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津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想象是艺术形象创新的源泉,是人类灵魂的眼睛,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创新能力。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艺术想象是舞蹈创作的基础,在舞蹈艺术家的灵魂深处,只有拥有一颗创新的灵魂,才能让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发挥到极致,从而产生一瞬间的艺术的灵感和心灵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文章就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呈现和运用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观点,舞蹈艺术家只有不断提升舞蹈专业的修养,提升艺术想象的空间,把舞蹈优美的姿势和音乐融为一体,才是舞蹈艺术家毕生的追求。
想象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能力,想象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生动、形象、浪漫、多元化、跳跃性、夸张等特点,丰富的想象力是科学和艺术成果创新的前提,我们国家任何伟大的成就都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而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舞蹈的表演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舞蹈表演者心理活动的影响,因为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就是舞蹈者将内心的情感活动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来的过程。舞蹈中的艺术想象就是舞蹈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因此,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来讲,如何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良好地运用在舞蹈作品的表演和创作中,然后通过肢体语言完美地呈现感情,才是舞蹈演员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1]。
艺术想象是指在艺术鉴赏和创作的过程中,舞蹈动作主体在头脑中按照接近、对比、相似、因果等联想活动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以形成新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的过程。人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审美动机的驱使,以组织起来的形象和系统的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反映,以满足美感需要的反映过程。艺术创作受到创作者创作目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因素的制约。
其中艺术想象是创作者根据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艺术技巧创作出主体,而后根据艺术想象力对主体进行加工、改造,旨在使艺术主体更加具有抽象艺术美,超出创作者最初的创作水平,这是艺术创作者创作一个艺术作品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任何的艺术想象都是建立在创作者丰富的社会经历上的,是通过对点滴生活经验的汲取,通过加工、拼凑和组合形成新的意象,再对意象进行后期的音乐制作和舞蹈动作的编排,这就是舞蹈艺术想象的魅力所在,艺术想象就是没有固定的约束、固定的格式,只要编排的舞曲能完美表达想要表达的感情,引起观众的同情、激愤、可怜等感情的共鸣,那艺术想象发挥的作用就是积极的、可取的[2]。
艺术想象是舞蹈演员丰富的心理活动的具体体现,是舞蹈演员呈现完美的肢体语言的动力和源泉,艺术想象是一切艺术成果的创新动力。艺术想象作为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源动力,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都伴随着艺术情感的迸发,正是艺术情感催生了艺术演员的很多回忆,从而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并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例如: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由何占豪、陈钢联合创作而成的,创作背景来自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曲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作者的创作构思就是通过作者对故事中主人公凄美爱情的同情和惋惜之情,从而激发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创作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著名作品《梁祝》。因此说丰富的艺术想象往往伴随着艺术情感的迸发,艺术情感是激发艺术想象的基本前提,艺术创作者只有对一段故事或者一件事情有感同身受的情感,才能激起丰富的艺术想象,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3]。
艺术想象是艺术创作者最自由、最洒脱的行为方式,不受任何时间、空间、人物、周边事物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给出的既定主题展开天马行空的联想,通过联想、幻想、推理和联系的方式进行艺术的拼凑和拼接,让创作者可以在万里长空尽情释放自己的灵魂,艺术想象是艺术创作者在职业生涯中最为自由、最不受约束的时间段。艺术创作是没有固定的格式的,只有处在自由不受限制的艺术想象空间中,才能创作出独具一格的优秀作品[4]。
艺术的想象过程就是对平时积累起来的表象材料的整合过程,艺术创作者通过平时的所见所闻,对脑海中累积起来的表象材料做具体的分析和分类,通过想象整合成新的形象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5]。比如:儿歌《祖国的花朵》这首歌中,“我们是祖国的花朵,阳光下尽情唱着歌”,用花朵比喻祖国的儿童,比喻祖国的新生力量,就是将记忆中的已有的“花朵”的形象整合为具有具体形象的儿童,这就是艺术想象的力量,能将抽象的东西比喻为具体的形象的方式,并通过艺术形式完美地诠释出来。
无论是大型的春节联欢晚会还是小型的公司联欢晚会,舞蹈节目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会中很多歌曲的演绎还都会有伴舞的辅助。舞蹈在社会的发展中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在任何大型场合上还是在社交平台上都有舞蹈形式的存在。舞蹈是人们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心情或者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和歌曲、小品、相声一样都是无法代替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的素人,要想表达自己的心情,大多数会选择在社交媒体上通过跳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悲伤或者激动的心情,还会通过舞蹈肢体语言释放压力等。这充分地彰显了舞蹈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渐渐地,舞蹈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演员和舞蹈创作者这个群体也慢慢地被人们喜爱并重视起来,舞蹈事业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繁荣起来[6]。
舞蹈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艺术的不断追求,随着社交平台发展得越来越成熟,舞蹈逐渐地呈现出群众性和普遍性,舞蹈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展现,也是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心情的表达,不断地对肢体语言进行提炼、组合和美化,从而更好地表达感情,愉悦自己。这就是舞蹈艺术的魅力,它可以表现出语言和文字所不能传达的心情,能够更加深入地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专业的舞蹈也是基于此而创作出优美的舞蹈动作来表达感情,这就是舞蹈的艺术魅力和存在价值。
舞蹈创作中艺术想象的应用虽然是自由的、开放的,但在应用过程中并不是无章可循的,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进行艺术想象,将舞蹈艺术尽可能地展现出来。舞蹈艺术不但是对音乐的诠释,还是对舞蹈演员思想情感的进一步表达。舞蹈艺术是对音乐的情感升华,音乐和舞蹈二者的有效融合才能使舞蹈演员和观众展开无尽的艺术想象,表达丰富的感情,因此舞蹈艺术的发展是当今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舞蹈创作中的艺术想象要符合艺术形象本身的规律,艺术想象本就源于生活,舞蹈创作者汇聚生活中的点滴经验并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将可以采纳的部分拼凑和组合起来,再用肢体语言将浓烈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说艺术想象也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
其一,舞蹈艺术想象符合艺术形象本身。舞蹈创作者有着对人文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素材的不断积累。只要给他们一个既定的舞蹈主题,他们就能根据舞蹈主题在脑海中构思出一个艺术形象,根据艺术形象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在此基础上给特定的人物增加一些舞蹈动作和微表情,再加上音乐的配合,成功地创作出一个摄人心魄的舞蹈曲目。
其二,舞蹈艺术想象要符合舞蹈创作者的个性。每一个舞蹈创作者在舞蹈的编排上都有其特点和个性,一个没有个性和灵魂的创作者,也很难编排出有灵魂、有情感、有个性的舞蹈。同时没有灵魂和个性的舞蹈也失去了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能力。
其三,舞蹈艺术想象应该符合现实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舞蹈创作者在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社会发展中的现象资料为主要依据,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获取跟舞蹈创作有关的信息和材料,通过艺术联想、想象和幻想,运用分析、概括和拼凑的方式,赋予舞蹈选定形象以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特点,进而创作出完整而有意义的舞蹈形象。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创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的生活态度,从而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舞蹈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的状态。
其四,舞蹈创作对舞蹈演员艺术想象的启发。舞蹈创作者即便有再高超的舞蹈创作技艺,有再高的艺术造诣,也只能停留在对精美绝伦的舞蹈曲目的创作上,真正能传达艺术想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是舞蹈演员本身。舞蹈演员才是真正的艺术想象传达的中心环节,舞蹈曲目本身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能顺利传达给观众,舞蹈演员的表演才是关键。舞蹈创作者不仅要善于在创作构思上运用艺术想象,还要善于启发舞蹈演员的艺术想象能力,让舞蹈演员在表演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地丰满和有特点。舞蹈演员不仅要传达创作者的创作构思,还要升华创作者的创作构思,将舞蹈曲目感人至深的情感发挥到极致。因此,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取决于创作者的创作构思,还取决于舞蹈演员的充分的艺术想象能力[7]。
艺术想象是一种将抽象形象通过艺术创作者大脑的自由组合、拼接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过程,艺术想象有非常高的自由性,创作者可以围绕创造主题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在其中添加个人的情感,并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中主要是通过诙谐夸张、写意及人格化等三种形式呈现出来。
人格化的舞蹈艺术想象形式类似于写作中的“拟人”手法,但在舞蹈艺术想象中多数以“拟物”手法为主,很多人格化的舞蹈想象作品的创作主体多为自然界的物体形象。在人格化的舞蹈想象作品中,舞蹈创作者一般都是通过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等非人化的物质进行模仿、加工、想象等的方式,使其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具有和人一样的情感品质。舞蹈所传达的情感通过物体的拟人化手法表达出来,既增添了舞蹈的神秘色彩,又可以有效地表达舞蹈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比如:舞蹈表演者可以饰演一颗大树、一座房子、一个小动物等,通过饰演动植物进行肢体语言的表达,从而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与观众进行良好的互动,对舞蹈创作中的艺术想象进行良好呈现,有效地表达舞蹈创作者想要传递给观众的艺术内涵和思想感情。
写意舞蹈艺术想象作品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营造一种触景生情的意境,让舞蹈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入境入情的感受。在现实中的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舞蹈创作者不管是对实际事物的描绘还是抽象事物的描绘,都离不开艺术想象的应用。舞蹈表演者在表演写意舞蹈艺术想象作品时,一定要达到能让观众触景生情的程度,要让观众从舞蹈表演者的肢体语言进入舞蹈作品传达的想象活动中,从而产生情感反应,这就需要舞蹈创作者在进行舞蹈作品创作时要从观众鉴赏的角度入手,产生二度的想象,使得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时也能产生充分的情景想象,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8]。
诙谐夸张的舞蹈艺术想象作品是通过诙谐幽默的肢体语言来进行创作表达的,这种创作方式是通过设计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故事情节,运用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通过变装、夸张的肢体语言将现实生活表现出来。诙谐夸张类的舞蹈作品能让观众在笑声中与舞蹈作品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和道德哲理。例如在春晚老年人舞蹈《俏夕阳》中,舞蹈创造者通过给舞蹈表演者塑造夸张的造型和诙谐幽默的肢体语言,从而刻画出一个个生动形象、俏丽顽皮的老年人形象,充分地表达了老年舞蹈者的喜悦之情,侧面反映出老年人幸福的晚年生活。这就是一种通过特殊形式的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9]。
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运用不是漫无目的随意使用,它的运用也是依据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只有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运用艺术想象,否则舞蹈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围绕主题编排的能力,就会失去舞蹈主题的核心力量。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运用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者缩小的修辞方式,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者铺张。艺术想象中夸张方式的运用,是指舞蹈创作者将某一个肢体动作进行夸张化演绎,或者将某一物体的特征进行放大、变形,从而达到舞蹈创作者想要达到的舞台效果,完美地呈现舞蹈的整体舞台效果,表达出舞蹈创作者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感情。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舞蹈创作者经常会使用夸张的艺术想象方式,将人们超出现实的想象通过具体的肢体语言或者舞台道具等展现出来。例如,在舞蹈作品《格列佛游记》中创作者对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展现,就是通过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的表现手法诠释的,这是夸张的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典型方式之一。
原型启发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上受到启发,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或者方法。原型启发作为一种舞蹈作品创作中艺术想象的应用,是从已知的意象联想到和其有关系的意象,并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联系。在写作手法中,原型启发通常是以象征、比喻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诠释,而在各类舞蹈作品的创作中,也通常会引申过来,采用原型启发的变装形式,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而应用在舞蹈作品创作中。例如,在大型春晚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老师表演的《雀之灵》就是典型的通过原型启发方式编排的舞蹈。通过对孔雀原型的分析,将孔雀优美的身形和美丽的开屏结合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出来,巧妙地对孔雀这个意象进行联想,最终将孔雀的美以舞蹈的形式传递给观众。
在舞蹈作品的创造中通过典型塑造的方式进行艺术想象,就是将综合的意象进行分析概括,并分析出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类事物,这就是典型塑造手法。通过对分析出的典型进行概括是一种对艺术的二次塑造,塑造出来的新的意象就是艺术典型。舞蹈创作者在对舞蹈作品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种意象进行收集、分析,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想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肢体语言将新的意象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优秀舞蹈作品《东归英雄》中,舞蹈肢体语言整体上表达了对自由和生存的强烈愿望,在和敌人进行搏斗时,在舞蹈动作中融入了大量的大幅度动作,舞蹈创作者在空间的编排上采用了横线的调度,使观众构成了时空交错的错觉,这是一种舞蹈中表现时空转换的典型方式,延伸了观众的想象空间,是艺术想象中典型塑造方式的典型作品[10]。
舞蹈创作中一个既简单又高效的艺术想象应用的方式就是粘合。所谓粘合在字面上来看就是叠加的意思。但这种舞蹈作品创作中的粘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指的是简单地将舞蹈创作与艺术想象组合起来,并从不同的意象中分解出来组合成一个具有全新特点的新的形象。这种艺术想象的手法通常被舞蹈创作者应用在现代舞蹈表演中。
艺术想象是舞蹈创作者最为自由洒脱的一种创作形式,通常是舞蹈创作者从生活的点滴经验中汲取可以采纳的部分,再加上创造性思维的融入,运用肢体语言的表达带动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一定会融入创作者非常大的主观创作意识,并融合具有艺术特点的新意象形象,进而进行完美的诠释和表达。艺术想象是舞蹈创作者根据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夸张、拟人、写意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而后将艺术作品通过粘合叠加、典型塑造、原型启发的方式组合拼接成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让观众体味到舞蹈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