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阵地的话语权研究

2021-03-07 20:52:37许春雷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阵地话语权话语

许春雷

高校是青年人的主要聚集地,是党和国家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场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期间还没有完全塑造完毕,经常会受到各种思想冲击和文化渗透,全社会都必须要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以更加坚定的政治方向、更加理性的价值理念、更加正直的思想品格,锻造好祖国未来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网络阵地的话语风格特征

要想掌握高校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就要了解网络阵地话语风格的内容与形式,尤其需要在研究好高校周边网络阵地的话语风格上下功夫,研究其内在规律,合理运用这些风格特征重塑自身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提高网络思政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具有强烈“撕”的思辨意识

在研究中发现,各种“撕”的网络行为在青年人的网络活动中有其潜在的内生逻辑,这些逻辑的自洽原点,根本上是家庭环境的差距、审美的差异、价值理念的差异和政治理念的差异,这些差异因为个体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很难调和,也很难在短暂的大学生活中更为精准地教育引导。时代需要青年大学生具备逆反的个性,不迷信传统,具有更强的创造性,但时代也需要更加理性、不偏激的学识青年,如何引领他们的网络话语风格,变“撕”为“思”,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二)具有鲜明“沟”的群体层次

调查表明,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代沟已经从原来的3-5岁为一层级逐渐演变为按照入学的年级来分层,甚至同一年级内部之间也产生分裂,导致了再分层。青年学生在不同的背景下,所处年级群体的流行方向、入学前后的流行轶事、网络文化的崛起消亡等,都处处影响着大家在课堂之外形成的认知上的“沟”。表现在时间上,主要以高考前后的时间为显著差异,关注的重点和接触的知识点都已经出现了体系式的变化,相互之间所处的年级越高代沟差异化越大;表现在空间上,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间的鸿沟、东南西北的差异、文化习惯的不同等都是造成青年学生之间产生不同的缘由。

(三)具有明显“潮”的网络标签

青年人永远走在社会“潮”流的前沿,不仅是因为他们始终热衷于对影视、文化、娱乐等圈层的追踪热捧,也源自青年人共有的探究社会发展的探寻欲望,更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青年人必然经历的青春期生理成长阶段。在语言上,他们有意无意甚至刻意地去选择使用自己最擅长最流行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情绪,以晦涩难懂为荣,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以此在沟通上享受更私密的沟通表达方式;在行为上,青年学生会通过自觉不自觉的网络行为来宣示自己的思想潮流和内心诉求,在网络掩饰真实面目的背后,行为更趋于放肆,以至产生逆性格的行为方式,这些都是隐性的。在选择上,青年人更有“我”的想法,选择上更自信,在网络表达上即有可能演变成盲目自大、脱离真实的想法和理想信念。

二、高校网络舆论场的话语权表征

高校既是一个融入地方社会发展的基层组织,也是一个具备“小社会”特征的半封闭单位,其相对独立的特点决定了在其周围始终围绕着媒体、缠绕着话题、牵绕着“斗争”。

(一)自主平台话语权是呈现的主阵地

无论周围的舆论环境如何变化,高校官方平台主动发声始终是传递正能量、辟谣解惑的终极发声地。从自身实力看,高校宣传部门越来越重视宣传工作,更加有创意、有能力做好网络宣传工作。兵强马壮的双一流高校宣传工作更加系统化,兼具极强的统筹协调能力,与大势呼应紧密,与现实链接彻底;一般地方高校制度进一步健全,人员更加充实,在各种宣传赛道上经常以黑马的姿态涌现出来。从宣传教育引导的格局上看,高校的内容从纯新闻式的报道发展成为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兼具大的“形”和小的“实”,既全面地服务好高校中心工作,也能挖掘校园故事细节,在用好校园官方阵地中潜移默化地做好校风学风的引导。从突发舆情处置能力上看,让主流意识形态为群众信服[1],既能做到试水发声辩解,也能完成全面全程回应,应该说这是高校舆情处置飞速进步的时期。总而言之,高校的自主官方平台话语权是牢牢掌握在自身手中的,既是必须管好的网络主阵地,更是舆论战必须用好的“主战武器”。

(二)自媒体平台话语权是话题的主温床

围绕高校这个“中心磁场”,会活跃着众多的自媒体,他们将自媒体平台的名称和学校校名完美“撞车”,打擦边球,走在侵权的边缘。他们依附于学校圈,生存处于青年学生网络圈,盈利于校园周边商家圈,“三圈”决定了“蹭”高校的“身边事儿”一定是他们制造所谓热点话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些自媒体平台往往通过校内学生的渠道获得更多校内“新鲜事儿”,这些渠道是通过所谓投稿、支付信息费用和校内外各类商家提供信息等方式组成,因而消息特别灵通,尤其是关于学校负面消息,吸“睛”更具优势。校方在非特殊情况下,很难精准掌握和分析他们的具体信源,也难以有效掌握这些渠道的出口关。

(三)校园周边媒体话语权是争夺的主战场

校园周边媒体的话语权争夺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种争夺的主体不仅是官方和自媒体那么简单,它往往是由多方组成,有青年学生自身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话题争论,有青年学生和校外人员之间的立场辩论,有官方“硬杠”自媒体的辟谣,还有多方汇集成复杂对象间的话语争端。无论是哪种话语权的争夺,最终目标都是通过掌握话语权来引导舆论,表达立场。然而,无论哪种方式的话语争夺,无论哪一方的成败,客观上自媒体都完成了“引流”的目的,从而增加了自身校园周边知名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校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选择沉默以对,因为“认真你就输”。

三、高校网络阵地话语权的构建方向

高校网络阵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求决定了高校绝不能对周边的网络“围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置若罔闻。

(一)科学设计规划,优化体系建设

网络空间话语权的争夺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一校一地的努力,力量单薄、话语权有限,是无法完成这项重要任务的。这个争夺的过程、构建的过程需要多方的配合发力,如网信部门、网安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共同融合构建完备的话语发声体系。要建立科学网络联动机制,有具体牵头部门,能够有效处置突发舆情,分析研判网络空间话语权状况,提供更加直观有效的大数据分析和趋势分析,找准有影响力有苗头倾向的泛校园自媒体号,制定相应处置对策,无论发生哪类情况都能够可控可溯可引导。

(二)融入网络空间,学用网言网语

要想支配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就需要和网络空间和谐共生,无痕可循,求得这样的状态取决于是否掌握好网言网语。讲外行话说网下语,无论表达怎样的观点都会被率先排斥在网络空间之外,让青年学生从源头上不接受不认可。如果说的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那么这种天然的排斥感是无法让他们接受观点,进而也无法转化为教育的内容。我们需要通过更多地接触青年学生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来学会用他们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我们要通过转换行文方式,要用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来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文;我们要通过吸纳更多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到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的队伍当中,善于培养“网络圈群”中的“隐形代理人”[2]。

(三)关注校园师生,主动制造话题

有了体系化的设计和讲网言网语的能力是争夺网络话语权的基本内容。如果想更加牢固地掌握话语权,牢牢把握住网络舆论的“方向盘”,就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出击制造更多正能量的校园话题。这种制造话题的能力也是当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制造话题需要有鉴别网络语言的能力[3],万万不能走上“高级黑低级红”的歪路,这样不但起不到正面话语引导的作用,反倒是制造了校园负面舆情,给学校网络阵地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要立足学校发展大势,围绕中心工作挖掘亮点,寻找结合点、切入点和宣传卖点,在网络宣传上做足文章;要立足在话语释放上控制节奏,既不能做“一锤子”买卖,也不能“尾巴”太长过于拖沓,要适应青年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网络习惯;要立足学生自发产生的话题,把精准施教理念贯穿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4]。

长期以来,青年学生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备战升学考试中被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表达的欲望和思想,导致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情绪最大化释放,基于此,高校要持续不断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分众化发展[5],做好高校网络阵地的话语权掌控与引导。

猜你喜欢
阵地话语权话语
“无尾怪”和“独角怪”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14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36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