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保,宋佳佳,张笑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已逐渐成为集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等的重要标志之一[1-2]。
物流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是物流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电子商务等领域密切相关。物流工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涉及运输、仓储、配送、库存等各种物流环节的系统工程,主要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从全球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开展得较早,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进行的较早。我国物流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企业运营主体和物流总量等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物流业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从1998年到2019年,仅中国跨境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每年就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伴随着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物流人才的突出供需矛盾已成为推动我国高校物流专业规模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滞后[3]。
自2001年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开始,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高校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138所(不含军事院校)。由于在我国设置较晚,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不断持续扩大[4]。中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随着企业对物流领域中“第三利润源”的逐渐认识,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成为大多数企业最为迫切的要求。随着物流业务向综合化发展,企业对具有物流综合业务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需求强烈。二是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成发展趋势,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涌现,物流产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初露端倪,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了迅猛的发展。随着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发展,企业对具有专项业务优化能力的人才需求强烈。三是物流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布局不断完善,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等)、运输技术和管理技术获得广泛应用,物流行业体系规范不断完善。随着各类现代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对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物流人才需求强烈。四是物流业的集中与扩张趋势并进。在多个城市形成物流圈,建设成一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同时,根据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物流业的空间格局也相应变化,扩张趋势明显,即由东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城市扩张,由城市向农村扩张的势头得到发展[5-6]。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创新,企业对掌握复合型物流业务知识的人才需求强烈。
在“物流热”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社会机构开展了物流人才培养和资格认证培训,但物流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还有具有很大的差距。有数据表明,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中国物流从业人数缺口将达600万人,而且从事物流方面的工作人员有相当比例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每年毕业的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不到10 000人。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来应对物流产业的业务扩充,将成为该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除去向社会输送人才数量上的不足,按照许多高校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往往很难满足实际工作中的技能要求。对于具有良好前景和迅速发展的物流产业而言,培养高规格的人才是应对整个行业人才紧缺的关键所在。
随着物流产业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制造企业对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亦应提出更高的要求[7-8]。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并没有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定位过于宽泛,没有更细化的方向。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在一些高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中,由于受到总课时学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是做到统一性,特色化、个性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很难兼顾,因此其培养目标定位设置过于同质化。
物流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现代化物流运作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物流工具、技术的物流系统规划与应用的能力,物流工程专业必须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成为全国高校的广泛共识。目前部分高校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不够深入,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课程体系未能紧密围绕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的课程之间衔接度不够,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与企业人才实际需求能力相互脱节。另一方面,教材建设滞后,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物流技术的发展速度。而且,现有的培养方案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应用能力及工程素质的提升,致使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在“质”的方面的需求,造成“供需矛盾”更为严重[9-10]。
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不仅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虽然国内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本科阶段物流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整体设计和有效监控,导致实践教学效果比较差。比如,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实验室只在刚建成的短期时间内得到利用,几年后就沦落为实验设备摆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还存在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合作企业调整过于频繁、实习效果考核方式与标准不合理等问题。很多高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不管不问,部分学生也只是抱着只要盖个章就完事的心态对待毕业实习,即便学生出去实习也难以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往往是流于形式,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不大。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只有教师从教学手段上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尝试,,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施。现阶段从事物流工程教育的高校教师大多没有亲身的实践经验,他们往往只能靠来自书本的理论知识或者他人的经验来进行教学。中青年老师们从学校到学校,知识来自于书本,导致这些教师的知识老化现象严重,难以跟上物流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而且,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工程实践经历,只是理论的先行者,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难以开展。即使有一些工程科学专业背景的老师,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物流及其与工程的关系,原有的工程科学专业背景也不能与物流专业有机结合。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越来越认同并采用“协同育人”模式,近年来该模式已经在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型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物流工程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没有形成健全的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过于简单,高校与物流企业或生产企业的物流部门没有建立起稳定长效的合作关系;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还停留在表面协同,还没有达到深度协同融合,不利于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校企协同育人难以落实到企业生产实践指导的全过程,使得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校企协同育人的课程与教学标准尚未建立,物流行业企业参与地方高校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政府出台的有关协同育人的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主动适应物流行业企业需求能力不强等。
在我国所设置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中,大多是以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传统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对于以多学科综合为其理论基础形成的交叉学科,继续保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同时,建议对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调整,要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要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如针对制造企业、物流企业、港口企业、航空货代企业、冷链企业等制定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建设成为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并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在企业对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做出明确要求的前提下,为企业展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量体裁衣”,使学校成为企业人才的“供应商”。由此,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多元化,逐步形成专业特色。
通过对相关职业、相关行业的调查,结合职业需求、社会需求构建有效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系统的、逻辑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根据物流业发展趋势,复合型、创新型物流工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企业最紧缺的物流人才包括物流解决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市场营销、综合性物流管理、国际物流业务管理等。在调整课程体系时,要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方面多下功夫,要突出学生的物流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例如,物流企业对具有物流综合业务规划设计能力和专项业务优化能力的人才需求强烈,对掌握商贸物流、金融物流、电商物流等复合型物流业务知识的人才需求强烈,那么在课程设置中要着力增加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仿真、物流系统化自动设计与应用等相关课程。企业对物流工程人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业务素质方面,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抗打压能力等。因此,在提升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执行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加强过程监管,重视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及项目教学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教学、网络教学、微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提高实践教学环境所占比重,重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设置课程设计和多种实习环节,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规划设计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大对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计划、物流设计比赛、政府及企业课题基金等活动。尝试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达到双赢。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平台,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使理论教学更加合理系统化,对学生毕业前应掌握的重点技术技能重点训练,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逐渐实现更多的增值服务,可以利用高校资源开展在职培训,提升企业物流工程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企业形象。构建一个融合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网络教学平台、考核体系以及产学研用互动的,由专业(航空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专业模块)、时间(大一至大四)和空间(校内、校外)三个维度组成的对整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管控的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和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更要与实际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等保持联系,形成产学研用的互动[11]。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物流工程专业办学历史不长,老、中、青的年龄比例不合理,青年教师占比较高,发挥传、帮、带的实际效果差。一些老师理论基础深厚,实践动手能力薄弱,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明显不利,“双师型”队伍没有形成。因此,高校应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建立起教师进企业锻炼的互动平台;或者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来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业务素质;高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实施双百工程师计划,与合作企业共同培养年轻教师。另外,高校应建立起兼职教师的引进及管理机制,从物流行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德才兼备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主管、一线的技术骨干担任物流工程专业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训的指导任务等。
对于高素质应用性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协同育人已成为共识[12]。高校必须贴近社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汇聚各类资源深度协同育人,培养出的才是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汇聚资源深度协同育人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以培养应用性物流工程人才的高校为主,协同政府、物流行业、企业(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物流协会、物流学会等方面,共同参与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进行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的多方合作育人模式,汇聚各类资源,深度合作融合,产生协同效应。高校、企业和相关主体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实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高校可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物流工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进一步开放办学,在培养方案方面更多体现新模式、新知识、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变化,以适应未来高级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物流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基于我国物流业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对高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讨,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推动该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着力培养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做出有益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