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2021-03-08 01:29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毕业证书

欧 阳 叶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长沙 410000)

课程体系是同一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预期的培养规格指导下,将不同课程按照不同的构成要素顺序排列,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载体,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一般由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和实施等组成,其中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根据学者们对“1+X”证书制度的内涵解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要求是通过实施产教融合和课证融通来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高职学前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应当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思想,就需要从企业需求角度出发,将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充分结合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课程模式,统筹安排教学实施,从而有利于提升高职学前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挑战

“1+X”证书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X”证书的培训内容应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衔接,要将“X”标准和岗位需求有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作为职业准入证,在专业认证背景下也不可避免要求课证融通。高职学前教育要将职业资格准入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结合,面临重大的挑战。

(一)课证融通的冲突

国家公布的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中明确提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幼儿照护。目前多所高职院校公示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和幼儿照护证书是毕业要求的必需条件之一。X证书的提出并不是要求高职学前教育在原有的日常专业教学之外再设计出一套培训课程体系,而是在于实现将专业课程模块与幼儿照护证书所包含的课程模块、幼儿教师资格证所包含的课程模块对接融合。在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包含了部分幼儿照护证书或幼儿教师资格证所对应的知识内容,但是由于两种证书包含的课程模块内容差异较大,因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通存在两难:究竟是与幼儿照护证书对接,重视保教知识(卫生学、营养学、护理学)与保教技能课程设置,还是与幼儿教师资格证对接,重视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设置呢?可见,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上呈现横向封闭,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和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课程仍处于纵向单进程的并行状态,学生要同时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和幼儿照护证书,仍需要在学历教育之外接受系统的培训。

(二)课程开发的冲突

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育人的核心载体,而课程开发的主体决定着课程的质量。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以及新时代学前教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第三方社会评价组织作为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理应成为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一方面,社会评价组织具有深厚的学前教育行业背景及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经验,熟悉学前教育行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上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评价组织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师资及职业考评培训经验,了解职业教育的原理方法。因而,作为既懂“教育”又懂“培训”的社会评价组织在课程开发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可以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提供足够的建议和支持。但事实是第三方社会评价组织在利益的驱动下几乎从未直接参与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中,仅仅是制定了一个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通的实施标准:将幼儿照护中级作为一门全新的选修课开设应修满7学分,共计112学时。按一周开2节计算,至少要2年才能修完。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三年制高职总学时不低于2500,可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业压力已比较繁重,如若再增加幼儿照护学时和学分,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三方社会评价组织就有必要完善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教材,保障学生的培训用书,积极主动地将人才需求、考核标准,工作过程等传导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中,保障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反思: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理念转变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点在于转变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在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课证融通的“通”最直接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范式转向上。

(一)从教学技能性课程向保教技能性课程转化

由于沿袭师范教育的传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考核偏重于手工技能、美术技能、音乐技能、舞蹈技能、“三笔”技能、幼儿教学活动技能、游戏技能、故事讲述技能和一日活动组织技能等。尽管招聘面试中学前教育比较重视艺术类技能(手工、美术、音乐和舞蹈技能等),但从幼教行业的专业人士来看,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还是以保教为主,几乎一年也难得有几次机会展示艺术类技能,因而在大学期间勤学苦练的艺术技能不到几年时间就荒废了。可以说,技能性课程要求重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是面向职业活动开展教育教学的根本性质[1]。而“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面向岗位的核心技能摆在了首要位置,将安全防护、生活照护、日常保健和早期发展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训课程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选修学习的全过程。

(二)从理论型课程向应用型课程转化

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处于比较尴尬的职业教育环境,重理论轻实践,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总处于失衡的状态,甚至一度出现了“基础理论学习”取代“综合实践”的倾向。高职学前教育课程虽强调理实一体化,但现实教学中偏重于理论性知识的讲授,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的学前教育人才。职业教育倡导从工作岗位分解出典型工作任务,由此分析出职业能力,再到对应相关的课程[2]。而学前教育却不同于职业教育,它隶属于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面向的工作岗位是不能活动的物体,而学前教育面向的是幼儿,由此高职的学前教育有其独特的课程体系要求。“1+X”证书制度倡导课证融通,根据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应用型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标准相嵌合,在教学过程中能联系真实工作情境,反映与幼儿园或托育机构对应的典型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注重学习成果导向。

(三)从分科性课程向综合性课程转化

过去一段时间高职学前教育注重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样强调培养“专门型”的人才取向与当下的复合型人才取向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幼儿教师的在职培养方式不仅仅是强调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转变培养的思维方式[3]。面对日新月益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爆炸,学前教育的教育实践情境也将多元化。这对未来的幼儿教师提出更多的复合型素质要求,除了五项基本艺术技能外,还需要良好的人格、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1+X”证书制度对学前教育提出了多学科的要求。因为幼儿照护适用的高职的专业有20多个,如早期教育、护理和特殊教育等。而其考核内容也包含丰富的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高职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改变。与此相应的是由分科性课程设置向综合性课程、跨学科性课程和超学科性课程转变。

三、重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与实现必然需要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作为培养学前师范人才最基础的环节,应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来指向并支撑毕业要求。因而有必要重构适应新时代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全面支撑毕业要求

为满足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的精神,聚焦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才是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所谓“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是指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要求形成清晰而明确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的基本方法[4]。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即在课程支撑矩阵中,有适合的课程目标支撑并对应与理解毕业要求的指标,课程分项目标需分别计算各个目标的达成度情况,最终形成该门课程的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可包含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种方式。直接评价可采用标准化测试、过程性考核、学习档案等方法进行,间接评价可采取访谈、学生反馈等方式进行。例如:“班级管理”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及比重,通过若干课程目标来实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具体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主要对应关系如下:幼儿园班级资源与管理、班级保教、幼儿园班级制度管理、幼儿园班级安全管理、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与管理和班级工作评价与管理对应毕业要求的3条:具备观察、了解及分析幼儿的能力、具备能够按计划顺利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和具备保教结合、科学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等。由于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清晰的课程矩阵,从而使每门课程能够对毕业要求的指标形成系统支撑,并能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中与之相对应,充分发挥课程分项目标与毕业要求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课程结构设置合理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骨架,由课程的知识构成和形态结构组成,主要规定了课程体系学科门类的组成及其比例关系[5]。可以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生命线,是课程目标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无形纽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学前教育人才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石。例如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最初提出了“一践行八能力”毕业要求,课程结构主要包含了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个性化选修课程和自主创新创业课程。经过多年的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现状,我院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热爱三学会”毕业要求,课程结构主要包含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课程模块。不管是何种课程结构,其主要的宗旨都是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深度融合学前师范生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合理的课程结构就必然有利于培养学前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于课程设置与学分比例的充分结合,均符合“1+X”证书制度相关规定和要求,为此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增加了幼儿照护必修课程,同时适当地删减与合并一些课程,以此调整与适应专业拓展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板块。

(三)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和前沿性

根据“1+X”证书制度的要求,在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评指引下,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理应适当调整课程结构,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对接,进而实现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接。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决定着学前师范生的学习内容,也直接影响着毕业要求的达成[6]。那么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呢?一是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实现“能教学”的毕业要求为例,学前师范生不仅要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更要掌握较为宽广的人文知识,还需要了解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和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由此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幼儿园政策法规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儿童文学》《多媒体课件与微课制作》《学前教育名著选读》和《比较学前教育》等。二是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以我院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例,主要设置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技能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极大地拓宽了学前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学前师范生的专业素养高度,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了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工匠精神。三是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要适应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就需要汲取学前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选用国规优秀教材,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案例。例如可基于当今时代双语教学国际幼儿园的新动态,增设《学前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英语游戏活动指导与实训》及其《幼儿英语教师实用英语》等课程。四是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要适应时代发展对学前教育人才发展的需求,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的变化,增设反映学前儿童发展成果的现代新技能和现代新媒体艺术等内容,如《幼儿节目设计与排演》《儿童戏剧表演》和《幼儿体育与体操》等课程,以扩大学前师范生的艺术与健康视野,培养其自主排演、表演与创造的能力,有助于其考取多方面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课程实施支撑毕业要求

课程实施是将制定好的课程标准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达成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7]。“1+X”证书制度理念下的课程实施是以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将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践的长期过程。首先,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生师比不高于18: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一般不低于60%,幼儿园、早教机构一线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20%。专任教师要求有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专业带头人原则上要求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幼教行业、专业发展方向,能广泛了解幼教行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其次,要重视教学设施的基础性作用。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如此针对学前师范生说课、故事讲述、歌曲弹唱、舞蹈表演、故事绘画等“五项全能”可采取模拟仿真法、微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项目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再次,要确保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资源等。为此要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课程评价是对毕业要求下学前师范生学习效果的监测,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通常包括合理性评价和达成度评价[8]。合理性评价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主要有“五位一体”多元评价和“三阶段”综合评价。由学生本人、学生小组、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和软件系统等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三阶段综合评价即按课前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和动态更新,以拓展教学时空的有效性,满足学前师范生“课岗证赛”融通的专业素养需求。

(五)课程评价证明毕业要求达成

预习、课堂测试和课后考核三种方式进行考核,按比例共同构成评价结果。外部评价由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职业胜任、职业发展、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如何证明毕业要求达成了呢?一是明确课程评价指标,需要采取项目完成、操作、社会实践、志愿者、理论考核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听取学前教育行业、毕业生和在校生等相关方对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强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此评价各门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三是建立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改机制,各专业(课程)自我诊改先汇总至专业群形成课程标准自我诊改报告再汇总至学院形成课程标准自我诊改报告,然后落实改进措施至下个教学循环(课程标准)自我诊改报告中增加诊改成效内容,最终形成各《课程标准》质量改进螺旋,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建设,持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在高职学前教育的实施,遵循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学前师范生人才成长规律,规范“1+X”证书制度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有机融合,有利于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其中“1+X”证书制度背景下构建课证融通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就需要对照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全面梳理,破除师范专业认证与“1+X”证书制度的冲突,认清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明确“课岗证赛”融通的专业培养特色,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升“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成效。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毕业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我们今天毕业了
收录证书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