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型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021-03-07 20:4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民社区生态

郭 冰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31)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增强幸福感,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农业生产、生活应当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生态原则。新农村社区建设从2006年开始试点,国家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生态化,打造农村生态社区,使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从最初的试点阶段步入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经历十多年的发展,村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也存在制约新农村生态社区发展的若干问题,也是当前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必须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1 新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理念

所谓新农村生态社区,就是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社区生态文化,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区发展新模式。新农村生态社区与传统社区相比,其最大优势在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生态环境优势的深度挖掘,对生态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意义重大。

新农村生态社区是当代社会发展理念的创新,不同于农村传统村落,更不是城市社区的复制。它以农民为核心,立足于社区的生态化构建以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升级转型,进而推动乡村振兴。通过乡村发展的升级转型和生态社区的建设,赋予乡村新的社会形态,注入新的活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生态农村社区是现代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现实举措。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对推动现代农村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新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成果

2.1 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效

自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明显改善。据统计,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行政村,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由2016年的48.6%提高到65%以上,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明显减少,基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与此同时,各地区不断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以长久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2.2 传统村落生态保护取得实效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的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国60%以上的传统村落得到了保护修缮。村落保护与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本底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利用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支撑村落保护发展,构建传统村落新的生态经济体系,赋予传统村落新的生命力。如徽州区呈坎村、江西景德镇瑶里村等,通过深度挖掘村落自身价值,让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生活共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传统村落才能真正得以持续保护发展。

2.3 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

根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19》,2012-2018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至76.12,在资源节约与保育、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生活富裕美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新技术不断推广和使用,全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化利用取得实效。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2019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39.2%、农药利用率达39.8%。我国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种类已超过12万个。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将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测土配方、生物导弹之类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 当前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更加重视,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更加便利,但相较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农村居民对生态环保认识不足

经过多年的农业生态生产活动的推广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生态危机已被社会各阶层所认识,但农村居民受自身科技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限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意识更新缓慢,甚至淡薄。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源稀缺性以及环境污染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很难理解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土壤与水体的影响,不愿意主动采取有效行动改变非生态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调查报告显示,有85%的农民比较重视个人及家庭环境卫生,对公共环境卫生比较漠视;有15%的农民每天主动将垃圾放入垃圾桶;有55%的农民觉得垃圾又不能卖钱,扔垃圾桶没用,一般随意丢弃或烧掉;65%的农村居民还不能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也做不到垃圾分类。长期以来,无意识、不自觉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公共环境和农民的生命健康。加强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对农村生态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农村居民对生态社区建设的参与度不高

新农村社区是社会治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农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生态社区建设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参与社区建设、分享建设成果是农民应有的权利,也是农民应尽的义务,政府和村干部不能强制参与。生态社区建设前期阶段,一直以来由政府主导,农民对社区建设的设计方案、建筑规划以及政策制度了解甚少,参与环节几乎不存在。在生态社区维护和项目发展阶段,受信息开放程度和获取信息途径限制,农民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的不多,大多数选择被动接受和执行。对于社区选举和监督管理工作,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认为他们的选择不会对现实结果产生影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现在很多新农村社区实际居住者多为留守老人,受自身文化程度、思维方式影响,难以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意愿,参与较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推动生态社区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生态社区发展才有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

3.3 农村社区生态管理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但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比比较滞后。现阶段,新农村社区生态管理还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社区生态管理体系仍处在建构和完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村社区生态服务功能。管理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为主,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其管理服务的透明度、公正度和公信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经过撤乡并镇和村村合并后形成的现代农村社区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创新管理体制,不断提升社区规范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新农村社区管理的难度更大,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多。社区的管理服务体系事关农民的幸福指数,需要建立与现代农村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为农村社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4 农村生态经济效益尚不显著

随着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农村生态功能逐步被认识和开发。生态社区产业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前提,乡村不再粗放生产农产品,而是升级提供生态产品,并滋养具有乡土气息的生态文化。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但在新农村生态社区发展建设过程中,很多特色山水资源、传统技艺、乡村文化资源还未能得到深度有效地挖掘,生态服务不到位。缺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文化的思路和手段,尤其是缺少市场化机制,导致农村生态经济效益尚不显著,影响了农村生态社区的持续发展。当下关键是如何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乡村产业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真正实现良好生态经济效益。

4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新农村生态型社区建设

4.1 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巨大挑战,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乡村生态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转变其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1)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教育,树立科学的环保价值观,充分利用小品表演、电视广播、张贴标语等多种措施,使生态保护思想深入人心,改变农村传统的不良生活习惯,逐渐养成文明生产、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2)通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生态环保技术专题讲座,推广新能源技术,指导农民学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科学地施用化肥和农药,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3)通过设立农村环保奖励机制,提高农村居民的公共意识和生态意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4.2 増强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引导,同时也离不开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大力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强调乡村建设行动必须顺应村情民意,尊重农民主体性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构建可持续的长效发展和建设路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1)为农村居民打造社区参与平台,提供更多信息和技术服务,建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从社区发展规划到建设资金筹措,从公共设施建设到服务项目设置,从环境治理到监督管理,所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合理诉求得到解决。

(2)尊重农民意愿,提高生态社区满意度,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吸引农民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农民的社区认同感,激发农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

(3)社区建设的管理和维护要让农民参与,真正让农民成为长效管护的主体,增加农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当好社区建设的管理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4.3 完善农村生态社区管理体制

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首先是农村生态社区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只有创新社区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社区服务职业化和专业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生态社区建设的普遍需要。

(1)发挥党委党支部和基层政府对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形成多元化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农村生态社区长效管理机制。重点体现在为社区管理提供财政保障支持、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完备支持、高素质人才培养委派,以及加强对社区管理队伍的培训指导等方面。

(2)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真正落到实处。重点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社区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社区倾斜等。依托城市高度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城市带动乡村,实现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社区辐射的目标。

(3)建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村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鼓励和支持社会专业人员走进农村,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农村社区工作者收入待遇,激励优秀人才服务农村社区。

4.4 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兴旺,经济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下关键是如何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乡村产业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真正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

(1)优化产业结构,对乡村产业提出明确发展要求,建立乡村产业环境准入制,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产业,如对种植业、养植业、渔业、加工业以及农村服务业。

(2)节约农业资源,利用物种资源多样化优势、发挥生物科技核心技术效力,提高产出效果,形成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

(3)对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升级改造,保留精华,注重文化传承,吸引社会公众参观旅游。

(4)政府要为发展农村生态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和资金支持,制定激励和约束政策措施,助推乡村产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猜你喜欢
农民社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生态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