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精神的弘扬谈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方向

2021-03-08 05:14苏乘乘陈捷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五四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

苏乘乘,陈捷

(1.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2.华侨大学学生处,福建厦门 361021)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青年应“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1]。百年前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将民主科学思想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新征程。经过百年时间洗礼,“五四”精神不但未曾褪色,反而愈加耀眼,并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让我们再次回顾“五四”精神,用“五四”精神武装头脑,感受“五四”精神振奋人心的力量。

一、回顾“五四”精神以汲取精神养分

在新时代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精神实质,重温“五四”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五四”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运动的精神源泉

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源泉。1919年“巴黎和会”上,以陆征祥外交总长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二十一条”的正义要求,却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无视。帝国主义列强甚至制定下种种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最终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索,以青年学生为首的爱国人士队伍首先奋起抗议,通过示威游行运动对政府施压,要求中国代表团拒绝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后工人、农民及各界知识分子等加入学生队伍,不断壮大示威游行运动的人员队伍,持续扩大“五四”运动的影响力。在示威游行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凡尔赛合约》签约仪式,用无声但有力的方式,捍卫了中国的权利和利益,保卫了国家尊严。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浪潮中,涌现出罗家伦、谢绍敏、匡互生等饱含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荣辱感的有志青年,他们的爱国之声振聋发聩,他们的爱国之心深切可表,他们切实地参与到爱国救亡的实践活动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赤诚之心。可以说,是骨子里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爱国志士们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发起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正是这股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五四”运动不断发酵酝酿,推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直到今天,爱国主义精神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同时,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依托。

(二)民主科学精神是“五四”运动的核心要义

“五四”运动时期,“德先生”和“赛先生”深受我国青年群体的欢迎,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无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浪潮,解开了禁锢在中国人思想上的沉重锁链。这股融合了西方先进思想的科学进步思潮,为“五四”运动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五四”运动前,虽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封建落后的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但人民群众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转变仍然非常有限,大部分人的思想仍然落后愚昧,固守愚昧古早的文化,对传入的西方文化仍然持排斥态度,封建主义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而“五四”运动时期,西方传入的民主科学思想深刻冲击了代表封建主义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强有力地打破了底层人民思想封建保守的格局。相对于儒家思想体系中僵化腐朽的部分,民主科学思想彰显出进步思想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更加符合时代需要,更加贴近民众的呼声,也更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极大程度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地位,也为民主和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拓宽了生存空间。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救亡运动中,陈独秀首先吹响“民主”和“科学”的号角。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陈独秀明确阐述了他对民主和科学的看法:“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以陈独秀为首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强烈抨击,呼吁抵制封建专制思想和体制,倡导追求真理和科学,摆脱落后愚昧的封建思想对国人身心的深刻荼毒,为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下的人民群众指明通向解放的民主之路、科学之路。

(三)进步创新精神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随着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德赛两位“先生”逐步打开了禁锢国人思想的牢笼,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走在时代前列的有志爱国青年开始思考国家发展应该何去何从,开始寻找解放中国的正确道路。在中国近代史上,前有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器物技术,后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但都不能改变中国国弱受欺的局面,谁曾想,泱泱大国竟持续处在“落后挨打”、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介于此,解放思想以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控制就变得迫在眉睫。实践证明,思想上的解放才是救亡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巴黎和会”之前,中国对西方的资本主义还抱有一丝美好的幻想,而这仅存的美好幻想也很快烟消云散。“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分赃”的可憎面目让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列强彻底失望,而同时期俄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功建立苏维埃政权,为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欺压下的中国劳苦民众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国青年们率先把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插上中国的领土,从此,马克思主义犹如春风一般吹拂过中国大地,不仅吹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吹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门扉。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的解放不仅为推翻北洋政府的封建专制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

二、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辉

(一)涵养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运动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纵使历史的车轮前行百年,爱国主义精神仍然闪耀着光辉,并被镀上了时代的色彩。当前,中国昂首阔步向前迈进新时代,步入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爱国主义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首先,爱国主义表现为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只有将热爱国家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结合起来,才能将爱国主义落到实处,才能使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有的放矢。其次,爱国主义又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坚定站位社会主义阵营。将热爱祖国同热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坚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助力社会主义发展,不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不被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侵蚀头脑。最后,新时代爱国主义还表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大国担当。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且发展态势不可逆的情况下,当前各国的命运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3]中国呼吁世界各国共谋共利、合作共赢,积极探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局面,积极联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用自己的声音粉碎偏激的反华主义者“强国必霸”的无稽之谈,以中国文化为起点提出共同体理念,彰显大国风范和大国气度,将爱国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二)铸就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在“五四”运动后,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并有不断扩大影响之势。但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却出现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他们全面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将其奉为圭臬,却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彻底抹杀。这种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思维方式和做法严重打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而抛弃传统文化带来的国家内耗也严重延缓了社会发展进程。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五四”运动便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铜镜”,有了“五四”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倾向做警戒,我国在新时代很好地端正了文化的“衣冠”。当前,文化软实力被看做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戒,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引,以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为主,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并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赫然在“四个自信”之列,并占据了重要地位,表明了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表明党中央带头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信念。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发出的“文化自信”的号召,青年更应坚决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把对传统文化的责任和热爱结合起来,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起来,自发自主地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总的说来,“五四”运动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提出奠定了革命基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提出也是对“五四”运动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紧密相连,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的阶段。

(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暴露出帝国主义的专制和强权,彻底毁灭国人对西方帝国主义残存的幻想,同年7月,苏俄通过发布第一次对华宣言,表示放弃在华的一切特权。二者间强烈的对比促使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好感倍增,先进国人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才是救国和治国的良方。“五四”运动后,在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犹如一股清流,慢慢浸润在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民不聊生的中国大地,中国人民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基调也就此定了下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4]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仍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关键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打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此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以此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重要支撑点,使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大飞跃,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发扬“五四”精神以引领新时代青年发展方向

(一)厚植强国意识以担负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具备强国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应有之意,“五四”运动时期发出的种种强国御辱的口号,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终于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踉踉跄跄站了起来;经过曲折探索和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艰难探索发展之道,人民渐渐富了起来;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方位,“强起来”的强国口号掷地有声。在新时代,我们国家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方面都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篇章仍然没有完结,树立强国意识,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一直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5]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一代的思想行为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前景。青年树立强国意识,将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深根植心中,担起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才能够逐步成长为强国栋梁之才,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复兴之梦。树立强国意识,首先要树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应自发自觉地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前,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去,时刻牢记伟大复兴中国梦,将中国梦的实现视为己任。其次,青年应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在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解决国家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青年应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知识素养,不断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专业能力,锻造为人民服务和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硬素质,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不再被电报、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束缚,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接受各路信息的重要来源。由于自身具备交互性、时效性、传播性强等特点,互联网也成为了各国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西方思想文化也以更加迅猛的势头在国内传播开来。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条件特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此,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正确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一是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变革和剔除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是对中华文化的正确态度,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更是助力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推手。因此,树立文化自信应当先引导青年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引导青年努力学习并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作为树立青年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二是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四”精神是中国近代以来重要的价值观引领,其中包含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等价值观引导了无数中国青年的思想启蒙和思维进步,推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思想启蒙浪潮不断向前推进。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整个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而青年的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又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发展形态,习近平同志提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青年阶段正是价值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因此,为了扣好这颗“扣子”,应在青年阶段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培育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首先,应不断提升科学文化水平。青年应专注于学习,肯下苦功、勤于学习、深入钻研,不满足于现状,不止步于前,用知识支撑自身价值观念成长和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日渐长进,丰盈思想,提升知识储备,支撑青年不断形成思想价值观念,扣好人生的“扣子”。

其次,应提升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实践。我国古有传统美德,今有社会公德,古有贤君以德治国名流青史,今有全国道德模范为人民做榜样……可见从古至今,道德一直是我们国家强调和重视的重要人格修养内容。在新时代,青年更应砥砺前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将提升道德修养当作人生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1]除了切实提升道德修养以外,还应不断注重和加强道德实践,将道德修养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将道德修养的提升落到实处。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在“五四”运动的进程中,以李大钊为首的进步青年率先在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走进中国人民的视野。自此,马克思主义的根扎进了中国的土壤,伴随中国共产党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再到经济总量提升,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国家步入新时代门槛……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身上吸取新的养分,长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充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被中国共产党定位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发挥了重要指引作用,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历史深刻表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7]因此,青年一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更应以身作则,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为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大树”浇水施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参与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去。

首先,青年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中国青年对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坚定信念以及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实践的十足信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马克思主义不断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铸就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共产主义何时的到来仍未可期,相反,在资本主义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国际社会大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全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青年更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自发自主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内在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有力抵御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

其次,青年应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进程,以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仅仅靠党中央的号召是远远不够的,青年更应积极响应中央关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的号召,争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发展者。为达到这一目标,一是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刻苦学习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备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素养,才能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更有利于准确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传播开来。二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还应注重与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注重利用好新媒体传播技术。利用好新媒体在数字化、交互性和时效性方面的重要特点,将新媒体的特点创造性转化为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有力优势,是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百年来,“五四”运动一直是中国青年的符号之一,“五四”精神也是引领中国青年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标杆。“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变化了的社会局势和社会情况,中国青年更应将“五四”精神铭记于心,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十足信心,致力于描绘一幅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不断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五四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