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小 芳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克服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缺陷,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指导我们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认识和实践导向问题,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社会现象的视角,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现在,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时期,逆全球化思潮盛行,新冠疫情常态化发展,虽然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的脱贫攻坚任务仍然任重道远,要想在各种艰难险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想在新的挑战面前赢得胜利,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广阔的视野和辩证的思维来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我们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理论要立足于实践的需要,要从实践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我们党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实践需要而确立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论贯穿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全过程。早在1988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调查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2]2013年11月,他在湖南调研时又再次强调,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脱贫致富路子。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这一决定的发布,表明我们党抓住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过程中最大的实际,那就是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而针对脱贫攻坚战如何实施,我们党又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制定了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
摸清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做到精准识别,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
一方面,通过进村入户,把贫困村、贫困户识别出来,了解贫困情况,分析致贫原因。为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通过建档立卡,把每一位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记录在案,分析其致贫原因,明确帮扶需求,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3]
另一方面,实施动态化管理机制,定期对贫困户进行全面核查,对于已经脱贫又重新返贫的人口要及时纳入,对于虚假的贫困户要及时清理,做到有进有退。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各省在执行国家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的基础上,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以县为单位,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自从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 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基本摸清了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信息,实现了贫困信息精确到人到户,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4]可以说,建档立卡数据基本反映了我国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论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探索的扶贫方略。
与农村贫困人口关系最紧密的是基层党组织、了解贫困人口最深的也是基层党组织,在脱贫一线工作的还是基层党组织,因此抓住了基层党组织这个实际,就抓住了我们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精准选派干部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措施。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向党组织建设薄弱的村选派第一书记,以加强农村基层的党组织建设。紧接着,为落实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精神,中组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办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对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出明确部署。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脱贫一线,已经实现了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5]第一书记选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基层党组织优化升级,使得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了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其一,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精准施策。2015年10月,为破解脱贫难题,习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工程,并在同年11月,将其写入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6]“五个一批”工程是分类型施策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对广大贫困人口的精准施策。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无疑使我们的脱贫攻坚形势异常严峻,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通过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分析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加强部署,竭力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国务院《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对2019年底未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进行挂牌督战[7],在已有的扶贫专项资金基础上,再向挂牌督战地区安排资金184亿元;创新扶贫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农产品”,解决扶贫产品难买问题。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重挑战下,我们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措施落实到户到人,使得我国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都取得了巨大成效。
其二,以产业为依托,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增收能力。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是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的有效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发展特色产业,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规划,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使得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3]“扶贫必先扶志,扶贫必扶智。”[8]要想使得贫困人口脱贫,必须从内因上下功夫,把扶贫工作与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意愿和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三者结合起来。加强制度激励、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相结合,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意愿,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育贫困群众的脱贫技能;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把产业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内外因共同发生作用,为贫困群众提高自我增收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截止到2020年底,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我们已经完成了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的艰巨任务,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摆脱了深度贫困,从此我国将由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精准脱贫后的遗留问题以及相对贫困问题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想巩固脱贫成果,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仍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个重要法宝。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论要求我们从社会主体出发来研究社会现象,而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定人民立场,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总目标说到底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一,让人民过好日子。习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9]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总书记多次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亲自到贫困地区考察,在每年新年问候中,多次记挂贫困群众;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为了让人民过好日子,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习总书记在中央重要经济会议中多次提及粮食安全问题,强调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由此可见,我们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了让人民过好日子的实践中。
其二,让人民有好身体。“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0]新冠疫情爆发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340支医疗队、超过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四大天团会师武汉,全国近1/10的重症医学骨干接力上阵……在全国范围内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物资,最大程度降低了感染率、病亡率。这充分体现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论,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其三,让人民有好的居住环境。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尤为重要。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11]2020年爱卫委印发了以“防疫有我,爱卫同行”为主题的《关于开展第32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狙击战营造良好环境的通知》,同时向全社会发出《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倡议书》[12];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随后又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规划》狠抓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攻坚;[13]2019年6月,习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7月1日《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上海率先施行。[14]党中央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都旨在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征程。人民是起点的领跑者、中途的接力者、终点的“裁判者”。因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劳动创造,才能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力量。
其一,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的首创精神是与创新、知识、环境分不开的,因此尊重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政治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就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党的十八大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要求,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说明了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排在首位,指出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在国际竞争的主要优势。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强调创新精神的同时,党中央也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政治体制的改革,目的是为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提供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通过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来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2015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并确立了“基本实现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赔偿制度。与立法立规保护知识产权相同步的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指出“要紧紧围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人民民主”[16];2016年5月,国务院召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视频会议,提出要在全国推进“放管服”改革。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政策的制定,为人民发挥首创精神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其二,依靠人民的劳动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疫情防控、经济持续增长、脱贫攻坚都是依靠人民的创造劳动、辛勤劳动、艰苦劳动实现的。疫情防控过程中,面对前所未有的艰难困境和顽固病毒,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大胆创新,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研制出三药三方,为治疗病毒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复工复产中,广大劳动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民云开工,线上云教学,直播云带货,按照疫情防控的风险等级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出行健康码随行,创造了疫情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党员干部纷纷请战,争当抗疫先锋,上百万名医护人员纷纷抵达武汉,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连夜奔赴前线。中国建筑队连夜奋战,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5天建成雷神山医院。解放军战士闻令而动,第一时间投入抗疫一线。有为医务工作者上下班应援的成东,成立医护专车志愿车队,为医务工作者吃饭应援的“雨衣妹妹”刘仙,开车上千公里从四川到武汉,以及还有很多奋战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正是因为他们的日日夜夜辛勤劳动,才凝聚了抗疫的伟大力量,我国防疫才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成果是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出来的。脱贫一线,我们看到,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回乡奉献、谱写青春之歌的黄文秀,还有许多扶贫干部一驻村就长达近10年,他们奔忙在山间田头,灶台炕头,记在百姓心头,用汗水和热血构筑了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使得一个个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迈向了小康。
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受益主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阅卷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征询人民意见,站在人民立场考虑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其一,问政于民。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党十八大以来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政策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了加强全面深化改革,习总书记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习书记进行了50多次的扶贫调研,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坚持看真贫、扶真贫。从全面深化改革,精准扶贫,再到今天的新发展理念无一不是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体现。
其二,问计于民。“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17]在“十四五”规划发布之前,习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开门问策,征集各方意见,切实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吸收到国家发展规划中来。
其三,问需于民。习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18]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到地方进行实地考察,阜平、定西、正定、兰考等等都留下了习总书记的足迹,他一次又一次走基层、进山林、访社区。其中调研最多就是访贫,谈及最多的话题就是扶贫,最关心的群众始终是贫困群众。并且他还在多种场合谈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相信只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论,不断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发挥人民“阅卷人”的作用,才能化民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到惩罚的。”[1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不是自然而然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更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分析论,回应和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障碍和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路上的矛盾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之间、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公共服务社会分配的不平衡。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形成了一系列的新战略新思想。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补齐农村短板所采取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2月25日16时,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成立。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成效显著。据今年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相关报道,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20]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也在不断拉大,为此党中央做了很多努力。2013年《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对改革的总体方向和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并结合当前社会上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30条解决路径及措施。[21]2016年,国务院还发布《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通过新技能人才和职业农民来带动其他居民增收。与此同时,为持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务院发改委还多次召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联席会议,深入研究讨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有效成果。“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2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我们党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的治本之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但一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与边疆地区发展仍然滞后,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这些地区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当中。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23]但由于不同区域的优势与特色不同,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各个区域自身优势与条件,探索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路径,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强化“四大板块区域”协调发展,以此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进而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主要在农村,因此要加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力度。目前,我国农村在这两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截至到今年2月,我国已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24]据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乡镇有卫生院的行政村比重99.8%,服务能力达标的98.9%,并且每个行政村都配有乡村医生或执业医师。在义务教育方面,有小学的乡镇比重98.5%,有小学的行政村比重47.7%,有综合文化站的乡镇比重99.4%,有图书室或文化站的行政村比重98.9%。[25]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但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要实现从有到优。为此,我们政策要由基本保障转向优质供给,均衡配置城乡资源,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
我们党始终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持绿色发展,并将绿色发展纳入到“十三五”规划中,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理念。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担当。2016年11月28日,《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对全面推行河长制作出总体部署。[26]同时,党中央还注重绿色理念宣传教育,在2017年第三十届“中国水周”将“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宣传主题;[27]保护生态环境,最根本的是推动生活生产方式绿色发展,习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谈到,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为我国绿色发展绘制了“总蓝图”,设立了分阶段目标。该文件的发布对于各地区,各部门在“十四五”时期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将“系统观念”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中,并将其作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指导原则。坚持系统观念一直是我们党领导国家建设和改革所采用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认识,置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谋划,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其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战略机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构建战略机遇;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培育科技人才,主动抓住战略机遇;加强体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中国庞大市场规模,主动应对战略机遇。其二,在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党中央一方面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聚焦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鼓励科技创新,实施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三,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培育扩大国内市场,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激发国内市场的内生动力,通过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使得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其一,疫情防控是前提。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研究疫情防控工作,制定疫情防控的战略策略,从不同角度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指导,带领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战争;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急需的物资、最先进的设备,上万名医护人员齐聚武汉,打响了武汉保卫战;把疫情防控作为全方位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严把社区防控、保证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供应,加快科研攻关、健全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机制,争取国际合作,提高新闻舆论的引导宣传作用,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打好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其二,经济发展是根本。经济发展关涉疫情防控的强大后盾,关涉国家稳定发展大局,更关涉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按照疫情风险等级分区分级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并狠抓落实。据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国已经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经济恢复呈现良好态势。
脱贫攻坚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疫情防控不利又会对我们的脱贫攻坚造成影响,因此战“疫”和战“贫”,两场硬仗都要打。为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相关工作的通知》,从六个方面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方面,科学划分风险等级,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在疫情严重的地区,重点搞好疫情防控,实行线上云开工、直播云带货等新的扶贫路子和方法。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集中精力推进脱贫攻坚。另一方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狠抓攻坚工作落实。采取灵活多样的复工复产方式,竭力组织贫困劳动力复工复产;在当地设立公益岗位安排无法外出的贫困群众就近就业;“互联网+助农”模式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通过多种渠道保证在疫情期间贫困群众有活干,有收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24]。
新时代,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运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全面谋划布局,妥善协调各方关系,尽力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我党制度优势,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引和实践途径,也为我们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我们党的主要任务转向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诸多障碍和更大困难,为了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为人民设定的“新两步走”目标尽早实现,我们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做指导: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论,利用现有条件、资源和优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打赢实现现代化“两步走”攻坚战;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论,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懈为全国人民谋幸福;继续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分析论,把握新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新变化和新动向,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进行谋划,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和各种要素,妥善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争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愿景早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