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翻译美学状态特性研究

2021-03-07 20:52秦龙蛟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架构美学学科

秦龙蛟

一、引言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从一开始就与美学有着天然的结合,从支谦到钱锺书,从西塞罗到泰特勒,古今中外的翻译大家及学者在其翻译思想或观点中无不流露着美学的痕迹。翻译行走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而美学则徜徉于情感与心智的世界,二者结合所孕育的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科人文情怀的重要体现,对外语及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构建和延拓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经过两千余年的历史淬炼,翻译美学的学科体系日趋成熟,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鉴于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学术态势,本文将立足于1990年以来当代翻译美学的状态特性,对其最近30年来的发展成果、研究类型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综述性分析研究,并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在进一步解构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同时能够对新时代背景下翻译美学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翻译话语构建有所裨益。

二、发展成果

从学科构建角度而言,当代翻译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态势的多元化呈现,在经历了语言学及文化两次转向之后,国内外学者再次将关注点投射到了翻译的本体层面,即语言审美。20世纪90年代前后,翻译美学经历了其发展历程中的“孕育期”和“分娩期”[1],一大批学术成果相继问世。

在西方,当代翻译美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Chew和Stead,二人合作完成了西方首部关于翻译美学的学术论著。该书通过收录18篇出自著名翻译家、学者、评论家的文章以及2篇针对著名戏剧家的采访记录,从美学层面对翻译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求证,并明确提出了翻译审美主义(aestheticism in translation)等翻译美学重要概念[2],正式开启了西方当代翻译美学的研究历程。但遗憾的是,该作品并未在西方学界引发翻译美学研究的燎原之势,相关延续性研究在西方学界长期处于一种真空状态,鲜有学者问津。

与上述情况相反,翻译美学在中国的研究成果则比较丰硕。刘宓庆[3]等人分别发表专著,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翻译审美标准、理论与学科构建、审美比较、审美构成、翻译审美实践以及审美矛盾等方面对翻译美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系统研究。同时,黄龙[4]等人也分别撰文对翻译中的美学问题、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翻译中的审美标准、传统译论中的美学思想以及翻译中的审美机制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翔实的论述。这些专著和论文相辅相成,丰富并发展了翻译美学的理论构成和思想内涵。

对于翻译美学的基本定义和学科架构,不同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方梦之[5]等学者在其论文或专著中都对翻译美学的基本定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诸学者在语言表述上虽有不同,但总体上都倾向于认为翻译美学是从美学的视角来分析和处理翻译实践中的语言转换问题。在西方,翻译美学与翻译诗学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二者有着对等与互补的关系,比如有学者认为Aesthetic-Poetic Translation指的是对文学艺术文本的翻译,在传达原语内容的同时,还要再现原语的审美要素[6]。

党争胜[7]等学者从翻译实践的角度着力研究,认为翻译美学的基本学科架构应包括审美主/客体、审美再现手段、审美原则与标准、审美矛盾、审美体验等内容。刘宓庆[8]则从更加系统的角度对翻译美学的学科架构进行了细致研究,认为翻译美学应包括总论及概括性课题、语言审美与翻译审美、审美心理机制、审美价值论、审美表现论、审美接受理论、中西美学思想对比等学科范畴。

以上所述为当代翻译美学的发展现状,中外学者的耕耘成果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首先,完成并出版了大量的翻译美学专著和论文,为翻译美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素材;其次,探索并勾勒了翻译美学基本的学科架构,丰富和发展了该学科的理论内涵;第三,探讨和论述了翻译美学的主要概念与观照范畴,并在学术界达成了主体意见的一致;第四,推动了翻译研究广角的拓展和深化,为语言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的相位转变(phase transition)注入了真、善、美等思政元素和人文价值追求。

三、研究类型

当代翻译美学呈现出多视域、多角度、纵横并进的发展局面,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又分为多种研究类型。截止到2020年8月中旬,笔者通过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在以“翻译美学”为主题、1990-2020为时间节点、CSSCI为来源类别等3项筛选参数的规约下进行检索,查得相关论文共计40篇。在对这40篇论文进行对比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国内翻译美学在当代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4个方面展开,分别为理论本体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应用研究、美育研究。这些研究类型的具体内涵意义如下:

第一,本体理论研究指的是在当下翻译美学主体学科架构之下所做的深入性或拓展性理论研究,如从文学翻译实践角度对翻译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再现原则和手段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是借助典籍翻译对审美主体进行延拓性的探索。

第二,跨学科综合研究指以其他学科为新视角对翻译美学进行研究,或是以翻译美学为新视角结合其他学科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如以制约理论为切入点,对翻译美学中的审美调节手段进行研究,或者是以翻译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文化话语和功能主义等理论观点对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

第三,应用研究指将翻译美学基本理论应用于各种文体翻译的研究,如基于审美取向理论对电影名称汉译的分析,以及基于翻译美学理论对古典诗歌英译的研究。

第四,美育研究指翻译教学或外语教学中有关审美教育的研究,如对外语教学中美育重要性的分析和强调,以及对本科翻译教学中翻译美学功能与作用的探索。

上述内容为当代翻译美学在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与之相对应的国外翻译美学研究形势则如前文所述,相关研究的整体氛围偏于冷清,而且研究类型或方式趋于单一,主要表现为文艺学和语言学视域下较为浅显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笔者曾借助英文数据库ScienceDirect对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在将文章类型设置为research articles、时间设置为1990-2020的前提下,分别以poetic translation, aesthetic (in) translation, aesthetics of translation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止到2020年8月中旬,可以搜索到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3、73、27。

仅从数量来看问题似乎并不明显,但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摘要进行分析却可以发现,与翻译、美学等主题相关的论文主要是借助相关理论对翻译中的美学或诗学因素进行描述或探讨,如在研究谚语翻译的过程中论述美学价值[9],或在研究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分析美学特征[10]。由此可见,西方缺少对于翻译美学的系统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国内的形势相比,而且在仅有的少数研究中,其主要关注点也未能得到有效的投放,缺少乃至忽略了翻译美学整体层面上的理论内涵及学科构建研究。

四、不足及未来走向

近30年来,翻译美学研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一大批学术著作和论文相继问世,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内涵不断得以深化和延拓,基本的学科架构亦日渐明晰,现代化的翻译美学理论和学科架构轮廓渐具形态,并取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与此同时,翻译美学研究本身也暴露出了诸多不足,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

首先,基本理论和学科架构趋于抽象,论述多以主观思辨为主,缺少客观的量化标准,在具体的相关研究中难以进行有效的操控或评价。以翻译审美再现的总策略“择善从优”为例,“善”与“优”的标准通常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判断,但受审美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不同审美主体趋向于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难以实现翻译审美再现结果在质量及其评价上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其次,对文本内外因素的关注有失平衡,大多数研究侧重于文本语言本身的审美对比,但对于情感等超文本因素的研究却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理论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领域,个中原因或许在于语言层面的审美对比相对来说较为浅显且具有更高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而超文本因素却往往由于其模糊性、内隐性、主观性以及语境依赖性过强而难于进行有效把握。

第三,翻译美学研究以中国学者居多,学术地缘性特征明显,缺少相关理论的国际话语权和外向营销势能。以相关文献数量为例,在中国知网上以“翻译美学”为主题进行搜索可获得近30年的期刊论文700余篇,而相应条件下在ScienceDirect上面可以获得的期刊论文仅有73篇,在暂时搁置主题内容等重要参数不议的前提下,国内外学界单单论文数量一项就接近于10:1的比例。由此可见,翻译美学在国外缺少与国内相对应的学术氛围和关注度,不利于该学科的整体推进和融合发展。

针对以上不足,翻译美学的未来发展应在现有基本理论和学科架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翻译美学思想的批判性延续,同时加大对当代不同学术理论的多元吸收与兼容。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加强英、汉双语语料库的智能模块建设,为语言等形式系统观照下的审美对比研究提供可以量化的数据分析,避免对主体性抽象思辨的过度依赖;其次,可借鉴当代神经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研究模式,为情感、意象等超文本、非形式系统审美因素的理论研究开拓更加客观、理性、可靠的研究途径和范式;第三,着眼于国际视野,突破地缘文化和学术壁垒,加强翻译美学研究的国际对话与交流,促进相关研究的国际融合及多元互补,提升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在世界上的话语地位。

五、结语

本文通过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知网、ScienceDirect等大型学术数据库,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充分的搜集、归类和分析,在综合研究之后发现,当代翻译美学历经30多年的发展演变,在研究视角、研究类型、理论及学科架构等多个层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初步具备了成熟理论学科的基本形态。但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体系的主要构成,翻译美学本身还存在学科体系科学性不足、研究重心失衡、理论及学科建设国际化程度较低等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提升和优化。同时,对于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以及挖掘翻译课程思政元素而言,该领域的相关学者依旧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架构美学学科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学科新书导览】
盘中的意式美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外婆的美学
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IT架构
纯白美学
WebGIS架构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