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模式分析
——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例

2021-03-08 02:31:46王成林王乐乐班晓荣王小亮
物流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物流专业

王成林,仵 坤,王乐乐,班晓荣,王小亮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

0 引言

地方院校是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地区的市属高校承担了70%左右的本地生源教育培养工作,并产生了众多适合区域发展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志愿者服务等多个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区域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分类发展,北京市2020年出台了《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其中对“建设什么样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怎样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北京物资学院被划分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之列,学校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时期。

1 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特征分析

区域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规定,北京市将全面建设四个中心,这是北京市顶层规划设计的指导性方向,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北京市的政府、产业的人才需求将发生结构性转变,也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以物流产业的发展为例,北京市明确提出建设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城市物流服务系统,对物流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以国际物流、城市物流、应急物流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配套服务的物流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不断调整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技术能力和实践应用水平,突出城市消费型、智慧型、绿色型特点,培养的人才具有新时期的“首都味道”,需要大量应用适用的新型管理理念、先进技术解决城市物流服务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不断提出具有特色的北京物流解决方案,并进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特大型都市服务系统。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城市产业结构的确立明确了未来人才的需求结构,由于战略层次的问题不断得到规划的前期解决,具体操作工作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而不断减少用工人员数量,处于节点规划、局部优化、现场管理层面的高端应用型人才需求逐步成为后续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需求主体,因此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市属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2-3]。

2 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内容研究

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在区域发展目标确立之后,学校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主动谋划、积极实施服务北京行动计划。作为应用型的高校应以立地顶天战略为指导,按照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全面深入地开展有组织的产学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精准聚焦北京发展建设需要,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积极发挥学校专业、学科领域的优势,加快构建学校服务北京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格局,采用多种举措结合的方式,全面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可见“应用”是应用型大学的核心内涵,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大学的根本特征;“应用型”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不代表办学层次的高低,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在服务内容的拓展上不断创新。

2.1 打造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1)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地方高校需要高度聚焦区域发展,以北京为例,未来将全面建设四个中心,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布局服务国际交流、文化、科技创新领域的新专业,构建与北京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体系。同步建设专业动态调整的新机制,形成人才需求的科学反馈机制,使得专业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打造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专业设置模式,同时不断加大新兴交叉专业的布局力度,形成适应区域发展的专业建设科学模式,培养与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匹配的高质量毕业生,力争成为首都重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2)提升人才类型与北京需求契合度,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结合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在专业优化调整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特征,体现学校培养计划的差异化、特色化,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建立与北京发展匹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和路径。学校应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实践类课程比例,大力开展行业证书认证教学课程,并考虑部分专业的国际化认证证书覆盖,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质量的北京专业品牌。在打造特色培养专业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形成学科专业在国内的比较优势,并在传统优势领域逐步培育国际知名的品牌专业,更好地符合北京的高质量人才需求,打造一流的培养平台,逐步形成与北京人才培养质量相符的培养体系。

(4)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校企合作服务北京新典范。强化并利用学校前期与京东集团、期货行业重点领军企业的良好合作成果,以前期成立的京东学院、期货学院为基础,将服务北京市流通和金融创新领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打造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产业学院将实现北京流通和金融延伸领域的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学校与北京相关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并积极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结合,全面服务于北京市的专业人才教育工作。

2.2 搭建特色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将紧密跟踪北京市产业发展趋势,发挥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优势,不断提升智力服务能力,打造高端企业智库,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聚焦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将积极发挥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等多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的优势与特色,聚焦制约首都物流与流通行业的前沿科技难点和重点,协同多方创新力量,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研团队,并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开展相关基础理论、技术集成、工程开发等研究,解决北京市物流和流通发展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两区建设、双循环下北京物流系统规划、航空双枢纽系统规划设计等领域,为优化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技术支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高附加值、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2)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关系,推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学校将积极拓展并实践新的校企共享发展模式,将学校优质的智力资源植入企业,形成融合一体的人力资源匹配模式,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同时积极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建设物流、流通等领域的专家工作室和联合攻坚小组,联合构建业务综合体十个以上,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体系。学校将通过青年教师挂职、教授工作室等形式建立企业合作,力争将学校专业师资力量全部具备企业服务经历或者专业证书认可的能力,构成企业发展重要的智力引擎,成为现代流通领域企业重要的智力资源合作伙伴。

(3)培育新思想、新理念,打造特色政府决策智库。学校将与北京市商务局、交通委、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政务服务专班,聚焦政府部门重大任务开展前瞻性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在优势的流通物流、金融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实践,孕育管理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并应用于政府治理,重点服务四个中心、两区建设等重大决策、政策科学制定需要。学校将建立社会服务新的管理机制,同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化的全渠道沟通体系,提供干部挂职、专家咨询顾问等智力支持,并积极开展面向特色专业的区级培训机制,全方面提升特定产业领域的科学治理水平。学校将不断强化自身研究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对接服务,在现有科研院所、平台的基础上,着重打造与企业专家结合的农产品物流、金融衍生品创新、城市物流服务系统、大数据治理等领域的若干个专家团队,形成以流通和物流领域为核心,聚焦现代服务业的特色政府决策智库。

2.3 强化能力,成为重大战略、重要任务的重要服务者

学校将不断提升政治站位,以首善标准服务区域发展为目标,重点聚焦2022 年冬奥会、对口帮扶、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重要任务。学校将积极服务冬奥会物流项目,打造北京大型体育赛事物流服务基地,将积极组织学校物流领域的专家力量,针对冬奥会物流系统仿真和采购政策等领域的具体需求开展研究工作,在奥运物流系统仿真优化、采购政策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后续学校将以服务冬奥会等赛事为基础和经验借鉴,在大型体育活动领域建立国内领先的赛事物流技术提供商,从而为北京打造文化体育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保障。依托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研究中心,学校将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物流服务智力高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学校将积极发挥空间区位优势,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研究院,为通州提供物流等关键领域的“十四五”规划服务,并提供应急物流保障、城市末端物流服务等领域的专项技术服务。

3 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措施建议

3.1 主管部门进一步优化考核指标,发挥好政策导向作用

目前北京市已经制定了研究型、特色型、应用型等不同种类高校的分类考核指标,但是在应用型高校中仍然具有较大的差异,在专业、学科领域差异化较为明显,经管类为主的高校成果形式与理工类为主的高校成果形式不尽相同,学校的整体规模、办学实力和发展历史也差异明显,希望在前期能够建立强制性指标、约束性指标和参考性指标等差异化指标体系,尽量体现学校的特点,避免单一的横向对比,特别是增加特色类服务指标的比重,推动学校的创新动能,鼓励学校差异化发展,体现好政策导向作用。同时应更多地考虑高校职能调整的周期性规律,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政策缓冲期,防止高校改革的“硬着陆”。

3.2 高校应积极调整内部管理制度,形成发展新格局

目前北京市特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逐步与世界同步,在很多领域的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简单的服务规模扩大并不能提升高校的服务水平,高校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应用型内涵。但是由于历史发展、战略定位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地方院校的服务水平距离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异,想要弥补这些差异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沟通的渠道,打通校内外的资源配置通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调整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在现有体制下建议首先集中对外服务职能,设立专门的部门,构建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的单一窗口,形成统一的功能平台,而不是单一的由分散的二级学院完成,否则校内的资源无法整合而形成合力,服务的水平、层次、内容的提升都会遇到一定的瓶颈约束,无法体现学校的规模优势。在专门的部门体制下,会形成专业的服务模式,培养专业的人才,进行提升学生的服务能力,形成发展的新格局。

3.3 积极建立师生的参与机制,提升区域服务的效能

在良好的外部政策和内部机制之下,要积极推动师生主动参与的机制构建,实现全员参与服务的新局面。在原有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在校园内部构建教学资源体系,无法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源参与,更无法将成果与区域发展相联系。在新的机制下,应该是在师生的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实现深层次互联互通的条件下开展服务,也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强的柔性,可以有较多的环节直接对接社会服务需求,特别是在线上线下资源已经实现互动的条件下,教育空间会进一步拓展,教师和学生可以将社会服务内容更深层次的嵌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北京地区的高校承担了对口帮扶工作,可以将农产品的物流系统设计、数字化营销等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实践之中,并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国家重大战略的执行中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更多地将企业开发平台共享给学校,将企业研发任务直接作为教学实践案例、大赛内容、毕业设计对象,并与企业人员同平台工作,将企业文化的灌输、前期的人员专业培训前置平移到学校实践环节,降低企业选材的成本,丰富教师的案例库。

猜你喜欢
应用型物流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