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进口冷链食品的风险与对策

2021-03-08 03:08慕晓博罗志军邓绍俊
物流技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冷链进口消毒

慕晓博,魏 东,罗志军,邓绍俊

(深圳湾海关,广东 深圳 518054)

0 引言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阻断了世界各国人员的交流,也把世界经贸往来推向停滞。随着对疫情的深入了解,尤其是通过对新发地市场疫情流调溯源后,流行病学专家开始对冷链环境携带新冠病毒的可能性进行科学的探究。冷链物流存在的疫情传播风险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也加强了冷链物流的监管与疫情防控措施。2020年10月中国疾控中心在青岛进口冷冻食品外包装的阳性样本中首次检测出了活体新冠病毒,这证实了新冠病毒在冷链运输条件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1]。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继续蔓延,同时传染性更强的变异病毒在世界各国相继发现,使进口冷链食品的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1 新冠疫情下进口冷链食品的必要性

1.1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而进口冷链食品就是解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食品美好生活愿景的方式之一。进口冷链食品主要是冷冻肉类产品和冷藏生鲜果蔬产品。进口冷链肉类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蛋白质的需求,大规模的进口牛肉羊肉改善了中国人的肉类饮食结构,增强了人们的体质。进口冷链生鲜果蔬产品让中国人能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奇珍异果,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维生素的需求[2]。

面对国内目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进口冷链食品作为一个市场供给的重要补充,能够对国内市场起到稳定物价、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作用。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港口冷链基础设施,同时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维持进口冷链食品也有利于稳定国内就业市场,这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需要。

1.2 维护贸易体系,体现大国担当

新冠疫情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尤其是在疫情初期,美国夹杂着中美贸易摩擦的私心,以最快的速度对我国禁航禁运,实施贸易限制,引发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造成多边贸易体系的停摆,给航空业、旅游业、海运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2020年1月至2月,我国贸易出口和进口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3%和5.3%[3]。随着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本着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原则,在做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疫措施前提下,开始着手重建全球产业链,在做好防疫物资出口的同时也不断扩大进口,进口冷链食品是帮助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政府倡导“人类共同命运体”意识,发起“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目前疫情肆虐、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更是体现我国大国担当的时候,通过扩大进口包括冷链食品在内的各种商品,对世界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凸显了我国世界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我国通过实施双循环战略,扩大进口、促进出口两手抓,2020 年全年经济增长2.3%[4],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 新冠疫情下进口冷链食品存在的风险

2.1 新冠病毒低温适应性能力强

进口冷链食品的外包装上频繁检测出新冠病毒,究其原因就是新冠病毒在冷链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据统计,截至2021 年2 月海关共在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阳性样本79 个[5]。相关研究显示,新冠病毒主要由外面的包膜、蛋白质外壳及里面的核酸分子组成,没有感染宿主之前像一个冬眠的恶魔,不具有破坏性。冷链的低温环境有利于新冠病毒的结构完整和分子稳定,同时湿度也高,因此给新冠病毒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成了新冠病毒“完美的家”。新冠病毒在这种低温高湿环境中可以通过气溶胶形式传播,接触人体粘膜后可以迅速导致感染,国内已发生数起该类型物传染的输入性疫情。我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也认为,新冠病毒比较喜欢冷的环境,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长,冷链低温为新冠病毒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也为病毒提供了远距离传送的载体。新加坡和爱尔兰的联合科学团队做了一项试验,模拟国际贸易中冷链运输条件,在冷藏温度4℃以及冷冻温度-20℃的环境下,新冠病毒至少可以存活21天[6],而且其传染性没有减弱,也就是说在低温环境下新冠病毒确实存在传染风险。

2.2 国外疫情反复造成污染可能

新冠疫情首先在中国武汉被发现并上报给国际卫生组织,这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官方表述,目前对于新冠疫情起源的问题仍在科学审慎的研究当中,并没有最终结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疫情很快得到控制,虽然零星的输入性疫情偶有发生,但总体疫情情况良好,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很快得到恢复。国外疫情的蔓延非常迅速和广泛,2020 年3 月11 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从特征上可称为大流行”,其后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南美洲的巴西,北美洲的美国,亚洲的印度等国家依次成为世界疫情爆发的中心,到目前为止全球疫情累计确诊超过1.6 亿人次,死亡人数已超340 万人。国外疫情的失控导致隐形无症状感染者很多,为了恢复经济,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带疫复工”措施。国外冷链产品生产企业的疫情防控工作也不容乐观,这就导致了冷链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新冠病毒的传播。冷链环境又非常适合新冠病毒生存,所以这就造成了冷链产品尤其是其外包装容易造成污染,通过进口方式将病毒传播到我国。

2.3 国门预警措施难以杜绝病毒

国门是抵御外来输入新冠病毒的第一防线,但国内输入性冷链食品引发的新冠病毒阳性案例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国门不可能完全阻拦新冠病毒,只能尽最大可能将其拦截在国门之外。一是新冠病毒存在潜伏期,一般来说潜伏期是1-14 天,多为3-7天,但是在冷链环境下潜伏期会拉长,病毒处于一种类似于休眠状态,其病毒特征更加隐蔽。二是抽样检测结果难以代表货物整体情况,海关检疫虽然可以通过科学方法采集最具代表性的检测样本,但新冠病毒的检测不具备正态分布属性,不是100%就是0%,所以科学抽样检测后仍有可能发生疫情。三是在低温环境下常规预防性消毒效果变差,作为国门预警措施的第三道防线,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全覆盖是防止新冠疫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于是食品,很多高效的化学消毒剂不能使用,且在冷链的低温环境下,常规的消毒剂容易浑浊结冰,影响消毒效果。国内很多技术人员正在科研攻关低温消毒技术,在未来的预防性消毒应用中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低温消毒仍然是一个难题。

2.4 境内流通环节多,存在防控难点

进口冷链食品在通关后还需经过多个物流节点才能进入国内消费市场。一是港口冷链基地,主要设置在大型口岸城市,集中存放进口的冷链集装箱。二是冷链干线物流,通过干线物流把冷链食品运输到各个主干城市。三是城市仓储冷库,其中不需要深加工的冷链食品存储在城市集中冷库,需要二次加工的半成品冷链食品存储在相关的企业生产冷库。四是城市冷链配送中心,一般是用于城市内部运输冷链食品到各个零售市场。五是终端配售门市,可以是大型超市、小型门店,或者是集贸市场销售摊位等,直接对接广大人民群众。这五个环节空间变化大、时间跨度长,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疫情传播,尤其是在几个冷链集中地容易造成交叉污染。比如2021年1月25日山东烟台港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2021年2月9日义乌市集中监管仓、2021 年1 月14 日天津市大桥道食品有限公司冷库、2020年12月19日湖州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摊位都曾被检测出冷链食品样本阳性,所以说国内冷链流通环节存在较大的防疫难度。

3 进口冷链食品应对新冠疫情的对策

针对进口冷链疫情防控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监控机制工作组分别发布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7]。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疫情防控是全国一盘棋,需要各地各部门以及各经营企业乃至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分段管理,各司其责,才能在维护进口冷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同时,打赢疫情防控持久战,保障进口冷链食品的消费安全。

3.1 政府层面建立完善疫情闭环管理追溯体系

一是做好冷链节点筛查,所有环节纳入追溯体系。地方政府应对当地的进口冷链食品进口商、经销商、商场超市、餐饮企业等进行摸底排查,全部登记在册纳入管理,做到精准防控不留死角,构建进口冷链食品闭环管理追溯体系[8],最大限度降低进口冷链食品的输入性疫情风险。二是开展冷库集中储运,构筑新冠疫情的防火墙。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建立集中冷库监管仓,凡是进入当地储运、加工、销售的进口冷链食品,都应集中管理并实施全面消毒和核酸检测。要求进口冷链食品在流转的各个环节做好消杀工作,上一环节未进行消杀的进口冷链食品不能进入下一环节,为阻断新冠疫情风险构筑坚强屏障。三是强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落实人货共检机制。严格落实重点进口冷链工作人员个人防护责任,按照文件要求对直接接触冷链食品的工作人员实施每周一次核酸检测,其他无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实施一个月一次核酸检测,同时实时监测工作人员是否存在发烧感冒等症状,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四是开展常态市场稽查,严厉打击涉冷涉疫违法行为。政府要建立联合稽查制度,对疫情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重拳出击,对发现违反进口冷链食品管理规定的行为从快从重处罚,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3.2 海关方面加强新冠病毒检测,严防输入风险

一是强化国外生产企业源头管理。海关建立机制与国外企业的主管部门进行沟通,要求国外生产企业严格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企业指南,防止出口我国的冷链食品及国外加工储运各环节造成新冠病毒污染。国外冷链食品生产企业内部发生群聚性新冠疫情,海关将对其产品实施暂停进口的处置措施。二是加强新冠病毒风险监测。海关对进口冷链食品加强风险布控,重点加大冷冻海鲜及冻肉产品以及冷藏果蔬的抽检,对来自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实施批批检验,抽取样品实施新冠病毒检测。三是对涉疫企业实施紧急熔断机制。根据我国进口贸易规定,参考航空业疫情管理,海关制定了进口冷链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后的紧急熔断措施。同一个国外生产企业发生一次以上两次以下新冠病毒阳性案例,暂停该企业进口申报一周,如累计发生三次以上新冠病毒阳性,则暂停该企业进口申报四周。四是开展口岸冷链全覆盖预防性消毒。海关全面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的工作方案,坚决做到全面细致的预防性消毒,同时与地方政府共享消杀检测数据,做好工作衔接,共同构筑进口冷链食品闭环管理,维护国门疫情防控成效。

3.3 进口冷链食品经营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一是落实申报制度。进口冷链食品经营企业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参与者,在采购进口冷链食品时,有义务向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申报,并按要求提供所采购产品的核酸阴性证明以及消毒证明,对于不能提供证明的产品,要及时封存并报告市场监管部门处置。二是严格做好台账记录,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可追溯。要如实登记并留存进口冷链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做好进货台账,同时要建立销售台账,记录销售品名、数量、批次、顾客信息等资料,做到流转的所有进口冷链食品上可查来源,下可追去向。三是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按照冷链作业管理规范作业。要对内部员工加强培训和学习,工作中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口罩、手套和工作服三者缺一不可,定期做好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流程程序化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和接触。四是定期组织员工核酸检测,积极响应疫苗接种。企业在定期做好工作人员核酸检测的同时,要加强新冠疫苗的知识宣传,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组织工作人员接种新冠疫苗,把染疫风险降到最低。

3.4 消费者做到安全消费,堵住防疫“最后一公里”

一是通过正规途径选购冷链食品。消费者尽量在政府监管的本地超市和市场选购冷链食品,这样食品安全有保障。如果通过网购,则应要求商家提供相关检疫证明,收货后应对快递外包装消毒处理后再开箱取用。二是注意个人防护及厨房卫生。冷链食品加工时可通过浸泡搓洗、带口罩眼罩等方式,尽量避免生鲜食品进入眼口鼻等部位,处理完生鲜食品后,一定要清洁所有厨房用具并用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三是冷链食品一定要完全煮熟才可食用,高温蒸煮是杀死病毒的有效方式,要避免生吃鱼片或五分熟牛排之类食品。同时在疫情期间,尽量避免接触活鱼活禽以及野生动物。四是要做好冰箱储藏规划。生熟食要分隔存放,生鲜食品应去除原包装,清洗干净后储存,防止包装污染,冰箱冷藏熟食要彻底加热后方可再次食用。五是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消费者自己。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就是进口冷链食品安全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冷链进口消毒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消毒攻略大派送
消毒,大头有话说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