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列宁灌输论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运用
——基于《怎么办?》的解读

2021-03-08 04:5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灌输列宁马克思主义

黄 馨

(1.四川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1;2.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分中心,重庆 400031;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列宁的灌输理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考茨基关于灌输的正确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结合俄国那时所处的时代环境而产生的理论结晶。《怎么办?》中蕴含的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质上的同向性和统一性,其实质都是特定主体向特定客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活动过程。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历史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各类社会思潮应当“怎么办”,应当教育广大青年“怎么办”?这还得从理论源头寻找答案和出路——守正创新:在运用与发展中坚持列宁的灌输理论。

一、列宁灌输论的主要内容

列宁的灌输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怎么办?》中。坚持和运用发展列宁的灌输理论可以从灌输存在的必要性、灌输的主客体、灌输的基本内容以及灌输的具体方法这四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灌输的必要性

1.工人阶级本身无法自动生成社会主义意识

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1]317这是因为外界的剥削环境使得工人阶级的劳动强度巨大,剥夺了他们自由学习的时间。此时他们本身不会也没有过多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精力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详细分析和综合评价不同阶级进行的实践活动。处在这一阶段的工人阶级还没有形成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正确认知和足够重视,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只有通过外部灌输先进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促使引导他们赋予工人运动以自觉的性质。

2.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产生于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意识无疑来源于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学说,而个体要掌握社会主义理论学说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因此,社会主义理论学说和社会主义意识首先来源于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可能自发形成于工人阶级自发进行的工人运动中,只能依靠由外而内的灌输手段助力。正如列宁所认为: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1]326

3.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影响力的内在要求

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1]327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它们非此即彼,因此,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灌输。正如列宁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要反对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就是要把它吸引到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羽翼下来。[1]327

(二)灌输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俄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311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无产阶级必须首先了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必须灌输给无产阶级的首要内容。“灌输者”既要帮助无产阶级正确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引导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用活、用好,要向大众灌输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俄国的实际问题。“应当设法恢复在合法马克思主义时代刚刚开始,而现在又落到不合法的活动家肩上的理论工作。”[1]307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怎么办?》中,列宁认为: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1]342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宣传工人阶级与专制制度敌对的观念,应当利用工人在政治上所受压迫的每一个具体表现对其进行政治鼓动,要在对专制制度进行全面政治揭露的基础上对工人阶级全面、深入地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

(三)灌输的主客体

列宁在《怎么办?》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灌输主客体的概念,但实质上用“宣传员”“鼓动者”等概念意指灌输的主体,用“宣传、鼓动、组织的对象”等用语明确了灌输的客体。

1.列宁灌输理论中的主体

《怎么办?》中所指出的灌输的主体,可以从狭义和广义来理解。狭义灌输的主体是实施灌输活动的教育者个体。广义灌输的主体除了教育者个体以外,还包括机构、团体等组织,其实质主体还是组织内的个体。灌输的个体主体一般指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关于组织主体,大家最熟知的机构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各级党校、学校。列宁积极创办工人党校,提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党员和先进分子,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党务工作者以及社会主义革命者和建设者等。关于学校这一主体,列宁则十分重视通过灌输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2.列宁灌输理论中的客体

帮助无产阶级实现由“自为”到“自觉”的转变是《怎么办?》中体现出的根本的灌输教育目标思想,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对无产阶级开展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灌输。因此,列宁灌输理论的主要客体是无产阶级。但是在列宁灌输理论形成时,灌输客体除了无产阶级外,还包括小农、小资产阶级等千百万劳苦大众,这就造成了灌输客体成分的多样性和水平的不平衡性的基本特点。就灌输客体成分的多样性而言,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应当发挥它在全体劳动者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应当以它来教育我国千百万劳动者。”[2]164就灌输客体水平的不平衡性而言,必须因材施教。列宁根据工人的思想水平将其分为“思想条件最好的那部分工人”“广大的中等水平的工人”以及“无产阶级中水平低的广大群众”三类。[3]234-235科学地对灌输客体进行分类,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灌输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3.列宁灌输理论中主客体的关系

列宁灌输理论中的主客体是在特定革命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当时的无产阶级作为新的阶级力量正处于正确意识形态形成的初期。因此,在分析列宁灌输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时,应将其放置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第一,《怎么办?》中,列宁特别强调灌输实践过程中,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党校、学校组织团体等灌输主体的作用,相对忽略灌输客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是一种特定革命时代背景下的单向主客体灌输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运用列宁的灌输理论应当突破局限,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发展灌输的主客体关系。第二,促进客体转化成灌输主体。列宁认为应当把社会民主党的实际工作者培养成为政治领袖,领导全面斗争和提出积极的行动纲领。工人革命家应当成为职业革命家,要帮助“每一个特别有才能的工人变成职业的鼓动员、组织员、宣传员、交通员等等”[1]411。

(四)灌输的方法

关于灌输的具体方法,列宁提出了“从外面灌输”和“群众路线”两条路径,这可以理解为理论灌输教育和实践教育两大基本灌输原则方法。在两大基本灌输原则方法运用过程中,列宁针对俄国不同阶层、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思想差异性,采用了分层的、具体的灌输方法,大力提升理论灌输的效果,实现了广大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比如,列宁提出:“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4]76再如,他要求针对工人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区别采用差异式的灌输方法。对待知识分子运用启发式的灌输方式,要灌输教育知识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科学对于整个人类的重要价值,要使他们“意识到使科学为全体劳动群众所了解则是更为崇高的任务”[2]89。

二、守正创新:新时代坚持发展列宁灌输论的正确态度

列宁灌输论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步入新的时代,理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思考列宁的灌输思想,挖掘其时代价值,并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一)明确灌输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很多挑战、存在一些不足。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单一的灌输方式,课堂教育仍然是主阵地,丰富多样的、潜移默化的实践模式灌输形式仍较缺乏,灌输内容被大学生吸收的效果仍欠佳。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整体性和融通性,应当加强大历史观视野下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教育目标要求与学生个体的实际道德水平差距较大。还应以此为据,有针对性地设置教育方法和内容。

2.灌输主体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是很稳定。就高校辅导员这支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队伍而言,大多是合同制员工,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第二,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升。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教学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象仍较普遍。

3.灌输教育客体出现了新的思维特征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及网络化的时代,受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的影响,灌输教育客体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方面,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批判性思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精神信仰不够坚定,逐步被物质追求所挤兑。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坚持和发展列宁灌输理论,按时代新人的标准要求向大学生灌输新时期的科学理论思想,将大学生培育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发展列宁关于灌输的主客体观点

1.与时俱进地审视新时代灌输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灌输的主客体关系在新时代有了新的特征。一方面,新时代灌输教育的主体外延更广,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都可以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教育的主体;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教育的客体对象外延也更加广泛,不仅是工人阶级,还有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党员干部、教师等多类主体在内的广大群体范畴。这就要求既要充分发挥灌输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重视灌输教育组织者、实施者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的双重身份作用,重视其自身的学习和培训。

2.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主体建设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实效性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378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主体至少要具备三个“必须”:第一,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仰。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人睿智地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的信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主体要教育广大青年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历史责任感,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质。第二,必须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所谓,师者为师亦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主体要成为能够塑造大学生优秀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第三,必须掌握深厚的理论功底。灌输主体只有自身理论功底深厚才能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客体。总之,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首先必须加强教师这一灌输主体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三)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内容

1.宣传和灌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主体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理由有三: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社会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党的十九大报告讲了三个“意味着”,这三个“意味着”实际上讲的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中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哪里,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发展源与主要中心重镇都转移到哪里,就在哪里。既然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所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应该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职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时代的引领者和风向标,因而更需要对其宣传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2.弘扬和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土壤根基。新时代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觉与自信,必须认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这就赋予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灌输内容。灌输主体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孕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资源以及蕴含的育人价值;其次要积极探寻、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有效的育人方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的精神力量;最后在弘扬和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新时代丰富先进的形式向灌输客体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丰富内涵和民族精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灌输客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四)坚持列宁灌输论的方法论原则,拓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载体与方法

列宁认为,灌输是在理论教育基础上,结合日常的斗争实际进行政治宣传、鼓动和揭露。新时代灌输教育应在列宁灌输理论教育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论原则的指导下,丰富灌输的载体、拓展灌输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1.坚持列宁灌输论的方法论原则

列宁认为,灌输不是将书本上的理论进行教条式的输出,而是将理论融于现实。由此可见,列宁灌输的方法论原则中首先就意指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新时代的灌输教育理应在坚持列宁灌输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方法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发展灌输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一方面,通过语言载体进行的理论教育方法仍然是新时代灌输教育的基本方法,但这不是简单指单向的、一言堂的硬性宣讲灌输。新时代背景下,更要注重运用新颖的、形式多样的载体和方法施以润物细无声的灌输,更应注重灌输过程中灌输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列宁灌输的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是从俄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革命,在实践中提炼总结运用的科学方法,这就提升了理论灌输的效果。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面临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多种问题,这就要求针对实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列宁灌输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性方法对加强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拓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载体

新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丰富的载体资源,灌输主体必须充分地加以利用。比如,后疫情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借力于疫情防控中的有效载体、方法、资源进行灌输教育。第一,深挖疫情防控期间活跃发展起来的网络载体资源的内生功能,抓实网络线上课堂。在此次疫情最为严重期间,高校思政课由线下实体课堂转到线上网络课堂,给教师带来了很大挑战。危机中育有新机,广大教师学习掌握新媒体时代网络教学载体的运用,如在超星平台、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课堂、课堂派等网络平台上展开思政课直播课堂。当前,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思政课虽然逐步由线上课堂转向线下实体课堂,但我们不应由此消解网络课堂的载体功能,而应深入挖掘网络平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的功能,扩大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广度和深度。第二,利用好线上线下载体资源。一是积极利用网络载体资源给实践活动提供新的便捷平台,拓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可在超星平台、课堂派放入优质的视频、音频、文本等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辩论、部署相关课题研究等实践项目;组织学生主题演讲、邀请全国专家进行线上专题讲座等;还可以组织学生线上观看“疫情防控”“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艺术展览,安排学生实践体验、设计社会调查等。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历史博物馆、陈列馆和美术馆等载体资源。这可以使各类实体资源得到逐步发展完善,而且网络平台的数字资源也得以充分发展,寓教于乐,丰富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形式和内容。

3.拓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不是指生硬地将知识塞进学生头脑中,而是要使学生在启发中渐渐地认同、接受、内化灌输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使大学生认同、接受、自觉践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意识形态等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要使教学内容得到很好呈现,有效吸收客体,还必须丰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382党和国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积累、总结的有效方法应当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法资源库,使之得以强化。第一,整体协同教育的方法。就疫情防控本身方法而言,全国上下人人都能服从指挥,做到全国一盘棋,共同打赢了疫情防控这场总体战,这就是讲整体、顾大局的成果。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针对大学生流动性强的特点,学校各部门的联动协同,学校、家庭、社区联动协同,全方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二,马克思主义发生学方法。此次疫情防控为什么中国能取得成功,西方国家却未能有效防控,这其中的前提背景、前因后果的分析都是必要的。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发生学方法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能增强高校思政课灌输教育说服力与思政课的有底气。第三,比较分析法。通过横向对比分析促进客体的发展。比如,和西方国家一比较,我们就知道中国的疫情防控卓有成效,由此就可以推导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灌输教育过程中,全面深入地比较分析中西方在战疫成果、战疫措施、官员责任感、政府公信力等方面的差异,教育效果定会得到提升。

三、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列宁的灌输理论,必须守正创新,要在坚持列宁灌输的基本思想、原理及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征,大力创新、发展灌输的具体模式、方法和载体,持续加强推进灌输的主客体建设,不断推进列宁灌输理论的中国化,以此提升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灌输列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