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志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立德树人理念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立德及树人。立德即在高校道德品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工作的联合开展下,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立德理念的影响下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的当代大学生,帮助大学生逐渐形成乐于助人、和善谦逊的性格和习惯。树人理论建立在立德理念的基础上,高校在弘扬和发展树人理念的时候,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为目的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合理应用思辨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推动广大学生群体朝负责任、有胆识、有智慧、有梦想的方向发展,将广大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事实上对于高校或者高职院校来说,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为其提供了一条培养人才的渠道,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完美地呈现了出来。[1](167-170)可以合理应用立德树人理念,升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言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品德、高品质的优秀人才,真正响应“为祖国培养花朵”的口号。
目前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将立德树人理念当作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实际上立德树人理念首次被当作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种理念不仅是我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的延续,更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升华与凝练。可以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深度剖析。
立德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被提出,《左传》中立德被称为“三朽”之一,在“三朽”中立德即“三朽”之首,可见古人对立德的重视,代表着德育与道德在我国古代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树人理念在《管子·权修》中提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古人的心中,树人是为了人的终身考虑,种种文献表明我国古代早已经有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历经几千年发展之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80-81)
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前已经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和重视。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国家一直走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确保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流入。胡锦涛同志曾在2006年将立德树人理念树立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先进教育理念,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导下努力将全面发展优秀人才打造成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国家再一次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倡导各大院校开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朝现代化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围绕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展开,但是依旧没有忘记强调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62-64)。
如今,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党和国家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目的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看出开展任何形式教育活动都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党和国家宣扬立德树人的精神,立场非常坚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敞亮的方向。教育事业不仅要重视传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立德树人理念是核心,国家非常重视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与落实程度。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即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确定学生的核心地位,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更多的关照,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将学生培养成拥有政治觉悟、具备良好品质和思想水平的全能型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理念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能够帮助国家培养优秀的全能型人才。“德”代表的是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两个方面。心理指学生必须有健全心理,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独立的人格;精神表示学生的政治信仰,在坚持共产主义的基础上领悟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将立德树人理论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的思想境界在自主情况下提升。“立德”“树人”反映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同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立德”即“树人”的途径和根本方法,“树人”即“立德”的价值方向与最终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立德树人理念,必须有效将其结合,合理协调德育教育及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增强育人合力。党和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理念之后,教育行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懂得了要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什么样的优秀人才,有效解决了教育事业发展难的问题。
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道路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合理的教育计划通常采用多元化的教化、感化方式,为大学生提供道德、思想、政治等多方面的教育,构成相应的社会、阶级需求的思想道德,最重要的是教育者需要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应用到实际中。
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明确受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即帮助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信念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提供帮助,端正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及政治观点,最终取得与社会发展特点、自身发展需求相符的教学活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应当重视以下几点问题:①必须将大学生当作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必须在有针对性、目的性、时效性的前提下开展;②要重视大学生教育的社会性因素,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当作教育宗旨;③清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多种因素融合后产生的,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在教育中与大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时刻能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4](188-190)。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终身性特征,贯穿一生,在时代不断变化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1)开放性。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社会思想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心理健康。受不同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有更多的个性化元素展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趋势相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是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2)政治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元素十分强烈,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性。通过教育主体开展有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的教育活动,起到影响受教育者政治观念的作用,能够达到改变受教育者意识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只有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政治性因素,才可以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执行教育内容。
(3)持久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工作,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高校应当做好长久教育的准备,摒弃急于求成的心态。通常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体现: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大学生的内在思想转化为外在行动,这个转化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为了实现促进大学生思想水平提高的目标,教育者应当合理设计教育目标,勇于克服各种难题,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具有复杂、庞大的特征,因此高校各部门间需要展开密切的合作,统筹兼顾,将更专业、更系统的帮助提供给大学生。
(4)创新性。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因为创新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我们正处在教育全面转型阶段,高校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加大对教育教学方式、内容、渠道的创新力度,通过创新不断修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形成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首先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思想道德教育拥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在儒家教育中,就有学者将教育与德育的目标进行整合,并将德育教育放在文化之前,普遍认为德育教育具有引导的作用,能够促进人类的成长与发展。其次是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君王治理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古代朝代更迭过程中,君王在治理社会的时候道德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为政以德”等方面体现出来。最后是德育方法,我国古代曾先后出现了多种可行程度较高的德育方法,例如躬行、身教等。在一定程度上讲,立德树人理念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但是在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和选择,清楚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5](108-109)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立德树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及时代的进步,立德树人理念的时代意义是非常浓厚的。新时代背景下应用立德树人理念,时代意义非常鲜明,教师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到教育当中,能够提高学生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培养思想端正、身心健康且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领悟到立德树人理念对教师的帮助是很大的,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帮助教师在良好的道德、优秀的品质下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发展。将立德树人理念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规范学生的个体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学生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当前各大高校将教育创新、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在改革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由于大学生缺乏有效辨别的能力,同时社会中存在诸多影响价值观的因素,往往会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脱离正轨,因此必须应用立德树人理念,主要原因有两点:①立德树人理念具有现实意义,主要是重申教育本质,呼唤教育基础功能及目标。②人是立德树人理念强调的主体,为我国素质教育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
在坚定个人政治思想的过程中,理想信念能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具有鞭策作用,推动人不断努力、奋斗。高校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并强化立德树人工作,坚定信念始终将文化建设放在教育首位,深入推动高校精神文化思想建设,弘扬校园精神,加快教师德风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基础。高校应当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对组织引领进行强化,做到合理分工、职责分明;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整体提高教师队伍实力,将其打造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性精英队伍。
高校在发挥育人作用的时候,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通过应用与时俱进的原则对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开发出一套新的育人模式,并且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立德树人理念的作用发挥出来。未来,立德树人理念将在科学的引导下深入教育的全过程,完美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人文性、时代性特征,最大限度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高校将立德树人理念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及时创新教育理念,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形式,将立德树人理念完美融入思政教育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奉行“学生为主、学校为辅”的教育精神,潜移默化地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根据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实际发展情况,调整并制订明确的育人目标,通过不断地摸索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6](194,196)高校应当完善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断丰富课堂教育形式,可以有效结合新时代网络技术,增强立德树人理念效果及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最终为学生呈现一种新颖的教育方式。
高校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进行强化,不断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方法,制订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制度;需要准确定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及基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充分结合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将立德树人理念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高校应当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为目的,进一步提高育人环境质量,开拓知识传播渠道,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构建完整的思政教育教学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对立德树人理念有充分的认识,将立德树人理念放在一定的高度,通过实践应用将立德树人理念带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