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英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032)
“幼儿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幼儿文学作品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幼儿文学”课程清晰地显示了“学前教育”特征,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技能相结合的特点。对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学前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资源,“幼儿文学”课程教学需要凸显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紧密结合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主动积极地改革,紧随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步伐。
第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幼儿园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学语言教育活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普遍存在文学性缺乏的问题,大部分幼儿语言教育领域以“教育”为核心,视为教育的工具。一些幼儿教师仅仅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角度看待文学,忽视幼儿的文学审美教育,将儿童文学作品独有的生动形象、优美意境转换为机械的说教、无趣的言辞,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欣赏、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如今,如何以更加智能化的文学体验活动让幼儿走进文学、喜爱文学,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该探索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儿童情趣”在语言教学中体现不充分的问题。目前,在幼儿园开展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幼儿文学作品是主要教学内容,但从现有教学资源来看,故事内容老旧,变现手法单一,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儿童情趣”,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儿童的阅读需求。“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也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儿童文学的最核心标准。
幼儿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幼儿游戏,一本幼儿图书具有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容易被幼儿喜爱。幼儿文学从语言、内容、形式到内在精神都体现了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性[1]。这种游戏性以语言为最基本的承载物,游戏内容主要在语言层面展开[1]。
儿歌以天籁般的优美乐音和风趣幽默的夸张描绘走进幼儿生活,伴随幼儿快乐的童年时光,愉悦着他们的幼小心灵,在他们心中埋下善良美好的种子,得到最初的听觉享受,成为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旋律[2](124)。儿歌在形式上包含语言游戏的成分,我国传统儿歌中仍然存有大量适合幼儿游戏的儿歌,这部分儿歌是幼儿游戏活动中不能缺少的“唱词”。如四川儿歌《斗虫虫》:“斗虫虫,咬手手,木叽木叽——飞,”是母亲与婴儿之间做逗笑游戏时念诵的儿歌;“炒炒炒黄豆,炒完黄豆翻个身”是配合一种手拉手的动作游戏所唱的儿歌。此外,还有配合踢毽子游戏所吟唱的儿歌。如游戏儿歌《踢毽儿》:“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儿,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个一百。”这首儿歌因鲜明的节奏而带有绕口令的性质,语言风趣幽默,具有趣味性,可以配合踢毽子游戏,边踢边唱,极大增添了游戏的兴味。
意大利儿童文学家姜尼·罗大里说:“故事其实就是玩具的延伸,也是发展与愉快的种子。”[3](1)幼儿文学离不开故事的编织,故事中蕴涵着游戏。短小的幼儿诗中包含一个个含有游戏内容的小情节。除了口头吟唱的儿歌、幼儿诗之外,幼儿文学中的童话可以基于夸张、离奇的想象刻意制造情节的游戏性。许多优秀的幼儿故事作品可以改编成幼儿游戏的脚本,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提供很好的游戏素材。如,爱瑞卡·席佛曼的童话故事《一根羽毛也不能动》,故事中,鸭子和天鹅比赛看谁的本领大。两人为了比出谁才是冠军中的冠军,决定进行第三次比赛——玩木头人、不能动、不能说话、连一根羽毛也不能动一下……后来,鸭子才发现成为冠军,没有比当一个朋友来得重要。这个小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滑稽、好笑的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文学”课程教学,首先应该灵活处理教材、夯实文学理论知识,其次应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理论,能够娴熟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幼儿园语言教学,成为教育与文学双重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基于此,“幼儿文学”课堂教学需要体现“文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的特点,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为“理论讲授—课堂模拟训练—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形式。改革后的“幼儿文学”课程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为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在掌握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第二模块为幼儿文学各种体裁的体验式教学活动项目,根据幼儿文学不同体裁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创造与之相应的教学模拟环境,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技能演练,使学生掌握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教学能力。
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认识事物和现象,以体验者的经历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参与教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对所要学习知识的认同感,成为学习主体。幼儿文学具有生动形象、幻想活泼、具有趣味性等特质,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例如,教授幼儿文学各类体裁时,把相关文学理论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模拟情景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掌握教学方法。本课程通过幼儿文学作品朗诵、讲故事、语言区材料设计、幼儿园实践活动等体验项目,对幼儿文学课程实践进行探索。
1.幼儿文学作品朗诵
朗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为今后从事幼儿园语言教学、开展幼儿文学作品欣赏、组织语言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本项目以幼儿文学的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等体裁为主体,采用示范模仿、快乐上台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朗诵的技能技巧,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地诵读幼儿文学作品。朗诵时,首先要怀着一颗童心,用幼儿的视角观察世界,用幼儿的感受朗诵作品。例如《小雪花》,朗诵这首幼儿诗时,应联想到雪花的洁白、轻盈和小红花的艳丽,怀着童心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字转换成内心视像,才能在表达上更加接近幼儿,容易被幼儿接受。其次,朗诵时要注意自己扮演的角色,找准自己的定位,随着幼儿诗里的叙述内容及人物的变化而变化。
2.讲故事
讲故事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充分驾驭故事材料,娴熟运用讲故事的言语和体态语技巧,使幼儿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教育。本项目教学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故事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级别,进行讲故事体验活动。依据《指南》对语言领域的解读,小班幼儿对词义理解较为肤浅,掌握最多的是生活中常用的名词和动词,容易理解简短的对话,常常受语言情境和语速的影响,选择故事时应准备情节简单重复的小故事,故事长度控制在3分钟左右。中班幼儿能够反复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耐心地倾听故事并大体讲出所听到的故事,虽然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强化,但不会进行复杂的综合分析,只能从表面理解事物。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和直接经验,启发幼儿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深层含义。大班幼儿在集体学习中注意听老师的讲话,可以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已经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主要使用陈述句,可以根据语法规则将词汇组织起来完整表达。教师应当引导大班幼儿通过倾听故事、分析故事、理解运用故事,将简单的陈述句说得更完整,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疑问句等更多句式,表达更生动、规范。
3.语言区材料设计
儿歌是适合小班语言区的教学内容。例如,《小兔子开铺子》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小兔子,开铺子,一张小桌子,两把小椅子,三双小袜子,四个小瓶子,五顶小帽子。来了一群小猴子,买走了一张小桌子……五顶小帽子,小兔子的东西卖完了,明天再来开铺子。”儿歌中小兔子、小猴子的可爱形象及桌子、椅子、袜子等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师在活动中首先创设“小兔子开铺子”的生活情境导入,根据字头歌的特点有节奏地朗诵和表演儿歌,随后以“击鼓传花”“什么不见了”游戏熟悉儿歌内容,最后语言材料投放写有量词“张、把、双、个、顶”的彩色字卡和实物,进行词汇教学训练。童话、寓言、幼儿故事可以作为中班、大班语言区的教学内容,根据故事内容设计准备若干材料,极大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丰富性。例如,《拔萝卜》是经典的传统故事,适合中班幼儿学习,故事传达了团结互助的情感,根据故事内容设计和制作故事人物图卡等,边出示图卡边讲故事,增强讲故事的能力。
4.幼儿园项目实践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是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教师应该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际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儿童剧具有形象、生动、有趣、直观的特点,以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为脚本,调动戏剧舞台上的多种表现手法,载歌载舞地表演给幼儿观看。幼儿教师需要积累丰富的幼儿生活故事、童话、寓言、绘本等幼儿文学作品,具备组织幼儿彩排、参与儿童剧表演的能力。例如,在幼儿文学课程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木偶剧表演活动,把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融入表演中。
幼儿文学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课程不仅要教授文学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在幼儿文学各文体理论教学后增加体验式教学环节是实现转变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幼儿园实际语言活动,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感性体验活动,了解怎样将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融入幼儿语言教育中,懂得怎么教、教什么,掌握幼儿语言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幼儿园教学目标、任务与方法有初步的思考和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