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特区精神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2021-03-07 20:52朱文燕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雕塑

朱文燕

特区精神根植于五大经济特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时期,丰富和弘扬于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孕育的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表达。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正式提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1]的特区精神。2020年10月习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2]。敢闯敢试是敢于冲破思想束缚的勇气,敢为人先是敢于不断破荒前进的实践,埋头苦干是敢于坚定脚踏实地的实干。特区精神彰显了逆袭拼搏的思想自觉,既契合又满足高职学生在应试失利后寻求突破崛起的精神需求。将特区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使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具时代气息。

一、特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特区精神的区域特色和历史传统使其熠熠生辉,不仅是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两者的内在关联表现为:特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并内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了特区精神的弘扬与发展。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特区精神的产生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具有一致性

改革开放之初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现实,党和国家选取部分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从出口商品基地起步率先实行市场经济,这种局部性突破的经济发展实践,是我们党在面对意识形态约束、资源约束、体制机制约束等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富强的追求。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也体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中央赋予经济特区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的特殊权限,是经济特区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底气。从1983年的蛇口工业区民主选举起步,历经一张白纸选村委会、“两票制”选村党支部、“三轮两票制”选镇长、公推直选等民主政治具体形式上推进,保证了政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作用。经济特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紧抓文化建设形成了崭新的城市文明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状态,也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价值理念。文化建设是达到社会主义文明目标的主要路径,深圳、珠海和汕头陆续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使得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文化产业为新的增长点,文化发展主要指标领先全国。深圳还提出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领先的文化发展理念,把和谐创建的各项要求贯彻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展现出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思路。同时依托“敢闯敢试”的优势,把每一个和谐目标都靠改革去推动,靠创新体制去实现。

(二)从社会层面来看,特区精神的发展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具有相辅性

经济特区在争议中成立,并以其自由的“空气”和平等的氛围,在发展过程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蜂拥而来,深圳因此被称为“青年城市”。这种开放的社会结构带来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形成了比其他城市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更需要战略高度兼顾各方利益,在承认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前提下,实现各个阶层的权利平等。经济特区的青年们在打破旧的束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创新的思想解放渠道,寻求创业和发展的机遇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张“白纸”留下了绚丽的青春色彩和宝贵经验。公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追求,也是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坚持法治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法治以公正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法治又是公正得以实现的工具。法治是经济特区彰显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个经济特区陆续被全国人大授予立法权,并由所在的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府自行负责。经济特区立法侧重制度的变通与创新,通过积极运用立法权,制定了不少的经济特区法规和规章,将国家赋予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法治化,将实践的成果通过立法巩固下来,为经济特区不断遵循公正理念的先行先试提供保障,并在这样的改革尝试中铸就了伟大的特区精神。

(三)从个人层面来看,特区精神的深化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具有趋同性

特区精神的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因。经济特区创办不仅是落实“一国两制”构想,而且以国富民丰的发展态势,对和平统一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侨胞的爱国爱乡热情,他们纷纷回乡兴办实业,助力解决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问题,为家乡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经济特区中这些敢为人先的创新者,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中的爱国者。经济特区曾诞生过许多催人奋进的口号,袁庚所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其中之一,这句口号折射出爱岗尽职,勤奋创新的敬业理念,并激励着经济特区建设不断深化发展,这是经济特区能突破重重阻力、杀出一条血路的集中体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但在经济特区发展初期曾出现不少失信的行为,给经济特区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危害,因此,各经济特区在纠错的基础上迅速开展信用建设工作,并陆续形成了首个信用网、信用管理规章、跨境信用平台、海关信用平台、信用经济试验示范区等领先经验。友善是将善心传递给他人的行为,是以人性的通感为基础行动的善意。经济特区中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的奉献,虽然没有了家乡邻里互助的关爱,但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以及“志愿者之城”的率先系统提出等却使这些建设者在陌生社会里,从样态多元的友善联系中,感受到超越个体功利性的大爱。

二、特区精神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叙事特性与高职学生习得方式在发展逻辑上是不同的,加之多元文化和相关保障机制的缺失,使特区精神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特区精神的认知消解于中国精神谱系中丰富的精神成果中

特区精神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创探索过程的高度凝练,是中国精神谱系的丰富和拓展。通过将特区精神置于中国精神谱系中来定位和认识,能更好地对特区精神的超越性和普适性进行挖掘,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价值。中国精神是由一个个具有历史发展源流关系的精神形态所构成的,形成了一系列鲜明具体标识的谱系。中国精神谱系不仅包括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精神,虽然呈现形式各有特色,但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内核是相同相融的。中国精神谱系极为丰富,里面的各种精神主要以地点、代表人物及事件命名,约有91种。其中特区精神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国精神,是始终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面对不断增添发展的各类精神,“ 00后”的大学生主体在认知方面还难以清晰把握,无法精准地对特区精神进行选择和发扬,其成长时空也使他们缺少切身体验和感受,难以在实际生活以及内心感受形成共鸣。

(二)特区精神的意识形态性与高职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杂陈的矛盾

特区精神是社会意识的体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预期和想象,作为价值、道德和理想的观念体系,有统一的价值观贯穿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意识形态提供了主要的价值规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融会在特区精神中,并引领和规范特区精神的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特区精神在深化发展中,通过叙述的合法性与批判的正当性,发挥灌输与护卫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被大众意识所承认,并激发其认同者的参与热情。但是在新阶段,我国的社会思潮愈加复杂,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尚在可塑阶段,对信息真伪辨别能力不强,即使身处校园内,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冲击。他们通过新媒体时常会接触到一些被放大的社会问题或为商业效应渲染的社会丑恶面。课堂研习的部分教材,存在直接搬用西方术语、原理和方法的问题,不仅削弱了青年学生理论与文化的自信,而且部分学生对利益至上价值取向态势明显,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的集体认同感、敬业奉献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特区精神的物质载体单一静态与高职学生习得生活经验性的隔阂

特区精神需要一种承载其内容的物质外形,以直观形象有说服的方式呈现蕴含的内容。这种物证的方式在传统经济特区中是以雕塑方式呈现,如深圳市的拓荒牛雕塑;汕头市的升腾三星雕塑;珠海市的渔女献珠雕塑;厦门市的白鹭女神雕塑;海南省暂未有代表全省的雕塑,三亚鹿回头雕塑是黎族爱情传说的代表。这些雕塑是精神的物化品,融入了人们对特区建立发展认知的精神世界,使特区精神内容充分显露出来,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但在交互式新媒体环境中成长的青年,难以对这些单一静态的物化雕塑产生兴趣。并且高职学生具有理论学习兴趣相对较弱,但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更多是从自身对日常事务的处理中直接形成的。“对于那些不够还原,或者暂时无法还原为日常经验直觉的思维规定,日常经验总是敬而远之,甚至是漠然置之。”[3]因此,只有将这种简约、凝固和抽象化的理论形态,还原成日常生活的情境经验,才能被高职学生的感性经验思维所接受。

三、特区精神融入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特区精神中迸发出的青年力量和活力特性,更契合高职学生直观经验的习得惯性,在融入具有理性间接经验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时,要进入到他们日常学习、思维和评价体系中;进入到他们的学习发展环境、事件和榜样中;关切到他们学习发展的现实需求并激发其情感认同。

(一)优化对特区精神理论认知的校内教育

高职学生树立对特区精神的意识,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关键所在。要想引起高职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自觉行为,特区精神就必须先进入高职学生的知觉和记忆中。高职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时间都在校园里,因此要立足课程教育做好大学生特区精神融入的工作,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凸显特区精神的由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特区精神培育中的影响力;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添加特区精神的内容,开设经济特区建立发展有关的选修课等以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并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突出各类课程教育在高职学生特区精神培育中的特色作用。“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发展的环境。”[4]环境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能以其隐蔽性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故将特区精神理念和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既要多种途径优化能够合乎高职学生特区精神形成的校园物态环境,又要培育营造出有利于特区精神形成的人文环境,使高职学生在特色的校园环境中,能充分直观感知特区精神,进而能升华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

(二)完善对特区精神情感认同的社会环境

特区精神的理论认知要转化为行动,还需要一个情感渗透的转化环节。这种情感不仅是思想化的感情,还是观念认知与行为实践的纽带。这种情感只有使人心悦诚服,才能在渗透转化时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特区精神的理论要成为高职学生自觉行为,关键就在于高职学生内心的信服。除了校园课堂中以理服人,还需要与校外社会日常生活对接,赋予高职学生日常行动以方向指导,唤醒高职学生的情感,并使其在复杂社会生存和交往的反复体验中形成一种正向的内在体验,并逐渐融入自身的精神结构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达到情感认同的状态。因此,既要在日常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环境,通过公共性的仪式活动、公益性服务、文化性产品等带有特区精神主题的氛围及载体表达,使高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又要在虚拟交往环境中,要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引导高职学生的精神诉求,向高职学生直观展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理念,并依法清理负面有害信息的网站平台,促进高职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的认同与接受。

(三)创新基于特区精神交互载体的自我教育

特区精神是一种内在无形的思想意识,只有借助有形并具有互动多变特征的载体,才可能把无形的精神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契合高职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同时,高职学生只有通过日常不断地践行体悟,才能使特区精神成为其心理无意识的思维和习惯。因此,以各个特区标志性静态雕塑作为创新的基础,一方面要优化这些雕塑外形设计以情感人的能力,使得这些雕塑外形设计能展现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情由,成为情感与遐想的桥梁,比如在雕塑的符号化应用方面,产生大小、材质、线条、色彩、功用等组合变化,使高职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经验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与情感共鸣,进而内化入自身的情感意识;另一方面要丰富这些雕塑与人互动由情入理的时空,使得这些活化的雕塑能激发高职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比如通过借助具体的场面、情境和恰当时机,在线上和线下的主要节日及涉及大学的重要活动,提高这些雕塑的出镜率及发挥其功用化互动效果,引发高职学生关注并探索其中的情由,认识这些雕像内含情感的本质,进而引领自身的情感,达到由情入理的目的。

总之,特区精神的由来要为高职学生所熟知,特区精神的内涵要成为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取舍习惯,特区精神的载体要成为高职学生自我教育的交互点。通过时代特色鲜明的融入方式,最终把抽象的理论回到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并被他们所认同。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雕塑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卷首语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写实雕塑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 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