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

2021-03-08 05:26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目院校高职

李 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 江苏 常州 213164)

在我国,高考是高等院校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高考制度一头连着基础教育,一头连着高等教育。高考制度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整个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对高考制度改革方向做出明确指示的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对高考改革目标以及时间进程做出了清晰的部署:2014年改革试点启动,2017年进行全国推行,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1]。高考改革不仅对学生的考核科目进行了改革,也对志愿填报方式及高职院校的录取方式进行了改革。高考的改革势必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招生情况的变化会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将影响学生就业情况。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有助于提高学校生源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树立学校品牌,促进就业质量提高,提高社会声誉。

1 高考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联动机制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内涵建设 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才培养工作是复杂而全面的庞大体系。它需要全校各个环节协同工作。(招生)招什么样的学生、(培养)招进来之后如何培养、(就业)培养成才之后是否能够顺利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环节。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互相制约,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的完成质量都会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起点。招收学生的生源质量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招生人数与招生专业的科学规划、专业计划投放省份的统筹、招生宣传策略的制定、学校的品牌都会影响招生完成质量以及生源质量。招收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后期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质量生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招收高质量生源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树立学校品牌,提高社会声誉的有力保障;校内教学培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中心环节,教学培养一手牵着招生、 一手牵着就业,学生招进来之后,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而且锻炼了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能够满足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毕业质量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能够反映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学水平,能够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报考,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招生作为入口,教学培养作为中间环节,就业作为出口,整个体系,形成一个闭环系统,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校只有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重视优质生源的引进、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形成以招生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才能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1.2 国家高考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学校对人才的选拔,国家相继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从三本、二本批次的合并到取消一本、二本,设置本科批、专科批,再到浙江、上海的分段模式,国家对现行的高考改革制度不断深化[2]。新高考模式对科目设置、招生批次、志愿填报方式、录取方式都进行了改革。招生方式的变化势必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了各高校之间的等级壁垒,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各高校之间的优秀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迫使各高校更加重视招生工作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基础作用;(2)高考改革后,像山东省和浙江省采用“专业+学校”的填报模式,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取消了专业调剂,这种模式使高校的弱势专业失去了保护伞,以往学校的弱势专业可以依靠专业调剂调到一部分学生,改革后,学校的弱势专业将会面临无生报考,无生可招的局面。这就倒逼学校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改革弱势专业,促进学校专业均衡发展;(3)新高考模式下,有些试点省份采用“3+1+2”模式,有些试点省份采用“3+1+2”模式,不论哪种方式,都放大了考生的自主权,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呈多元化,促使高等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同时,不论是“3+3”模式还是“3+1+2”模式,都迫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前置,也对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2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现实状况

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工作在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内部组织架构日趋复杂、各部门职能划分越来越细化、各项分工越来越精细,但同时导致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工作缺少有效联动。尤其是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看似有序,但是简单粗放、缺少有效联动,与当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尚有差距。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招生、人才培养、就业三项工作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招生人员在设置招生专业、招生计划的时候没有按照就业的实际情况去设置;专业建设滞后市场需求,专业动态预警机制不完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没有根据所招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荐学生就业的时候,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学生在校特长相应推荐;缺少就业质量评估机制,就业情况不能及时反馈给招生以及人才培养相关部门。招生、人才培养、就业是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三个重要环节。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有利于学校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需求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3 构建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途径

3.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建立轮岗制度,调动各方资源

构建“招生—培养—就业” 联动机制涉及部门较多,需要高职院校高瞻远瞩、科学分析、加强顶层设计,由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负责领导牵头,成立协同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各项联动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的制度保障,建立招生计划动态预警机制(即每年招生工作结束后,汇总当年以及历年招生计划、专业完成率、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将当年第一专业录取率设为该专业招生评价指标)、人才培养动态优化机制(设定专业人才评价指标,根据该专业学生专业比例,该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以及一定的权重计算出该专业人才培养指标)、就业质量周期反馈机制(设定就业评价指标,根据当年该专业初次就业率、该专业就业对口情况以及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就业评价指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完善相应的指标体系(根据专业招生评价指标、专业人才评价指标、专业就业评价指标计算出专业综合指标,对于每年专业综合指标较好的专业给予表彰鼓励,表彰奖励可以跟职务晋升以及职称评定挂钩,对于专业综合评价指标靠后的专业给予警告整改),鼓励在校教师努力参与到联动工作机制中,充分调动学校各方教育资源[4]。

构建“招生—培养—就业” 联动机制[5],需要制定《招生就业轮岗制度》,从制度层面上保障招生、就业协同工作的顺利开展。《招生就业轮岗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将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相结合,从全局角度了解招生和就业的各项具体工作,并在具体工作处理中做到换位思考,促进招生及就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2 利用大数据,打造“招生—培养—就业”全流程精准服务数据库

高职院校如何选拔出跟自身办学特色相符的学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内涵建设的需要,也是适应高考改革大趋势的需要,更是助力社会发展的需要。招生、人才培养、就业每个环节都举足轻重,立足每个环节,关注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各个环节,利用大数据手段,打造“招生—培养—就业”全流程精准服务数据库,优化招生计划编制方案、动态调整招生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情况反馈。

招生端:利用大数据,精准宣传、精准招生。招生计划设置前科学调研拟招生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以及拟招生省份的“十三五”产业规划,以此为基础,科学制定各个省份招生专业及计划,并根据各个省份招生人数科学投放招生宣传力度,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招生;招生宣传时,充分依托新媒体开展招生宣传。将抖音、今日头条、腾讯QQ、百度贴吧、B站等现代年轻人常常活跃的社交媒体结合起来并做好宣传跟踪服务。利用网络的直播服务,定期按需开展直播跟同学互动,及时将学校的相关政策输送给同学家长;在招生宣传与录取期间,注重招“特”。通过提前招生和社会人员招生的“招特”政策,吸引选拔有“特长”或具有“职业素质”学生,同时对于进校学生,梳理突出“特长”与普通学生。

人才培养端:根据学生特长特点,因材施教。人才培养在高校各个环节中具有关键地位,一头连着招生,一头连着就业,是招生和就业之间的桥梁,对招生工作和就业工作都有很大影响。在人才培养环节,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发展定位,结合招生环节标示出学生特长,采用不同的理论和技能培养方式,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分别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就业端:精准反馈,助力人才培养,提升就业质量。就业是“招生—培养—就业”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业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在就业环节,将历年来学生就业的区域、就业领域、就业范围、薪资水平收集整理入库,结合招生时学生所具备的特长信息,进校后学生特长的拓展情况,在校各专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情况,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的全流程精准服务数据库,根据大数据分析每个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根据就业动态反馈情况,结合学校定位以及实际办学条件、当地产业需求情况、各省份“十三五”产业情况,合理设置各省招生专业,优化招生计划编制方案。根据数据库以及招生培养就业情况,分析各专业志愿填报率、录取率、转专业情况、专业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率、专业就业率、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满意度,通过分析,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生为本,针对学生特长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提升专业吸引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

3.3 顺应高考改革大势,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从2014年高考改革启动之初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三次改革,涵盖了14个省市,历时六年。新高考模式下,考生的考核科目、录取方式、志愿填报方式都与以前有很大区别。以山东为代表的“3+3”模式为例,从考试科目上来看,“3+3”中的第一个“3”代表计入总成绩的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第二个“3”代表三门选科成绩,三门选科是指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科目中根据兴趣以及未来发展自主选择的三门科目。从考试呈现方式上来看,三门选科成绩按照等级呈现,并按照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高考总成绩。以河北为代表的新八省(河北、辽宁、湖北、湖南、福建、江苏、广东、重庆),采用“3+1+2”模式,“3”代表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成绩,“1”代表考试的首选科目“物理”或者“历史”,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2”代表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科目中根据兴趣以及未来发展自主选择的两门科目,以等级分计入成绩。从志愿填报上来看,无论是采取山东志愿填报模式的“专业+学校”,还是新八省的“院校专业组”模式,都大大提高了院校的自主权,对学校专业特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这种填报志愿模式也将高中与高校的教育进行了紧密相联。

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学生在高一就要对高考科目进行选择,而选科的选择与大学专业的选择息息相关。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及早与高中学校及学生对接,参与到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中,可以采用校园开放日、夏令营、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提早将大学开设的专业以及学校特色介绍给高中学生,让高中生提早对未来专业有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在高考改革模式下,志愿填报更加强调专业导向。对于学生,需要他们及早对自身兴趣特长,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行业以及自身条件进行深入剖析,重视生涯规划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对于高职院校,需要顺应高考改革大势,以生为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以课堂讲授、开展讲座、小组交流、社会实践等多样化方式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采用职业模拟、课程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助力其提高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目标,转变就业观念,科学认识就业,提高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4 结语

迄今为止,高考改革对考核科目、志愿填报方式、录取方式都进行了改革,可谓力度之大,牵涉之广。新高考旨在提高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最大化发挥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大大降低了学生退档的概率,保障了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权益,同时也将自主权给了院校,使院校在招生时具有主动权,可以根据学校的学科定位去选拔适合的人才。新高考不仅给了高校极大的自主权,更对高校招生、就业以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探索高考改革背景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有助于高校提高生源质量、增强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就业质量提高,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科目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考“新科目”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