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园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的高等学府深造,然而在管理留学生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除了借鉴留学教育较为成熟的英美等国的经验之外,不妨将目光投向古代中国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时期——唐代,汲取唐人在管理来华留学生上的智慧。“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是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全过程,政府为此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管理规定体系[1]。教学管理制度、奖学金制度以及基本管理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回溯历史,唐代创造了留学生教育的成功范例。作为留学生最大的两个输出国,日本和新罗(今朝鲜)受益颇多。在政治上,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们带来了治理国家的丰富经验。通过效仿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土地制度和律令制度,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在文化教育上,日本的假名与新罗的吏读文都深受中国汉字的影响[2]。在科学技术上,雕版印刷术于唐末传入新罗,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日本留学生则将唐朝精妙的建筑技术带回母国。
同时,这些留学生们也为唐朝的外交内政、历史文化做出了贡献。阿倍仲麻吕,又名晁衡,在唐朝为官四十多年,为中日两国建立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3]。另一位代表人物则是崔致远。在唐为官期间,他用古典汉语写成了诗集《桂苑笔耕集》。这部诗文集翔实地记录了唐末重要事件,蕴含了许多中国正史失载或语焉不详的原始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4]。
学生以学习为本,教学管理制度决定了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唐朝留学生在国子监与唐学子一起学习经籍文史、算学、律学、书学等专门知识。其中,以学习儒家经典的留学生为多[5]。刚来唐朝的留学生由于汉语水平较低,对中国儒学经籍不熟悉,无法跟上国子监的正常教学速度,因此,国子监常派经学教师对他们进行讲学或辅导[6]。
今天的来华留学生一般是在各大高校中学习。“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高等学历教育的必修课”,并且“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达不到学习要求的国际学生,学校可以提供必要的补习条件”[7]。其他具体的学习内容则由留学生所选的专业培养计划决定。在留学生学习专业选择方面,尽管有14 大类专业可供留学生选择,但近一半的人选择了汉语言专业,而且这部分人中仅有14.2%的人是学历教育生[8]。相比之下,唐朝的留学生接触的领域较为广泛。他们不仅修习了儒家经典,有些人还学习了天文学、历法、医学、音韵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国子监规定,各学科最长的学习年限是9年,律学为6年。但考虑到留学生入唐路途遥远,唐廷对留学生的学习时间有所放宽。新罗留学生赴唐习业年限为十年; 日本前期所派留学生在唐朝学习十余年甚至二十余年。然而,到了唐朝后期派遣的留学生时间就较短,大多为两三年。
今天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年限和中国学生大致相同。高校本科学制普遍为4年,硕士研究生为2~3年,博士研究生至少3年。考虑到时间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留学生们大多希望能够早些毕业。可是,由于中国高校本科阶段开展外语授课的国际课程相对较少,留学生如想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就需要进行汉语补习,因此,在华学习时间常常需要5~6年,时间较长。
唐朝的留学生们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学习,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赴唐的脚步; 而今日中国之学制却往往成为留学生们不愿来华的原因之一。虽然时代不同了,但究其根因,学术实力及学科建设的落后要负主要责任。
除了学习,留学生们还要生活,最基本的就是食宿。虽然在唐代还没有“奖学金”一词,但为了方便比较的缘故,不妨把“奖学金”泛化为“给学生的奖励”。唐朝的留学生以官费生为主,唐廷和生源国共同承担留学生所需的费用。在衣食住宿方面,留学生能享受和唐学子一样的待遇: 食宿和四季的衣物由唐廷发放。生源国则负担购书和其他费用。《三国史记校勘本》记载:“又遣学生李同等三人,随进奉使金胤入唐习业,仍赐买书银三百两”[9]。由此可见,新罗留学生的买书银大概是三百两。日本给留学生的赏赐也仅次于大使和副使。这样看来,唐朝的留学生基本无须为生活发愁(他们也大多是贵族子弟),可以安心求学。
现在的留学生以自费生为主,只有公费生才能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而中国政府奖学金支持力度是吸引学历留学生来华的重要政策因素[10]。2014年9月1 日前实施的奖学金制度对留学生的资助标准较低。李彦光认为当时的奖学金即使对于来自非洲欠发达国家的学生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2015年1月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通知,提高了资助金额:本科生的生活费由原先的每月1 400元提高到2 500 元,硕士研究生由每月1 700 元提高到3 000 元,博士研究生由每月2 000 元提高到3 500 元。此外,公费生免交学费、住宿费,还享受与中国学生同等的公费医疗服务[11]。
由此可见,虽然时移事变,然而出发点是相通的,无论是唐朝的衣食住宿供给还是今天的奖学金,都是从留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或吸引他们来华求学的一种方式。
唐代负责管理留学生的机构是鸿胪寺。按照唐朝的规定,各国来华留学生必须在鸿胪寺进行学籍登记。鸿胪寺据此掌握他们的学习年限,学成期满的留学生,由鸿胪寺造册呈报,送其归国。外国留学生和唐朝学子一起上课,享受的待遇(衣、食、住、宿等)基本也和唐朝学子无异。
到了现代社会,则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而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录取、日常管理工作。各高校负责留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高校管理留学生主要有归口管理模式、趋同化管理模式以及从归口管理模式到趋同化管理模式的过渡模式[12]。由于在归口管理模式下,留学生受到的教育管理方式和国内学生有明显的区分,极易出现“校中校”的现象。而趋同化管理意味着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要与国内学生大体相同,因此,目前国内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为趋同化管理。
一千多年前,唐廷允许来自海外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政府专为他们安排了“宾贡科”,这并不意味着要进行不同于科举考试的另一门考试,而只是在阅卷时放宽评分标准。通过“宾贡科”的人大致有4种去向:回国;充当唐朝使节回国;在唐朝为官;不愿为官,终老唐土[13]。
而今天,外国留学生如果想在我国国内参加实习,需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14],他们应首先获得学校同意。然后,需要实习单位出具接收实习证明等相关材料。最后,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居留证件,并加注实习地点、期限等信息。
在就业方面,外籍高校应届毕业生也面临挑战。根据2016年之前的相关规定,他们要在中国就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15]。2017年,教育部通过了《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16]。它规定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应满足6 要求、提供8 种材料并遵守两项说明。
唐代不仅在儒家经典方面独占鳌头,而且医学、律学、书学、天文学、音韵学等领域也可以说是走在当时世界的前沿。因此,邻国的学生才愿意不远万里来到大唐,甚至愿意在这里花上10年乃至20 余年的时间潜心修学。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以缩短求学时间是一种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手段,但笔者认为紧抓学科专业建设才是更为根本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规定,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启动一流本科建设“双万计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之后,可以进行具体的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高质量学科专业群。
虽然前文提到我国已经提高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标准,但政府奖学金的数量与来华留学生总数相比显得十分有限。为此,国家可以引导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奖学金体系,利用地方政府、团体机构以及个人的力量,扩大奖学金的覆盖范围,丰富奖学金体系。此外,唐朝针对当时留学生的需要,特别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衣食住宿,使得他们可以安心求学。我国也可以按照此思路,对外国来华留学生的具体需要展开调研,在此基础上,设立更多贴合留学生实际需求的奖学金项目,以增强对留学生来华的吸引力。
外国留学生通过与唐学子共同学习,享受和唐学子同样的待遇,能够更深入地接触唐朝的风土人情,感受大唐开放的胸襟与强盛的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带着偏见看待中国的发展。对此,《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要求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18]。
此外,尽管有关文件已经表示允许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但是还有很多条条框框限制就业人数。诚然,一个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以及本国国民就业保障等方面的考虑,不可能完全不对外国人在本国的就业设限,但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也绝不会故意设置障碍。因此,对于留学生就业的限制,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适当放宽。
综上所述,“唐、今”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教学管理制度、 奖学金制度以及基本管理制度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鉴于唐朝时期来华留学生教育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学习唐代在管理留学生上的丰富经验,以更好地解决当下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