马列主义经典文献中,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评价到列宁对无党性的写作者的否定,便是鲜明的例证。

“他有他的怪癖,可是也有党性和抱负”[13]230,这是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对拉萨尔的评价。尽管同马克思、恩格斯相比,这个理论家和革命家有着不足和缺点,但不可否认,他长期参加德国工人运动,坚持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在这句话中,恩格斯称拉萨尔有怪癖可是也有党性和抱负。这一抑一扬还是凸显了恩格斯彼时对拉萨尔的肯定。作为当时德国工人运动的代表,拉萨尔的“党性和抱负”,应该也是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因此,联系拉萨尔的生平以及此处的恩格斯将“党性”与“抱负”平列,与“怪癖”相对,不难得出,党性是一种超越了个人私德的符合无产阶级立场的革命品质,这种品质源于党员个人对党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自觉性。

列宁也强调政党成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性。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列宁以党的写作事业为例,要求党的成员忠实于党的事业,不因私利、贪欲而去当资产阶级买卖关系的俘虏。他强调,党的写作事业是党的总的事业的一部分,党的写作者不能成为伪装自由、宣传反党观点、脱离组织的无党性的写作者。他大声疾呼:“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14]167显然,党的写作事业需要有党性的写作者,党的总的事业需要有坚强党性的党员。因此,党员的党性集中体现为政党成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一方面源于政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列宁指出,孟什维克缺乏共同的党性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丧失),布尔什维克的党员坚决不能与之一道“进行党中央机关报的工作”[15]266。为此,他多次强调,“宣传无党性,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16]437,而“反对那些坚持无党性的人,就是为马克思主义而斗争”[16]439。另一方面,源于政党成员的绝对服从。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人有严格的党性,他们绝对服从党。”[17] 74这是社会民主党能够在秘密状态下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性观的实践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论述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理论上的党性具有基础性和根源性,为政党的党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政党的党性是理论上的党性的阶级体现和政治践行,是使理论的党性由“批判的武器”变为“武器的批判”的现实力量。二者相互统一的内在逻辑不仅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党性观的理论内涵,而且展现了其内涵背后的实践要求。立足于新时代的崭新历史方位,严格落实马克思主义党性观的根本要求,可从三个方面推进。

(一)正确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在历史上,我们在对待哲学党性的问题上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哲学的党性简单化、庸俗化,致使哲学的党性问题无原则的泛化;二是矫枉过正,使得质疑、淡化甚至否定哲学的党性问题一时甚嚣尘上。不得不说,由于历史的惯性使然,加之西方意识形态的蛊惑,一些负面影响又披上新的外衣卷土重来,对当前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极大混乱。对此,我们要正确地贯彻执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

一方面,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一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与社会无关的抽象思辨。在政治和价值取向上,它直接或间接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相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在“看家本领”的意义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方法论指引,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哲学问题,“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8]。二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当前有不少人,其中不乏一些党员干部,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盲目鼓吹西方意识形态的客观公正性,要求党和国家放开意识形态工作,给新闻媒体以绝对自由。此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便是没有坚持党性原则,没有看透某些国外思潮、新兴理论的“玄机”,在时代潮流和环境的遮蔽中忽视了它们中立性表面背后暗藏的意识形态性。反过来说,坚持党性原则,就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

另一方面,避免在坚持原则的名义下压制自由、遏制活力。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本人也倡导学术自由,主张学术争鸣。遵循其方法论指引,我们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但同时也鼓励和欢迎学术研究中不同风格流派的多样性。未来之路,我们有理由更加自信,也有资格更加自信。新时代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活泼多元的时代,我们要符合时代要求,顺应时代发展,就不能思想狭隘、过度敏感,而应该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以坚定无比的自信努力营造更自由活泼的学术空间,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理论成果,鼓励人民创作更多样更神采也更个性的作品。

(二)把握好中国共产党党性的三个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变化,党的组织机构及其个体成员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新时代要进一步深化对政党党性的认识,把握好三个统一。

一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体系中,无产阶级政党维护党性是有原则的,“是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是为了使他们摆脱资产阶级的各种影响”[19]111。可见,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摆脱阶级束缚,实现阶级利益。阶级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益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价值倾向性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阶级性与人民性存在相互统一的客观基础,即利益,高度一致的利益。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可见,“人民性”也有其具体所指,它的根本问题也是利益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倾向。因此,在利益多元化已成为客观事实的今天,我们应该从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来实现政党的党性,一方面,承认阶级的存在,看到阶级意识的觉醒,正视阶层固化的现实,反对特权阶层;另一方面,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

二是政治性与纪律性的统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列宁时代提出的建立集中统一的组织来维护党性、丰富组织内容来巩固党性基础等需求已经更直接、更集中地转向了当前组织内部凸显出来的政治不坚定、纪律不严明等问题。因此,以政党组织为基础,把政治性与纪律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党性观在新时代的新要求,首先,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在党的纪律体系中,政治纪律最为关键和根本。不管违背了哪方面的纪律,从本质上说都是破坏了党的政治纪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才能带动其他纪律严起来、实起来。其次,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习近平多次将党内政治生活喻为“重要法宝”“金钥匙”“大熔炉”“净化器”,形象地阐释了其价值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务必以党内政治生活为重要抓手,彻底解决政治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散、贯彻执行中央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到位等问题。最后,要补齐党内法规制度短板。健全的党内法规制度是坚持政治性与纪律性相统一的客观前提。当前党内部分法规制度存在结构不合理、规定不一致、操作性不强等弊端。要以党章为根本,以“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为目标,补齐党内法规制度短板,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各项纪律和规矩立起来。

三是先进性与纯洁性的统一。从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辩证统一中来把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性观的实践要求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方法自觉。先进性与纯洁性虽同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但并非等量齐观,可以相互替代。作为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党的纯洁性属于“下位概念”,有底线,有“禁止性”要求,主要是如何保持的问题。作为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党的先进性属于“上位概念”,无上限、无止境,越先进越好,主要是一个如何发展与强化的问题。因此,具备或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达到或实现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从纯洁性到先进性的跨越,还必须做到: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纠正偏离和违背党的政治方向的行为,保持政治纯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不断增强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内生动力,保持思想纯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严格党员发展的政治标准,加强领导干部选用的政治考察,健全不合格党员的清退机制,保持组织纯洁;抓严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筑牢党的群众基础,保持作风纯洁。

(三)不断加强党员党性锤炼

从马克思主义党性观的内在逻辑看,无论是哲学的党性还是政党的党性,最终必将指向党员个体的党性自觉,落实到党员的立场、信仰、作风、能力等各方面。因此,不断加强党员党性锤炼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性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使党更加坚强有力,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之选。

1.加强党员党性锤炼必须以学通学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前提

习近平多次强调,新时代共产党人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总书记看来,党员的党性显然包含着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自信与求实求新。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20]26。表明共产党人的学习不是空洞抽象的学习,而是有方法、有内容、有目的的学习。首先,学习要系统、深入、持久、刻苦;其次,学习要有问题意识,要理论联系实际;最后,学习的目的是“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对共产党人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不单纯是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涵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铸就共产主义的政治品格,化理论为党性,化党性为党行,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2.加强党员党性锤炼必须以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根本

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价值决定了共产党人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1]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是党员个体党性中最为根本的,既关涉党员的政治信仰又关涉党员的思想方法。一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意味着共产党人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动摇与背弃必将为宗教主义、个人主义等打开大门,从而在根本上颠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意味着坚持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党内仍有不少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主观臆断、盲目决策,结果导致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强调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把信仰马克思主义同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统一起来,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3.加强党员党性锤炼必须以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为核心

习近平指出:“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22]勇于自我革命是党员干部党性坚强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不能脱离党员个体而空洞存在。一方面,要从党的宗旨出发,为人民的利益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我们强调的党性,既包含了人民性的深刻内涵,也包含了彻底地为人民利益而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革命勇气。毛泽东曾经说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23]1004现阶段,我们党内有少数党员干部忘了这一优良传统,既不敢批评别人,也不愿进行自我批评,其根源在于缺乏自我革命的素养,不愿真正从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出发进行自我革命。另一方面,需要从党的纲领出发,为崇高的理想信念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因此,弘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锤炼党性、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一剂良方。我们党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实现长期执政,就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刮去深入骨髓的“毒瘤”“烂根”,为党性清毒祛邪,始终保持思想纯洁、肌体健康。

4.加强党员党性锤炼必须以培育创造性个性为重点

党员有党性也有个性,党员的个性是以党性为前提的个性。讲党性不是要忽视个性、压制个性,而是要在党性的基础上保护个性、发展个性。毛泽东很早就说过:“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24] 237个性有两种,一种是创造性的、积极的个性,一种是破坏性的、消极的个性。我们所强调的个性,显然是指创造性的、积极的个性。这种个性若得到充分保护和彰显,无疑也会促进和完善党性。当前,党内不同程度存在把纪律和规矩看作抹杀个性、压制自由的错误观点,认为凡事都讲纪律和规矩,不利于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实际上,恪守纪律和规矩是保护党员干部不犯错误、成就事业的屏障,其对立面不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而是有权任性、胆大妄为。我们强调“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也不是要用党纪党规来制约个性、抹杀多样性,而是为了使真正的共产党人在有纪律的革命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创造性个性。因此,党员干部要在恪守纪律和规矩的前提下积极追求思想解放,紧跟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把创新贯穿于锤炼党性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使创新成为更好开展工作、服务人民的有效武器。

猜你喜欢
列宁党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44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6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08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