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陶陶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 530008)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深刻领会劳动的内涵实质,深入把握劳动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习惯,树立诚实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创造性地开展劳动。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必要途径[1]。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重点在于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品质、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的培育,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遏制好逸恶劳、奢靡享乐和不劳而获的劣习,养成以劳动为荣、懒惰为耻的精神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认同,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理论素养,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能力;通过劳动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有效指导大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真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磨砺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格,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的劳动素养。
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选择,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是积极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必然选择。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创新教学的理念,丰富教育的内涵,改进教学的方法,拓宽教育的实践载体,深化大学生对劳动理论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建构科学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积极融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中,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有益于培育大学生敬业奉献、担当作为的精神品格,激发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的热情,引导大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践行岗位职责,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调动大学生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劳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劳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认真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持教育教学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坚持意识形态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路径,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崇尚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规范大学生劳动行为,切实提升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劳动教育指导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本领,引导大学生亲历实践、诚实劳动和艰苦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大学生的健康体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的重要力量,引导大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充分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使劳动成为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明确劳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实践教学中,高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学习和宣传平台的建设,积极整合校内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将劳动教育和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劳动对大学生教育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切实推动劳动教育同高校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和科学发展。同时,高校充分依托先进的教育资源、优越的育人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加强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究,深入发掘、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领校园文化思潮,指导大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不断凝聚广大师生的共识,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引导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劳动最美丽的誓言。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逐渐取代部分机械劳动,导致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相对淡薄,求真务实的劳动精神被弱化,使大学生容易滋生养尊处优不愿吃苦的懈怠思想; 二是高校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实践等思想误区,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日常管理工作,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教育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劳动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劳动教育的机制较为匮乏,劳动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劳动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三是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重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教学载体较为匮乏,劳动教学缺乏吸引力、创新性和时代性; 四是高校劳动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劳动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等深层次的引导和教育,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教育评估机制有待巩固、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组织保障体制有待完备,高校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能力有待细化和提升[3]。
高校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转变劳动教育的工作思路,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发挥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综合发展的促进作用。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科学规划,丰富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优化劳动教育的表现形式,规范劳动教育的工作机制,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认真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和服务工作,真正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高校要把普及大学生的劳动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科学素质作为劳动教育工作的着力点,遵循客观实际的原则,科学系统地传授劳动教育领域有关学科知识,科学普及实用性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引导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化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接受和认同,结合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将劳动与法律、经济、心理和道德等有机融合,普及各种必要的劳动实用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术水平,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奋斗者、开创者和建设者。
高校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秉承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需求导向,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要求,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劳动教育理论成果,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性认识。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方案的规划和设计,充分发挥大学科研人才在科研攻关、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教学科研实践平台建设的先进优势,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性和时代性。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立足大学生发展的实际,突出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理念,丰富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技能培养计划,明确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和设置,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的特点,实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分类指导和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准确把握劳动的本质,正确理解劳动的价值,深刻领会劳动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劳动和休闲的关系,建构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4]。
高校要坚持以劳动育人为导向,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优化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宽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优化劳动教育的宣传渠道,切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工作实现新突破。高校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高度重视各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化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高校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转变劳动教育的理念,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改进劳动教育的方法,将劳动六艺、劳动通识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等融入教学,增加劳动实践课程的内容,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实用性和人文性。高校要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产学研进行深度融合等形式,积极整合社会多方资源的综合力量,充分发挥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群团的协同育人作用,不断推进体验式教学、多方合作办学等实践模式,建设科学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切实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
高校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高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围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任务,将大学生劳动教育与高校综合性人才培育有机结合,充分彰显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目标,建立合理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和实践体系。高校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立足于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指导大学生将劳动教育知识运用于不同的职业活动,切实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高校要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客观的原则,从宏观的角度科学把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学规律,不断深化大学生对劳动理论的把握,提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高校要从微观角度上细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工作制度,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劳动实践活动鉴定、劳动业绩考核等,将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的考核体制,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学机制,健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考评机制,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估体系,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督导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切实将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新时代,高校要严格遵循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教育和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大学生劳动实践的实际情况,积极提倡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不断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优化劳动教育的方式,科学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加强教育平台的建设,完善劳动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增强劳动教育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相融合,切实保证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6]。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采用新媒体教学的形式,将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融入教学,结合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劳动发展史等,丰富教育的内容,优化教学的形式,将单纯枯燥的劳动理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 高校通过运用校园网站、抖音、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手机报、校园电子信息屏等网络媒介,强化劳动教育理论的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提高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高校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讲座、劳动教育专题辅导报告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和感染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教育大学生尊重劳动,培育大学生热爱劳动,宣传劳动创造价值,倡导劳动新风尚,使校园成为劳动教育和宣传的重要阵地。
综上所述,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改进劳动教育的方法,完善劳动教育管理的机制,积极建构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切实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教学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的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态度,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意志品质,切实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