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核心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启示

2021-03-08 01:33张惠敏
文教资料 2021年20期
关键词:家书家训曾国藩

张惠敏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一、曾国藩家训思想的发展脉络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在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发起洋务运动等方面对当时的清政府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曾国藩家书》是继《颜氏家训》之后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又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曾国藩家训思想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二是中国古代传统家训的熏陶。

(一)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饱读诗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受儒、墨、道“三大显学”的影响极深。比如,儒家的“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思想,影响了他对“立志”的看法,认为世人读书治学首先要“立志”,有志向才不会屈居于人。墨家提倡的勤劳和节俭思想是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他在家书中提出“勤俭节约,未有不兴”[1](42)。道家避让和退守的思想是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精神养料,他在家训中告诫家人,在提高自身修养方面,求强好胜是可以的,在与他人争论时求强好胜不可取。曾国藩将前人的这些思想融入家书之中,转变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

(二)中国古代传统家训的熏陶

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就出现了家训的萌芽,在两汉时期逐渐完善,到了隋唐年间更成熟,在宋元时期走向了繁荣,明清时期开始由盛转衰。一个家族家训的好坏关系着这个家族能否兴旺发达,家训体现的是一个家族中长辈对于后辈的谆谆教诲,是上一辈积累的智慧财富。如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勤奋立志思想、《颜氏家训》中的勤俭持家思想等,这些传统的家训文化给曾国藩以新的启示,他将这些家训文化的精髓运用到自己的家书中,使自己的家族兴旺不衰。

二、曾国藩家训的核心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

受《曾国藩家书》的影响,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有两百多位在各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如著名的数学家曾纪鸿、在有机化学方面造诣很深的曾广值、在美国留学的化学家曾昭氚等。曾国藩不论是在外行军打仗还是在京城中处理公务,都经常给自己的家人寄家书,这一千多封家书所反映的人生态度、处事方式在当下社会依然给我们带来不竭的财富。曾国藩家书中的核心理念主要为“勤奋”“节俭”“谦敬”。

(一)勤奋

曾国藩所说的“勤奋”包含多个领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和事业方面等。学习和读书一直是多次强调的,他曾经告诫后辈,读书是走向仕途的必经之路,更是修身的最佳方法,诗书传家更能够使家族兴旺。读书和做学问都离不开勤奋,但对于勤奋读书和入仕,他本人更强调前者,他曾经告诫子弟:“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2]这体现了他对儒家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批判继承,体现了他思想的先进性。他本人勤奋做学问,即使在行军打仗时也不曾间断。我们应当将曾国藩家训中强调的“勤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一方面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在生活方面,他要求家人勤俭持家。他在家书中曾说,自己家中的后辈除了勤勉读书之外,还要重视劳动,应该教他们打扫屋子、抹桌椅和板凳、收拾粪便、去除杂草,这些是很好的事情。我国当前强调劳动教育,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目的是使青少年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秀精神。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借鉴曾国藩家训中的“勤奋”思想,将它与我国的抗战精神和革命精神相结合,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扩展外延。

在事业方面,曾国藩同样强调勤奋,他说过民生社稷在于勤奋,只有勤奋才能保证物资充足。农民辛勤耕种,才会五谷丰收;工人勤奋,才会制作出许多器具;官员勤于政务,才会政通人和;商人勤劳,街市才会繁荣;士大夫勤言纳谏,才能建功。这些落实到思政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

(二)节俭

虽然身居高位,曾国藩仍然强调节俭,家里的佣人不能太多:“‘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3]不允许家人奢靡享乐,他曾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5]他勤俭节约,虽为将相,全身衣物加起来不超过三百两,他也以同样的要求对待后辈,即使是官家子弟,在饮食和起居方面应当与寒门子弟相同,艰苦环境可以锻炼意志,骄奢淫逸将难成大器。勤俭节约从古至今都是我们提倡的优秀美德,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当今部分大学生追求物质生活,存在攀比风气,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做好相关方面的宣传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理性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三)谦敬

曾国藩要求家人谦和恭谨、和睦邻里,在我国历史上因为骄奢而失败的例子有很多,曾国藩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总结经验,并告诫后辈,谦卑敬畏、谨言慎行。纵观历朝历代的做官者,他们的衰亡都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骄傲,二是多言。“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5]。曾国藩深谙这个道理,在他率领湘军平叛太平天国运动后,明明有了改朝换代、黄袍加身的筹码,但是他毅然放弃了。中华民族一直推崇谦虚,如“满招损,谦受益”[6]。“谦”也是许多家训所提倡的,比如《贾昌朝家训》中说:“今诲汝等,居家孝,侍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我国当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要求新一代青少年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成为敢于担当时代复兴大任的新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应该融入家训中提倡的谦敬文化,使广大青少年脚踏实地,时刻保持一颗谦敬之心。但是,对于这种谦逊的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而应该批判继承,在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据理力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曾国藩家训的核心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路径

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7](111-116)要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讲活,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就需要一些鲜活的材料和生动的例子充实课堂。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体现的是一个家族创始及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了一个家族中长辈对于后辈的谆谆教导。曾国藩家族正是在曾国藩的家规和家训中日渐兴旺发达、绵延至今的。当今我们应该将这些流传下来的家训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思政教育更有说服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但是“融合”并不意味着全盘接纳,曾国藩家训中有些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并不适合当下的社会。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曾国藩家训中的优秀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一)发挥大学思政课堂的主要作用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将曾国藩家训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关于曾国藩家训文化的培训,可以通过开展研讨会等途径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其次,将曾国藩家书中有价值的文化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发校本课程,使《曾国藩家书》中的文化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再次,高校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对家训有研究的教师或者相关专家教授向学生传授我国古代传统的家训文化思想。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学生会、学生党支部等开设各种关于曾国藩家训的文化宣讲会、家训书法比赛、主题教育会和宣传讲座等,提高曾国藩家训在学生中的知名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学生对于曾国藩家训的理解。

(二)打造“互联网+曾国藩家训”的育人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宣传传统家训的重要渠道,也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搭建宣传曾国藩家训教育的网络宣传平台。第一,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关于曾国藩家训的相关文章,同时可以开设师生接力诵读《曾国藩家书》的专栏,利用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向学生宣传曾国藩家训中蕴含的思想文化,拓宽大学生学习曾国藩家训的路径。第二,可以开设解说《曾国藩家书》的慕课,宣传曾国藩家训中的优秀故事和优秀典型人物,并发布在网络平台,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曾国藩家训的热情。

(三)将曾国藩家训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中

高校应该深入挖掘曾国藩家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优化校园环境,在校风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可以建立《曾国藩家书》宣传栏,将《曾国藩家书》中的核心思想刻录到石碑上或者亭台长廊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学生接受曾国藩家训文化的熏陶,将家训中蕴含的道理内化于心。同时,可以整合校内与校外的资源,将曾国藩家训文化中的核心思想融入社会实践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开展以“曾国藩家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研究曾国藩家训文化的社会调研,坚持家训文化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切实将曾国藩家训中的“勤”“俭”“谦”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相融合。

猜你喜欢
家书家训曾国藩
一封家书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家训伴我成长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