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故事的讲述效果调查
——基于“讲好抗疫英雄故事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2021-03-07 20:52:37华晓惠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抗疫英雄思政

华晓惠 蓝 旭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伟大抗疫斗争,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的英雄壮举。中国抗击疫情期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素材和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广泛深入地讲好、讲透抗疫英雄故事,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使大学生铭记抗疫历史,了解抗疫英雄,弘扬抗疫精神。

对于抗疫英雄故事的讲述,当前媒体主要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主流媒体或新闻媒体打造的节目,比如《和英雄一起面对面》《榜样5》《在一起》《战疫》《最美逆行》《战疫故事》等,这类英雄故事的述说生动而形象,但过于庞杂,缺少针对性;二是思政课堂引用的“以国之名”致敬的抗疫英雄,如大医精诚、护佑生命的钟南山,国医济世、德术并彰的张伯礼,生命渐冻、情怀火热的张定宇,锲而不舍、人民坚盾的陈薇,这类英雄故事的述说伟大而崇高,但过于高远,缺少可亲近性。总体来看,这些英雄故事的讲述不是专门围绕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没有系统地研究大学生群体对于抗疫英雄的认知情况,不大关注大学生宏观和微观的情感需求;没有充分研究讲授内容,使得英雄人物及故事存在模式化倾向;没有充分研究讲述英雄故事的思路和方法,以整齐划一的讲授方式,僵化陈旧的话语体系,机械呆板的讲述时机呈现,导致故事接受出现困境。

一、调查问卷的框架设计

为了考察抗疫英雄故事的讲述效果,本研究从对抗疫英雄故事的认知概况、人物评价、情感变化、内化现状等角度出发,从四个维度做调查分析:第一,抗疫英雄故事讲述效果及学生期望。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堂中讲授抗疫故事的评价如何? 哪类抗疫英雄故事最容易被大学生铭记?第二,听取抗疫故事时的情感体验。在接触抗疫英雄故事时,大学生会产生怎样的情感?是抵触还是有所期待?第三,听取抗疫故事时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对于抗疫英雄讲述期待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第四,听完抗疫英雄故事后可能会有行为。了解抗疫英雄故事后,大学生有没有将英雄精神转化为动力来激励、鞭策自己[1]?

二、调查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面向川内大学生,于2021年6月至7月发放“讲好抗疫英雄故事的情感触发机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抗疫英雄故事讲述效果及学生期望谈话记录表”相关访谈,取样范围涉及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四川省内六所高校,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790份和访谈记录621份。其中,调查问卷中男性受访者共449人,占比56.84%,女性受访者共341人,占比43.16%;所学专业理科类共191人,占比24.18%,工科类240人,占比30.38%,文史类180人,占比22.18%;艺术类为15人,占比1.9%;其他类164人,占比20.76%。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1.思政课上大学生对于抗疫英雄故事的认知

(1)对于抗疫英雄人物和故事的整体认知。传统的思政课将理论灌输与社会现实结合,学生对理论灌输尤其是意识形态的说教呈现出淡漠情绪,而对于故事及其寓意有一定的兴趣,尤其对近期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自己经历或参与的故事饱含热情[2]。97.09%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和育人功能有帮助,其中70.7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89.02%大学生认为讲故事在课堂中占据的比例还应该进一步增多。可见,大学生对于抗疫英雄故事有比较强烈的了解需求。

(2)抗疫英雄人物和故事的听取渠道和效果。对于抗疫英雄,“你在哪里看到或听到过抗疫英雄故事?”大部分的学生回答是新闻联播、热搜、今日头条等平台,少部分学生通过思政课堂了解抗疫英雄。由此可见,亟待加强思政课堂对于讲述抗疫英雄故事的渠道作用;对于“哪个或哪些抗疫英雄故事让你记忆深刻”,学生的回答涉及的人物主要是:钟南山、张伯礼,涉及的人物都是集中在医学领域,学生对于行业、专业领域及生活领域内可接触到的抗疫英雄人物知晓度相对较低。对于“你喜欢抗疫英雄的哪类人物故事”的问题,学生回答表明:大部分学生有了解行业或者专业、生活领域的抗疫英雄的需求和愿望。因而除了官方宣传的英模之外,思政课教师从本区域、本学校、本专业筛选一些英雄典范在学生中间讲授,让英雄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的标杆。

2.大学生在听取抗疫故事时的情感体验

面对“是怎样的情绪或感觉促使你愿意接受抗疫英雄故事?”“在听取抗疫故事时你的情感体验”这些问题时,引发大学生听取抗疫英雄的主观情绪非常多,正面倾向的情感有:亲切、感动、感恩、同情、团结、敬佩、责任、爱国等;非正面倾向的情感有:悲伤、焦虑、愤怒、恐惧、愤慨、质疑、迷茫。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激发了大学生的正面倾向的情感如:正义、期待、好奇、感动、出乎意料、共情、纠偏、启发,听取故事后大学生尊重、信任、满足、幸福等情感被激发。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情感偏好往往先于认知上的逻辑而被唤起。当大脑受到外界刺激时,首先产生反应的是情感,然后才会形成符合情感倾向的认知,情感具有诱发性,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和行为提供活动线索,而人的行为的产生和维持都需要情感动力。所以,抗疫英雄故事的讲述要特别注重大学生在听取抗疫英雄故事时的情绪反应,采用丰富而生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听取故事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动力,引发情感共鸣,从而认同英雄及其承载的价值观念,改变学生行为[3]。

3.听取抗疫故事时的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

当问到“在听取抗疫英雄故事,我更关注……”“讲好抗疫英雄故事,我认为应该……”等问题时,大学生回答的结果显示:从英雄故事讲述内容来看,“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排序依次是:英雄的优秀品质占86.33%,秉持价值观占85.19%,感人事迹占84.05%,经历苦难占83.92%,非凡成就占81.27%,超凡能力占81.14%;从英雄故事讲述形式来看,“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排序依次是:认为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占85.82%,应该抓住学生特点占84.3%,应该结合学生需求占83.8%;从英雄故事讲述策略来看,“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排序依次是:立足抗疫英雄故事讲述事实占86.07%,把握故事的主线和逻辑占85.82%,对故事细节进行深入挖掘占85.19%,抓住抗疫英雄故事讲述时机85.06%,把握抗疫英雄故事讲述语境84.31%。访谈显示,学生存在为听故事而听故事的现象,教师存在为讲故事而讲故事的现象。那么在讲述英雄故事的时候,思政教师应该注重根据听取抗疫故事时的情感体验的影响因素,从英雄故事讲述的内容、形式、策略等方面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激发学生的兴趣。

4.在听完抗疫英雄故事后可能会有行为或举动

当问到“听完抗疫英雄故事后可能会有行为或者举动”“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抗疫英雄故事有何看法或者更好的建议”时,学生回答的结果显示,“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排序分别: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的举动占85.06%,把听到或看到的抗疫英雄故事分享给他人占84.41%,重温某一抗疫英雄的所作所为82.15%。还有部分同学表示我的爱国之情加强了,到社区一线社会实践帮助更多人。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反应是导致个体行为的重要原因,情感在人们行动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讲述抗疫英雄故事时的真诚的语言和行动、情感,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影响故事的接受程度,影响情感认同转为行动自觉的实现程度。

三、结论与建议

抗疫英雄故事是教育当今大学生的最好思政元素,是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为更好地讲好抗疫英雄故事,在关照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应充分运用情感触发在讲好英雄故事中的重要作用,立足抗疫英雄故事讲述现实、把握讲述主线、深入挖掘讲述内容、把握讲述语境、抓住故事讲述时机,从而讲好抗疫英雄故事[4]。

(一)立足抗疫英雄故事讲述现实

由于服务于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需要,英雄故事有固定的讲述模式,塑造英雄

往往拥有严肃、伟大、崇高的形象,而在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生活领域中泛娱乐化现象迅速发展,英雄形象面临着被异化、解构的挑战,大学生对于英雄故事呈现出的选择性倾听现象。思政教师应该致力于改变当前讲述现实,改变传统说教、灌输的方式,在娓娓道来的情境展示中,呈现给学生全面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抗疫英雄。

(二)把握抗疫英雄故事讲述主线

讲好抗疫英雄故事要以学生为中心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前了解学生对于英雄故事的认知情况,课中随时关注学生听取故事的情况,引发其思考和谈论,课后引导学生发言谈感悟,引导学生学习、认同并效仿英雄壮举。讲好抗疫英雄故事要遵循教材内容主旨,体现教学知识点,挖掘隐藏的教学信息和精神启示,从中透视国家的制度体系和治理要义,重塑大学生对国家、制度、理论、文化、道路等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三)深入挖掘抗疫英雄故事讲述内容

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度,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选择好故事人物,延伸人物的深度和宽度,突出平凡英雄的非常贡献,生动展现英雄人物的鲜活个性、情感世界和精神财富;把握好故事特质,多从人伦、亲情、性格、人性角度出发选择学生关注的主题,把那些具有先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的英雄故事挑出来,唤醒学生的情感需求,诠释精神特质、传递道德能量;确定好故事寓意,把那些世界、中国、人类、民族、人民元素的共同价值观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在讲述过程中的批判性思考和总结,从多元文化中体会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对英雄认同的文化自觉。

(四)把握抗疫英雄故事讲述语境

讲述抗疫英雄故事要注意讲述故事的情感语境,以情感交流的方式讲好故事,改变整齐划一的讲授方式,除了要把故事的内容信息及道理讲述给学生,还要把故事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在情感沟通过程中细微地观察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反应,与学生适时进行情感交流;以情感感染的方式传播故事,思政教师要注意环境的创设,采用生动鲜活的方式,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故事人物和事迹的欣赏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情感反应,促进知行转化[5]。

(五)抓住抗疫英雄故事讲述时机

回应学生的心理期待,以抗疫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社会热点事件为案例,深度挖掘英雄背后故事,讲好各类一线的“最美逆行者”,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回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任何时候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是始终不渝的,就像当前人们普遍认同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向陷入危难的人伸出援手的英雄,思政教师要在学生最需要时做好对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回应学生的网络质疑,视听媒体的多元化发展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视听媒体的即时性和人为性,往往不能反应一个人或事件发展的全貌,所以思政教师要在学生产生质疑和不解时及时解惑,以更多的细节、实录讲解解开学生的困惑。

猜你喜欢
抗疫英雄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02
英雄犬
环球时报(2022-10-21)2022-10-21 11:21:00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团结抗疫
环球时报(2022-03-24)2022-03-24 19:22:16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重走英雄路
昆嵛(2017年2期)2017-04-07 1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