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茜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
“裘克安最早指出,为了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1](502-510)可见,无论从政治层面还是文化层面,外宣活动都具有必要性。本文主要讨论外宣工作中针对湖湘文化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伴随信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脱离国际社会独自发展进步。要想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要加强国家的实力,就要发展好地方的经济。“湖南实施‘一带一部’倡议是落实中央对湖南发展定位要求的总方向,是湖南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2](45-46)“湖南重新找到了自己在全国发展棋盘中的定位,发展机遇前所未有。”[3](77-78)此时,更应该抓住一切机遇,发展本土经济,其中包括做好对外宣传本土文化这一重要工作。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要想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软实力,使中国成为有文化特色的国家,就要挖掘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凝聚各国融为一体、密切合作的纽带。”[4](18-22)因此,做好翻译工作十分重要。
近年来,英语作为世界语在全球范围内应用甚广。在对外宣传活动中,中国政府和媒体多用英语作为宣传媒介。英语与汉语的交流融合可追溯至民国时期。其间,英汉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时至今日,英汉互译已经发展出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此同时,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翻译工作逐渐细化。翻译工作主要以翻译目的和功用为根据进行区分。外宣翻译自然是以对外宣传材料为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政府给予对外宣传工作更多的重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迅速发展,外宣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为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还体现为国家对外宣工作要求的提高。良好的翻译工作不仅有助于树立我国维护和平、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帮助支持落后国家的强国形象,还能促进中国与他国的外交,有利于中国与别国的贸易经济往来。相反,低水平的翻译有可能破坏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友好形象。
“湖湘”一词描述的不仅是自然或者行政角度划分出来的地理位置,更多地代表了文化层面的地理区域。单从地理角度讲,“湖湘”描述的地理区域与湖南省大致相同,但从文化角度讲,“湖湘”一词涵盖了“四水”——湘、资、沅、醴和“三湘”——“沅湘”“资湘”和“潇湘”。
“湖湘文化”是在这一区域产生的,“反映湖南本地的习俗、特色等与湖湘人民的思想、观念等两方面的文化要素。”[5](1-52)“湖湘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自唐宋开始,儒学成了湖湘文化的主体。但是,“湖湘文化并非一种自然生成、自我内生的文化,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线性的衍生之物,而是从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互动、吸收、融汇的过程中形成文化机制与内涵”[6](1-257)。由此可见,湖湘文化涉及范围广,包括诗文、画作、建筑和饮食等诸多方面,且形成群体。另外,任何地域性的文化都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湖湘文化也是如此。正是“湖湘”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发展出独特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并不只属于“湖湘”。早在明清时期,湖湘文化就已出现结社,并与其他地区文化融合。现在,湖湘文化更应该“走出去”,作为湖南省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湖湘文化一定会成为湖南经济体文化产业的优秀成分。湖南经济体正面临三产发展不足和过度娱乐化问题。“过度娱乐化不仅对文化领域产生危害,更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障碍之一,分流了大量实体资本从事融资投机,是经济脱实向虚的一个重要表现”[7](99-102),发展本土的湖湘文化正适合解决这一问题,借助多媒体和影视化宣传的方式,推动湖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湖南省满足所处经济地位的要求。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信息的过程,但是不同语言符号系统在词语、造句及表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8](128-129)
翻译不可能只停留在单词、固定表达和语法的层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更多地代表了一个团体中的人共同认知世界的方式。每一个单词都应该是这个群体中的人所共同承认的意识符号。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即使同一种事物亦可能蕴含不同的或截然相反的含义。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翻译过程中,究竟应该更加贴近读者的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还是应该相对贴近作者的文化背景,保持作品原有的文化特色?这个问题也是“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理论产生的源头。“目前,我国众多翻译学者在翻译过程中仍坚持‘忠于原文’为首要原则,翻译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翻译过程中忽视文化的因素,不利于代表民族文化的作品传播。”[9](74-77)“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理论主要针对的是文化问题。换言之,要解决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问题是不能避开“归化”和“异化”两个主题的。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对外宣传湖湘文化的重点在于让其他国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翻译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上。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背景复杂,在全球化背景下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讲究策略。
中国社会长期受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影响已融入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农经济以独立的家庭为单位,生产的产品基本能满足每个家庭的日常需求。生产生活空间狭小分散,人们交流交往的对象大多局限在家庭中,导致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的秩序,重视长幼尊卑,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以此为背景产生和发展的。西欧的封建时期以庄园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虽然在庄园经济中,附庸领主需要宣誓效忠最高领主,但依然拥有自己领地内的最高权力。西欧庄园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在政治层面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使西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应服务于自己,与中国“有家才有国”的理念截然不同。
明显的文化差异为翻译工作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更需要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和成熟的翻译技巧加以支撑。在中国,对外宣传的翻译工作从1980年就已经开始了,研究工作也从那时开始进行,并且近年来与外宣翻译相关的文献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目前外宣翻译研究仍有局限。参与外宣研究工作的学者不在少数,学者们发布的论文数量很多,但是不成规模也不成体系。研究相对较为分散,各学者间并没有紧密的合作交流,可能对跨学科的外宣翻译研究造成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很难在翻译研究领域前沿产生新的研究成果,难以推进外宣翻译的研究工作,更难以形成成熟的翻译体系和理论。
换言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对外宣传湖湘文化,必然需要进行相关的外宣翻译研究。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大,经济文化发展路径不同,难以在翻译时引发文化共鸣。国内相关研究工作不成熟,缺少成熟的团体,影响研究工作的推进。这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出版了《译者的隐身》一书,书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这一对翻译术语。至今为止,这两个概念已经延续了25年,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翻译活动中。这一对术语为译者提供了在拉近原作与译作的文化距离时可以采取的方法。各民族历史发展路径不同,意识形态也有差别,使不同文化中的相同事物拥有不同的文化含义,但“归化”和“异化”是无法单独存在的,翻译任何作品时都需要同时使用两种翻译方法。翻译与湖湘文化相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时也是一样,湖湘文化“特定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奥晦涩的理学思想,无疑给国外受众的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0](154-160)。
“归化”一词要求译者更多地将原作中的语言翻译成读者熟悉的语言。从比喻的对象到语言的格式都贴近读者的文化背景。以“龙”为例,在汉语中,龙是吉祥和皇室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龙是危险和邪恶的象征。在中国外宣翻译中,归化法要求译者以西欧的文化内涵翻译龙所代表的信息。与之相反,异化法要求译者以中国人的思维向读者阐释龙所象征的皇权与吉祥,要求译者像老师一样在翻译的同时教会读者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在翻译湖湘文化相关作品时,笔者认为,文化层面应多使用异化法。因为“一带一路”的目的是传扬湖湘本土文化,推进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树立中国文化强国的形象,所以更应该保留本土文化的特色,让外国友人能够真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就可采用异化法,可加入注释帮助读者理解。这样读者既可以学到其中的含义,了解文化背景,简单地了解儒家的重要思想,又可以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激发其兴趣。
但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应过多使用异化法。毕竟文学作品不是绝对理性的哲学观点,文学作品本身是具有美学价值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境并体会到其中的美感,翻译时应使用归化法展现作品的意境。在作品语言形式上,比如押韵,应使用归化法,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文化共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为翻译工作减轻负担;或者在翻译影视文化作品的宣传标语,重要文化元素名称、术语时,可以使用归化法使译文更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文化背景。
湖湘文化是湖南省的本土文化,同时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应得到发展和宣扬。另外,“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支持发展湖南省经济。湖湘文化作为湖南省的本土文化,可以作为推动湖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有助于解决湖南省经济娱乐过度化的问题。在对外宣传湖湘文化时,翻译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缩小文化差异上,本文提出的湖湘文化外宣翻译时可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