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艳玲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艺术文化的一种感知和共识,同时也是由于内心沉淀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氛围。人们在使用同一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对相同的文化理念进行感知和遵循,促使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形成共同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规范,我们常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实际上是指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凝聚。在大陆高校就读的港澳台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普遍面临着学习适应性和生活适应性的问题[1]。
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心理基础。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镇,做好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期下推进文化认同,有利于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推进文化认同[2]。目前,港澳台学生来内地(大陆)高校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参加教育部港澳台侨学生联合招生办公室举办的联合招生考试。联招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与内地高考存在较大差异,入学分数也明显低于内地高考分数。近年来,港澳台学生入读内地(大陆)高校的途径有所增加,香港地区学生可通过中学文凭考试(DSE)成绩申请,台湾地区学生可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试成绩(学测)申请,澳门地区学生可通过保送生途径申请。但由于内地(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教育制度不同,与内地(大陆)学生相比,港澳台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尤其是基础学科的训练不够、知识储备不足。比如数学和英语课程的学习难度与内地(大陆)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对于其在进入到大学阶段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反映在虽然极其刻苦学习,仍然难以通过课程考核或者难以取得良好成绩。另一方面,港澳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内地(大陆)学生也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太适应约束;港澳台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如内地(大陆)学生,在面对繁难课业的压力方面,适应能力也明显逊色于内地(大陆)学生。
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一致性,并且在内容上协同,载体上互补[3]。由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生活、文化环境以及教育体系不同,在文化和身份认同上与内地(大陆)学生存在一定差异。与内地(大陆)学生相比,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不同:个人意识突出、集体观念相对缺乏、民族意识相对薄弱等。目前,在内地(大陆)高校就读的港澳台学生,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全面,有些认识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对中国革命史的了解出现断层;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缺乏了解。在进入到内地(大陆)高校学习之前,在港澳台地区的生活学习经历塑造了他们一部分三观,其中有些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相悖,这给高校的教育培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在大学教育时期,对港澳台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修复和匡正,扭转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错误认知,修复他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知识的断层,重新塑造他们对于中华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是当前高校培养管理港澳台学生的重大课题。
虽然近年来高校港澳台学生群体数量逐步增多,但由于港澳台地区特殊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得港澳台学生在融入校园生活上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由于港澳台学生长期生活在港澳台地区,来到内地(大陆)后生活环境陡然改变,对内地(大陆)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需要适应,一时之间难免出现身份认同障碍,反映在行为方式上,就表现为自发的交际隔离,这或许是一种应激状态,目的是实现自我保护。囿于同为港澳台学生的“舒适圈”,在相同地区的学生群体内进行交流和交际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安全需求。二是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港澳台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常设定有不同于内地(大陆)同学的边界和原则,某些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原则,可能在内地(大陆)同学看来会显得过于冷漠,这种对于边界和原则的认知差异导致了两个学生群体间的误会和疏远。三是由于内地(大陆)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与港澳台地区不同,港澳台学生容易感觉到学业压力大,生活约束多,没有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加之港澳台学生在某些学科如数学、英语基础上相对薄弱,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内地(大陆)同学存在较大落差,成绩不理想,甚至挂科、重修等,由此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行自我否定,自我封闭,进而在班级活动和校园生活中的参与意愿降低,融合度不够。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港澳台学生的个性也较为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对个性发展较为专注,习惯突破常规意识,敢于抵制和批评;二是喜欢积极思考,具有创新意识以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三是自主性较强,往往很早就开始对就业进行规划,在学习期间也热衷于申请各种交流交换项目,丰富自身阅历和经历。
历史教学对港澳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4]。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学生刚入学时,正是打好教育管理基础的关键阶段。为了做好学生入校后的教育管理和对学生动态进行持续和准确的了解,高校归口管理部门应及时与学生及其父母建立紧密联系,同时向学院和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反馈,做到信息对称并根据学生情况取得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帮助。鉴于港澳台学生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性格特征,高校应抓住入学教育的黄金期,给学生开设“开学第一课”。可通过举办系列主题讲座,召开新老生见面会等形式,指导学生迅速适应内地(大陆)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校园文化。一线辅导员通过和学生谈心谈话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接下来的国情教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方向。
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极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因此,需要高校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是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达成共识,深刻理解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港澳台学生的教育管理真正纳入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规划当中,由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如此才能扎实推进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及时掌握港澳台学生教育培养管理的相关政策,并制定和修订适合本校实际的各项配套管理制度,理顺校内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杜绝责权不明、相互推诿,做到上下协同,团结合作。
如前所述,港澳台学生在身份认同上存在一定障碍,高校应针对这一现象,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教学安排,进行“适当照顾”。可从如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于某些政治理论课不宜一免了之。在教港澳台〔2016〕96号文件中,将“免修政治课和军训课”的规定调整为“政治课和军训课学分可以其他国情类课程学分替代”。因此,高校应在免修这些政治和军训课程的同时,以相关课程进行替换。高校应积极探索开设更加适合港澳台学生特点的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国法制建设相关课程等,对港澳台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情教育,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可设置弹性学分制度,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对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要继续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到的知识转化为身体力行的亲身体验。学校可定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组织到祖国各地进行历史名胜和高科技企业的实地参访,使港澳台学生脑海中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具象化,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产生中华文化认同感。
在大陆学习的港澳台学生的国家认同对港澳及两岸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以及实现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高校应注重加强对港澳台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在学习上根据港澳台学生基础薄弱的环节进行帮扶;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态管理,对学业进行监测和预警;开展朋辈间的互帮互助,在同学间结成对子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向师兄师姐虚心讨教经验;在港澳台学生就业和创业支持、领导才能提升等方面,高校应尽量提供支持和资源、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有效应对港澳台学生面临的需求和困难,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
根据港澳台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缺乏协作能力的学生,可以将他们所学的课程作为一种媒介,并利用专业知识的连接性来保持积极参与以鼓励团队共同开展活动,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对于港澳台学生在文化和体育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各不相同,高校可以利用文化活动作为载体,鼓励他们参加相关艺术社团的活动,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纪念日组织文艺演出,由港澳台学生自行策划、组织和实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此外,可以将这部分学生与专业特质相结合,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区服务,以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服务意识和协作技能。
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内容和内涵涉及广泛,海纳百川,它是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不断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自港澳台的学生也有涉猎和了解,也都怀着尊敬且向往的心理。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基础是早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一旦他们接触到更多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内心深处的民族认同感便会自然而然被唤醒并加深。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独有的校园文化和实际情况,对港澳台学生开设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通过专门开设相关人文课程,讲述祖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以及祖国发展的历程和人文习俗,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港澳台学生在身份的认同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一国两制”和民族、国家的认同意识相对比较淡泊。港澳台学生是这些地区未来的思想接班人和文化传承者,因此,要特别注重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整个国家的共同价值,要使港澳台的学生从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所透露出的厚重感。在进行课堂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内核,在此基础上再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传授与课下实践的方式潜移默化进行教育影响,以此增强港澳台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香港和澳门回归为例,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与香港和澳门爱国者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而培养这样的爱国力量,需要高校勇于肩负起这一重担。港澳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其进入大学之前已有一定雏形,而大学阶段是其三观重塑的又一重要时期,高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勇于作为,及时发现、重点培养一批港澳台学生精英骨干和意见领袖,在港澳台学生群体中发挥示范和领导作用,从而带动整个港澳台学生群体的进步。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制定专门政策,在港澳台学生群体中开展党建工作,发展一批学生党员。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地(大陆)高校对外开放、交流程度的加深以及港澳台学生群体规模的扩大,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港澳台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港澳台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高校在对其进行教育管理时要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对港澳台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是做好港澳台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独特魅力势必能从内心深处影响和改变港澳台学生。如何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何将之转化融合于高校的教育内涵之中,如何动态了解认识港澳台学生群体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出新时代国家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应不断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