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明艳
东汉末年分三国,乱世之中求贤若渴的刘备,于深山之中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于是就有了一纸洞察天下大势的《隆中对》,有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也有了“诗圣”杜甫笔下这首感人至深的《蜀相》:
蜀 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杜甫刚刚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寻寻觅觅,诗人于成都郊外万古長青的柏树林中,找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四川盛产的蜀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秦国灭了巴蜀后,曾专门在成都设立负责管理织锦事宜的“锦官”,因此后来成都也被称为“锦官城”。杜甫在《春夜喜雨》中也写过“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走进肃穆静谧的祠堂,碧草映阶报春来,黄鹂的歌声婉转动听,让人不禁想起后来中唐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德行高尚的人,似乎总是住在如此清幽的地方。然而,在杜甫看来,祠堂里满目皆是大自然的春色,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何处,不知道国家的未来在何处,“空好音”三个字,写的并不只是无人聆听黄鹂的歌声,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惆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他原本只是一介布衣,在翠竹环绕的隆中隐居读书,若不是刘备在群雄逐鹿的形势下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也许他将在这山明水秀的一方净土上过一辈子悠闲的生活。然而若真是这样,身处困境的刘备又怎会有抗衡中原的实力,而诸葛亮的旷世奇才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吧!当忠贞不渝、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选择与刘备携手走出隆中的那一刻,刘备便有了问鼎天下的雄心壮志,历史也即将见证孔明先生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旷世奇才。
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厚望,柴桑的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抗曹,从而形成天下三足鼎立之势;夺取汉中的过程中,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将这块龙兴之地一举拿下;而当刘备临终托孤时,诸葛亮的一片赤胆忠心更是照亮了蜀汉短暂的历史。诸葛亮以忠贞之心无怨无悔地辅佐着刘备父子。
公元234年,诸葛亮统率大军,五次北伐曹魏,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他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想必杜甫在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时,心中是充满了悲痛与惋惜之情的。自古英雄惜英雄,站在丞相祠堂,诗人内心的这份遗憾和共鸣,应当属于历史上所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英雄。
诸葛亮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撼动了所有人,而杜甫虽不曾挥斥方遒(qiú),兵临城下,却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渴望报效国家的英雄。他以明烛般的目光敏锐地体察着唐代底层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杜甫历经磨难,在“安史之乱”中几度居无定所,与亲人离散,却依然执一杆笔在乱世中东奔西走,成为光彩夺目的唐代诗人群中的领军人物。即便他最终并未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美好愿望,但无论是“诗圣”杜甫,还是“两朝老臣”诸葛亮,都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曾经在历史上如此鲜活而有意义地存在过。他们始终都是后人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