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菁献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同时当代学生自主性的增强使得学生组织成为高校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但是现阶段各高校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在新时代大学中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成为亟待探索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清晰的解决思路。要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组织功能。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对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来说,生态文明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相交叉的部分,而经济、政治文明则更侧重于人类社会,也因此在对待生态文明方面,我国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主要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世界的发展顺应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的总和,是人类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不是某个国家的文明,也不是某一个组织的文明,其重要意义是对于生存在地球上所有人而言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的关注度远远超出此前十几个世纪的关注度,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人类需要保护生存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及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平等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团结全人类一起构建一个环境美丽、健康安全的生态共同体。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发展等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好生态文明,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应给予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时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明确生态文明对于现在中国的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生态文明建设远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生态文明教育是核心,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教育。灌输与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功能性范畴,灌输指正确、先进的思想不可能自发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只能通过教育才能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如此,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观,首先要接受正确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活动[2]。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突出,第三次环境革命迫在眉睫,生态文明教育也不能局限在观念上,必须落实在行动中。高校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校作为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是培育高素质全方位具有良好生态观的原动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以高等教育学校为主体,通过相关课程设置、理论培训以及组织实践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生态观念的教育活动。早在2014年贵州国际论坛的年会上国内外各所大学的代表就围绕着构建全球绿色教育平台开展了讨论,2018年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在南开大学成立,共有国内150所高校加盟,从此,高校用其实践行动担负起共建生态体系,建设高校生态文明,培育有思想、有涵养、有文化、有绿色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状况,发放答卷253份,有效答卷253份,包括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涵盖的专业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软件科学、土木工程等十几个专业,揭示了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全貌,探讨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取得的进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高校生态教育服务。
1.2.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的进展 (1) 培养青年成为社会、祖国有用的人才一直都是高校的根本职能所在。统计显示,60.47%的调查者所在的学校偶尔会开展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讲座、宣传;15.02%调查者所在的学校经常开展相关讲座。这说明学校层面已经重视生态文明教育问题,在理论指导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2) 大学生生态意识有所提高。调查中70.5%的学生认为在当代社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环保意识以及对于学校环境的爱护,这样才能保护学校和社会环境,并且提高自身素养;25.64%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必要”;仅有3.86%的在校生认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一般”,这说明大学生们对于生态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平时对生态文明、建设“一般关心”的达到了受访者的47.83%,“偶尔会的”占34.78%,“经常会的”占11.86%,3.56%的学生表示不会,1.98%的表示“完全不会”。
1.2.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问题 (1) 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深入。由大学生生态文明了解情况分析可知,虽然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了较大提升,但是理想还不够深入调查显示,52.96%的受访者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只了解一点,31.23%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了解”,仅有4.74%的受访者“比较了解”,还有10.46%的受访者不了解生态文明是什么。这表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学生们对于其了解只停留在浅层,很少有学生深入地了解其内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这一问题将会导致生态文明教育表面上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是其内里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导致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陷入一个瓶颈期并且很难从中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学生主体、教师主体都会把它宽泛化,缺少实际内容。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也就达不到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的效用。(2) 停留在意识层面难于行动。调查数据显示,71.23%的学生没有单独参加过有关的活动,12.38%的学生经常参加有关的活动,而剩下的16.39%的同学表示偶尔会参加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了环保社团举办的推广公共自行车、倡导循环使用餐具等内容,这表明大学生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学校的教育其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对于实际地参与各项活动而言,往往是和意识不成正比的。缺少积极性的活动往往收效甚微,需要一定的主体形成引领效果,能够带动每一位在校生积极地参与活动,甚至能够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将环保意识落到实处,而不是只停留在意识上,这是相对于从学生主体而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所存在的问题。(3) 理论教育强于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69.57%的高校都在开设,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课有33.99%的高校开设,30.47%的高校讲授理论课,50.59%的高校会举办学术报告讲座,而13.83%的高校没有开设相关内容。这说明高校的理论课程设置是比较多样化的,理论教育比较强,但是9.49%的学生认为“课堂讲授少”,20.55%的学生觉得“了解的途径少”,33.99%的学生指出所在学校的相关活动开设的较少,认为“自我意识薄弱”的有30.83%,而5.14%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从中我们看出受访者最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高校所举办的活动较少,有学者也提出高校现在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纸上谈兵”。对于一事物的认识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实践教育需要有一定的学校主体的参与,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帮助每一位学生能够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搞好学校的小环境才能影响以后社会的大环境,真正达到教育目标。(4) 生态时政信息落后。从生态信息来源分析,通过广播电视的占22.13%,学校教育信息的占20.16%,报刊杂志占4.35%,政府部门的宣传有12.25%,通过网络的则高达38.74%。可以看出,生态信息来源多样,由于大学生群体是移动设备的最大使用群体,通过网络得到信息的人群占比最高,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庞大和良莠不齐,大学生难以从众多的信息当中快速找到并及时了解信息,使得生态时政信息获取落后。高校作为学生生活的主体,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对于生态时政信息把握不及时就难以把握国家的生态方向动态,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就业、创业。
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大学生的生态观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局势,但是其中不乏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2.1.1学生组织的内涵 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乃至自主培养综合能力、发展兴趣的重要载体[3]。学生组织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是否有成效是否有较大进展,可以通过学生组织是否有序表现出来。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85.3%的受访者曾参与高校的学生组织,时间大多长达一年,有的甚至更长,学生组织的受众面较广,渗透在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学生组织的特有作用就是连接学生个体与学校整体之间的互动以及信息的传递。学生组织是由高校学生形成,覆盖了各个年级的学生,其影响力能够将信息快速地由学校党委、团委传递到高校的每一个学生中,其工作质量以及速度是其他组织很难达到的。
2.1.2学生组织的特征 (1) 渗透性。学生组织的一大特征就是渗透性,能够将思想政治的内容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在社会交往中和工作中,学生组织在进行日常的交往与工作时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渗透其中,其他学生也会无意识地受其影响,因此将会取得比理论课程讲授更好的效果,引导高校大学生审视自身行为,帮助大学生开展自我批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2) 传递性。不同的学生组织所传递的信息各不相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但是其作用都是将较为深奥的信息融入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丰富了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到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建立新观点,培育创新理念。(3) 开放性。学生组织是由学生自愿结成的,服务于班级、学校的一个群体,所面向的是所有与他相关的人和事,接收各项信息、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实施计划、调节反馈,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人员流动性、更替性较大。(4) 自主性。大学生群体本身就处在社会大环境中,但是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内心尚未完全成熟,但又迫切地希望以一种社会认可的身份,这就形成了在大学阶段的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发挥创新能力,提高表现获得认可。
2.2.1生态意识提升。学生组织大多由高校中先进分子所组成,他们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与党的行动方向保持一致,具有比一般学生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能够学习前沿的理论思想。学校中不仅教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学生组织也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别是对于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环节,学生往往对于理论性说教存在内心排斥现象,并且由于大学生生活与初高中教育不同,大学生活的开放性往往使得学生们的自制能力下降,对于教育理论虽然内心认同但也难以真正消化。学生组织以其特有的渗透性功能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无形中传递给身边的同学,达到提升生态思想素质的功能。
2.2.2生态行为引领。教师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方向引领作用,但是生活中处处都是大学生所要学习的对象,每个人都具有其长处,大学生需要辩证看待。因此,学生组织的成员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能够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其他人,对他人起着方向引领的功能。例如,学校以及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经常会举办与生态教育相关的活动,能够带动其他人参与其中,具备了生态行为引领的功能。
2.2.3生态信息传递。大学生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性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激进性使得其比社会中任何群体都要更加关注国家的政治动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十分重要。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我国早在建国时就已经做出过指示,近些年我国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生态”这一词语频繁地出现在各大会议上。2018年7月30日召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提出了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组织能够将前沿的生态政治信息传递给不太愿意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最大程度地带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求当代中国以新的面貌去面对世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谐统一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生态破坏的反复过程,我们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抓紧现在、不误时机。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要求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功能,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利用学生组织的功能促进新时代中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由此我们需要探索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学生组织功能的现实途径。
现今,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高,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有所重视,但是这与我国其他方面发展而言还是不够的,中国教育体制长期存在的“唯分数论”使得学生们从一开始对于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就处于一种低于文化课的观念,要扭转这种观念就要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发挥学生组织的朋辈宣讲的重要功能,帮助大学生深化对于生态文明理论的认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是整合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成立宣讲团队。高校的各个学院需要重视生态文明的宣讲活动,成立宣讲团,进行集中统一备课。在正式开始进行宣讲前需要对成员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培训、理论学习和成员探讨活动,保证各个成员能够做到对理论的认同理解。第二,进行现实的理论宣讲活动。各个学院的宣讲队能够合理地安排宣讲课程,组织大学生们参与到宣讲活动中。在宣讲的过程中要注意有重点、有方向、有目标,突出讲解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念和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念,并且结合大学生实际的生活,从小处着手引导大学生们生态文明观念的转变,不拘泥于以往的教育的形式,更多地体现理论的传导,以平等的对话机制开展宣讲。积极利用宣讲团这种学生组织减少大学生对于理论内容的排斥反应,通过朋辈之间年龄差距的缩小,适当选取宣讲的内容,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第三,宣讲成果的学习理解。宣讲队可以利用各个学院的团委组织、学生会组织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学习的具体情况,既能够扩大对个体大学生的生态再教育宣传效果,又能够有效地利用其他学生组织的功能,共同参与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组织作用传导正确的生态知识、生态理念。从宣传学生组织的设立、正式的宣讲活动、成果的学习理解,最大效度地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修养。
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而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切实的实践活动。学生组织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以具体的行为做出正确的生态行为示范,另一方面学生组织要发挥其特有的带动号召的能力,拓展校园的生态文明实践,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对于行动示范而言,高校的各个学生组织成员需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做到垃圾分类、少点外卖、节约水资源等行为,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的生态观念,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虽然是小细节、小行动,但是植根在他们思想中的生态观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同学,最直接的影响者就是宿舍成员,建设好宿舍的小环境才能继而影响整个班级、整个学院,形成良好风气。对于拓展生态校园实践方面,首先,组织校内生态实践活动。校园内部环境与大学生群体的联系最为紧密,学生组织必须发挥其正确方向的引领作用,班级的团日活动可以趋向于走进校内植物的方式,让班级成员亲身感触自然、认识自然,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校内的植物认识不清,这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学生会与团委是高校中重要的两个组织,一方面可以组织保护环境的活动,积极地参与到校园垃圾随手捡的活动当中,另一方面是通过学生组织的力量推行垃圾分类的实践。高校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垃圾的处理问题,当代中国的农村不断探索垃圾处理的方式给予了高校一定的借鉴思想,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垃圾分类的思想,凭借高校学生组织的力量监督垃圾分类的实行。一旦高校垃圾问题有所改善,校园环境也会有较大提升,在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也会不断提高,并且形成自己的认知。其次,组织校外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生态问题不仅要在校内积极进行,也要“走出去”。一方面相关的社团组织进行一定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是社会的小缩影,社会是高校问题的大反应,我们每个人生存在社会中必须要进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我国现在真正存在的生态问题,社团组织的灵活性与成员的兴趣可以促使其主动地参与生态实践活动,而其活动成果通过一定的现代化网络的宣传势必能够影响与其相关的人员,发挥学生组织的思想引领的功能。另一方面高校自发组织的学生组织,例如创新创业活动的调研队伍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生态文明或者环境有关的调研,这在广度方面能够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各类学生组织本身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也为调研基地带去了新的思想,生态文明教育以高校为中心,以向全社会辐射的方式不断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挥生态文明教育的辐射效应。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全面推进,离不开完整体系的构建。学生组织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必须利用学生组织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第一,确定完整的生态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学生组织对大一、大二阶段主要是进行一般程度的生态理念的灌输,而对于大三、大四阶段主要是将所学理论积极地运用于学生组织的实践活动,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学生组织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按照目标进行实际活动的推动工作。第二,整合教育资源。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情况,但其经验还是有相互借鉴的地方,学生组织拥有和其他学校组织交流的机会,这是其他大学生个体难以获得的宝贵资源。通过比对不同学校之间的生态文明教育采取的方式方法,可以调整自身的措施,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和传导方式,学生组织还可以加强与不同学校组织之间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开发新资源,利用好原有资源。学生组织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组织,是由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组成的,其中每个成员都有擅长的领域以及相熟的人群,这就是学生组织最大的资源优势,必须抓好这一资源优势,通过层级传播发挥优势,扩大生态文明教育影响力度。第三,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只有粗浅的框架结构,在高校没有被长期规划,学生组织功能的发挥主要就是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不合理的结构形式。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思想的宣传和实践活动的举办提高大学生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提供生态文明教育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这对于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而接下来学生组织需要做的是利用有关资源,发挥整体联动作用,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文章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手,积极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生态问题所具有的素养,通过开展调查,明确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取得的成果以及还存在的顽疾,主要存在对生态文明理解不深入、停留意识难于行动、理论教育强于实践教育三方面的问题,其中缺乏实践参与是现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问题。学生组织具有的生态意识提升、生态行为引领、生态信息传递三方面的功能,学生组织能够对高校的生态文明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组织需要进行朋辈宣讲活动、行动示范作用以及整合现存的资源推动中国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