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研究

2021-03-07 20:52
文化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民俗文化山西

李 玲 苗 坤

一、山西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内容体系

(一)山西民俗文化的内容体系

民俗文化的活动具有传承性,习得传统文化知识,一代一代传承,时间上具有连续性。除了中华民族文化类似于春节、元宵节等民俗活动具有全国性特点之外,各个地方也因自己的特殊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形成了地方的文化小传统,甚至同一种民俗活动也因地理位置不同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山西民俗文化中传统节日有填仓节、寒食节、寒衣节等。

1.填仓节

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得越多兆头越好。填仓节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

2.寒食节

每年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始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吃冷食、祭祀、踏青等是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后为全国所接受。

3.寒衣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4.古代建筑

山西传统的建筑以木结构体系的构建为主要特征,在建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建造技术,实现了工程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佛光寺前院北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配殿,为减少殿内木柱、扩大纵向跨度,大殿使用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这种结构为我国木构古建的孤例;大同市上下华严寺中薄伽教藏殿中的壁藏尺度精确、玲珑剔透,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建筑模型;浑源县的悬空寺,殿、堂、楼、阁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峭壁上,是古代匠师们运用力学原理创造的人间奇观。

(二)现代文明的内容体系

现代文明已经扩展到全世界,成为全球共享,并不断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趋同于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它包括科学思维、民主观念、法治精神、市场意识、全球伦理五种核心价值。

1.科学思维

科学是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分析的思维方式,摆脱了非理性,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主要价值观。

2.民主观念

民主是一种政治观念,民有、民享、民治是它的核心思想,人民当家做主是它的实质内容,它非手段也非目的,而是一种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

3.法治精神

法治体现的是人们通过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以及认同现有的法制体系,确保法律至上、有限政府和个人自由。

4.市场意识

按照市场要求去生产,通过市场规律促进发展并检验文化产品的质量,谋求良好的产品形象。

5.全球伦理

所谓伦理是人类各种文化传统中得到人们高度认同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行为规范,构成现代文明的一种独特内容。

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的民俗文明也走向了现代,民俗文明的形态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固守传统又积极融合。当前,更应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固守传统与融合现代文明的关系,如何将传统文化要素历史地转化为现代文明实体。

二、山西民俗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的困境

(一)政府开发力度仍有不足

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民俗文化内部创新和政府从外部开发。山西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同样从这两方面入手,然而无论开发时如何兼顾内外统一,但总的来说山西省民俗文化资源依然以政府开发为主导。目前山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主要采用政府和企业主导的方式,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晋商社火节、平遥国际摄影节等特色节日的开发等[1]。山西民俗文化资源种类繁多,目前依然存在民俗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仅仅能展现出山西民俗的风貌,对于山西民俗文化背后蕴含的精神、形成过程的呈现依然流于表面。而且宣传力度稍显不足,2021年初山西政府买热搜的新闻映入大家眼帘,网友们纷纷表示“山西终于开始宣传自身”了,从中也能看出山西对于本省的文化宣传仍有待提升。

(二)山西民俗文化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对保护民俗文化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山西省的民俗文化保护立法已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我国有针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也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山西省也颁布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该条例仅仅只有六章三十六条,不足以涵盖对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比如,山西民俗文化的创造权、阐释权、所有权如何界定和保护,山西民俗文化资源单位的责任如何确定,都没有明确规定。

其次,山西一些民俗文化资源逐渐被年轻人所遗忘,却被有心人士注册,他们把民俗文化资源当成一种纯商业行为。比如,晋南锣鼓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鼓种,已被沿海某城市某企业买断为自己的独家专利,山西人使用还要经过该企业的同意;一些土生土长的山西民间文化形态也逐步被他人承包,成为谋取利益的手段;许多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正在丧失原本的面貌,被强行融入不相关的文化元素。如此种种乱像,都迫切需要完善山西省相关的法规建设。

(三)山西民俗文化创新动力不足

全球化让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让竞争变得越来越白热化,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既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彼此间的沟通和尊重[2],也让西方发达国家更容易宣扬西方价值观,变成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借口,极有可能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尤其是蕴含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逐渐丧失,有的甚至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着西服、听歌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民俗文化也受到了冲击,许多民歌、舞蹈、戏剧、曲艺的地方特色被好莱坞巨制和西方摇滚劲舞淹没,许多传统手工艺被现代科技手段替代,许多传统饮食和民间风味小吃被西方快餐挤压生存空间,许多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因城市改造而被拆毁,许多传统的文化节日逐渐被人们淡忘。尤其是年轻一代,追求新潮、追求个性、追求时尚,加之手游的风靡、短视频的兴起,很少有人愿意传承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文明对民俗文化的冲击,要让山西民俗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山西民俗文化资源“活起来”,就必须让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政策扶持

1.加强民俗文化扶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山西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注重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需要统筹现有资金,确定对一批优秀重点项目进行投资,给山西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工程项目提供完善的金融支持政策。坚持贯彻党中央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山西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领域和部门合作共建机制,制定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制定和完善山西境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3]。

2.完善各项奖励补贴政策

完善山西民俗文化传承的相关奖励、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流向民俗文化项目。培育一批人民喜爱、年龄结构合理、技艺高超的山西民俗文化代表人物。完善山西民俗文化传承的激励表彰制度,对于坚守民俗文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山西省旅游企业设立外省分支机构,鼓励旅行社开发具有山西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一批了解民俗文化、形象好气质佳的导游团队,打造山西民俗文化品牌,进一步宣传山西省传统民俗文化。

(二)法治建设

1.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目前在国家层面已有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2020-2021年贯彻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推进计划》研究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中围绕“促进什么”“怎么促进”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了规定,提纲挈领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

各地要根据本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山西应尽快制定与山西民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保护条例,对民俗文化的主体、客体、权利内容、权利期限、认定程序、许可使用颁发等做出规定,明确文化保护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民事权利地位。在公权保护的同时,引入私权保护市场机制,形成综合保护的法律机制。充分发挥各行政主管部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2.引入知识产权制度

目前民俗文化保护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行政保护,保护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但对于民俗文化的智力成果的认定、权利归属、利益分享和合法利用等问题,还未有合适的解决措施。要让民俗文化这一知识产品彻底同现代文明融合在一起,就要依靠知识产权制度,用现代法治手段进行保护,保障民俗文化权利主体对自身传统文化应有的精神权利和支配权,能够进一步创新发展。

为使山西民俗文化能够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效接轨,使之更加专业化,避免侵权现象的发生,可以借助山西知识产权局对山西民俗文化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并聘请法律专家进行指导。比如2019年故宫博物院就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所,主要是对故宫博物院已有的文物文化相关的知识产权进行分类、管理和应用。

3.建立行政部门打击违法的联动机制

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用以保护山西民俗文化的力度依然不够,为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保驾护航仍然需要行政部门的配合。一方面,文创产品本身是山西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融体现,在融入现代设计过程中其外观、色彩、构图都有可能涉及造型抄袭以及相关邻接权侵权的问题,此时就需要行政部门从源头对山西省文创产品的设计知识产权进行审查,从根本上杜绝民俗文创产品抄袭问题。

另一方面,仍有大部分民俗文化难以纳入现有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当中,更遑论进行商标、域名的注册,造成很多抢注商标专利的现象损害了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利益。因此,行政部门对于山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应局限于对现有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还应当对其衍生的商标、网站以及文化形象进行保护,如果遇有恶意抢注商标对山西民俗文化造成影响的,行政部门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

(三)机制创新

1.确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创新管理模式

首先,政府宏观统筹规划、协调、监督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政府层面促进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健康发展,并持续拓展投融资渠道,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当地旅游企业,加大民俗文化旅游的推广力度,持续开拓客源市场,刺激游客需求增长。

其次,调动村民积极性。要想真正打造出带有山西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营造出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旅游形式,让旅客感受到山西乡村自然文化景观的特色,就要让当地村民真正参与开发主题节日、主题民俗村等主题旅游产品。例如,将社火文化痕迹较重的村庄打造为“社火民俗文化村”,以复原、重现、展示民间社火为主题,并由村民组建社火队,向游客生动演绎极具地域特色的社火表演,游客在村里不仅可观赏自然美景,还可欣赏传统社火民俗表演,甚至亲身参与社火演出,品尝当地美味,购买土特产品及与社火相关的纪念品,既可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又能体验社火民俗的神秘。

2.确立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创新营销模式

要想让传统的山西民俗文化进一步让全国人民所熟知,高效的营销手段必不可少,尤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营销手段,比如让传统民俗文化与游戏结合起来,以技术反哺文化,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操作[4]。山西省民俗文化景区同样也可以打造这样的小游戏,让用户在娱乐过程中加深对山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采用VR技术让外省人民足不出户即能身临其境,感受山西独有的民俗文化。

山西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从节气到节日、从文化活动到寺庙建筑,无不体现着山西民俗文化对当地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我们更应该弘扬民俗文化,守住我们文化的“根”,通过政策、法治、现代经营管理将山西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山西民俗文化走向全国,让山西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山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山西省经济发展,同时更有利于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民俗文化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风从海上来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山西叹五更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