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审美经验与审美认同

2021-03-07 22:33齐留柱广州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化产业 2021年25期
关键词:经验生活文化

齐留柱 广州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地方性”是审美经验的特点之一,是族群认同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地区间交往逐渐变得频繁起来,地方性审美经验在交流与融合中遭受了考验,在艺术表达中对其文化身份产生了焦虑。现阶段应将地方性审美经验保护的重点放归到生活中,通过融于生活、保存记忆及推广地方审美文化教育等方式来强化或实现地方性审美经验的再认同。

对于“地方性审美经验”,学者王杰在研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时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它“是具有地方性文化特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由于这种不同的感知方式和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审美意义”。地方性审美经验是全球化时代唤醒民族独立,实现审美再认同,建立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美学的重要文化资源。

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交融

在媒介不够发达的“部落化”时代,不同自然区域的民众按照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使自然“人化”与“艺术化”,由此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从而借由这种颇具差异性的文化确证自己的部落与族群。一个区域的重要特征,是对异于他者的审美表达和审美理想的确证。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了长期的生活认知、智慧积累以及美好愿望。

真正的“地方性审美经验”不但关联了人类整体存在的诸多生命和生活的细节,还依据人类个体的存在与自然和群体的社会关系而发展。所以,在具体的艺术呈现上,无论是材料的选择,处理的技术,还是最终的表达,都是当地审美意识的体现。地方性是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交往能力大幅提升,人类的交往范围、形态、规模和速度等随着时空的打破而得以延伸。地方性的审美经验与外界开始融合。例如近代的广东地区,与外界交往频繁,其审美风格体现出了“国际化”的风向,现藏于广州博物馆的“广彩西洋妇女头像盘”,不再是传统的中国仕女,而以西洋美女作为描画的对象;位于广州荔湾区的陈家祠,其砖雕中的仙童是带着翅膀的西方天使的形象。这些都展现了当时年代审美经验的交流互通。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追求新生活的需要,而外界新的生活方式,也在帮助人们树立新的生活观和幸福观。观念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审美理想和期待的变化,审美经验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可以直接体现对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所描绘的美好生活的认同和向往。

认同危机中的地方审美经验

地方性审美经验发生的变化,是审美互动的结果,必然会考验审美认同。

上世纪云南景洪基诺族的变化是这方面的典型:“封闭”时期的基诺族原本葆有特色鲜明的地方审美文化,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引入和传播,年轻人开始听流行歌曲、穿时髦衣服、跳迪斯科、崇拜电影明星,直接导致基诺族民族审美文化的隐匿,表现在其民族服装被商品服装取代、干栏式木结构的房屋被汉族的砖瓦房取代……审美同质化的背后,透露的是危机,包括原有的地方性审美经验被否定、审美趣味被取代。

地方性审美经验患了表述上的“失语症”,民间艺术作品在表达中存在着民族文化身份的焦虑现象。渴求“他者”文化认同的心理,使创作者在产品中机械性地添加“洋审美”元素,以否定自我的方式进行“融合”与“国际化”发展。这实际上是对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一种深度的文化撕裂。

固然这种撕裂可以在某些方面成为地方审美经验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但如果简单地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则会导致出现重创,带来的必然是文化精髓的匮乏和个性的缺失。有学者说:“与民众物质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以及那些曾经抚慰和宣泄民众精神的皮影戏、社火、神像、玩具、剪纸、年画,都已经越来越游离于精神内涵之外,成为表面化和形式化的文化象征与文化符号……民间艺术丰富深沉的精神内核和刚健质朴的筋骨被逐渐抽取,只留下空洞虚无的躯壳和软弱无力的皮肉。”丢失了审美的内涵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极致的商业化,使得对区域性审美的追求也被舍弃。例如,大多数旅游景点的旅游纪念品看似种类繁多、眼花缭乱,但不同地区的纪念品基本都是一种类型,存在大量雷同的现象。有人说,如果追根溯源,这些纪念品不是来自义乌就是来自广州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虽是调侃,但它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即本该具有各自特点的纪念品,能反映当地最具审美特色的工艺纪念品已经同质化到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

地方性审美经验的再认同

面对地方性审美经验的“消亡”,我们应该保护区域文化,保护民族传统。但对保护审美观念的本义显然不能简单等同于普通物品的保存,而要依据其存在的特性来具体展开。

就地方性审美经验而言,其最大的特点是源自民众生活,有地域性和感性。所以,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要还原其存在的本质,使传统文化从编年、文献、遗物和遗址的搜寻、封闭、固化和单向阐释行为中解脱出来,从特定文化群体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形态特征中发现特定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内涵,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延续和发展。所以,对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保护,应重点将其放归到生活中,使其在新的生活中获得新生,进而产生新的认同。

融于生活

只要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新的审美经验就会一直生成和创新,新的审美认同也会不断涌现。历史性地看,地方性审美经验的融合与消失,本质是一种历史性的退场,消融、沉淀在记忆的更深处。通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唤醒民众的集体记忆,最终形成审美文化认同。

所以,在开放、交往与共享的现代社会,获得地方性审美经验再认同的方式之一,便是建立一种本质为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新的生活方式,将过去审美经验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道德规范等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生活的多个层面中。

保存记忆

审美经验是抽象的,一方面要通过文字材料对其总结,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地方性审美经验理念下的艺术实物。直接保护某一审美理念下产生的艺术实物,就相当于间接地保护了这一审美理念。

同时,利用现有资源,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进行展览,并邀请民众欣赏、体验。地方审美经验中的审美元素,如图案、符号、造型、色彩等,应当重新运用到新器具的设计中。这些新式的器具借由传统元素进行包装设计,有助于唤起人们的审美记忆和审美认同,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并有利于创造实际经济价值,甚至可成为现代造物之美的新时尚。

推广地方审美文化教育

通过审美教育使地方性审美经验被更多人了解,同时审美教育也是激发审美认同的重要途径。

地方性审美经验有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一方面,地方性审美经验中蕴含着丰富的如“仁义礼智信”“孝道为本”“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地方性审美实践中展示了丰富的“物尽其用”“因时因地因材制宜”“致用利人”等艺术智慧;此外,地方性审美经验传达出的审美精神还表现出如“审曲面势,各随其宜”“巧法造化”等东方自然理念。这些是建设中国美学的重要支撑,对建设真正的中国美学有重要价值。

地方性审美经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需要被挖掘和发扬,需要将其融入到新阶段对民众的教育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塑造中来。通过推广地方审美文化教育,在培养既有传统精神又有现代理念的时代新人的同时,增强民众对地方性审美经验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经验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谁远谁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