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晴晴,陈理飞,周志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新媒介、新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了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当下,互联网已经全面与传统行业水乳交融,通过对互联网优势的“借力发力”,各个传统行业正在不断地优化、转型、升级以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各个行业的活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是中国教育事业顺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方式,“互联网+”教育的萌芽与孕育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变革,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教学等新兴技术的辅佐之下[1],多元化、开放式、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推翻了传统教育的弊病,这样的方式无疑为刻板的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朝气与活力,更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资源互享的美好愿景。根据调查发现,我国的线上教育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繁荣期,发展速度与前景都极为乐观。按照当下的融合与发展势态,“互联网+教育”将在全国各大高校全面普及开来,也因其先进性和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会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及接纳。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优化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改革传统的“实体性”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社区型”灵活开放的、柔性的基层教学组织。打破传统僵化封闭的、实体性的“单位制”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沟通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减少信息传递的层次性[2],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科学技术,最大化地实现教育与网络的深度融合和资源共享,从而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更多卓越、优秀的青年大学生。
首先,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对于提高高校教育和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很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了系部、教研室、教学科研团队等基层教学单位,但是其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政策都不够规范和正式。一方面是高校没有指定统一的管理和运行标准,大多由二级学院自行指定相关准则,从根本上没有把基层教学组织的模范作用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相统一起来,更无法实现促进教育发展的最终构想。另一方面是基层教学组织的负责人没有经过层层选拔或者民主推荐,大多是由二级学院院长钦点就任。其次,基层教学组织没有执行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及没有完善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甚至是工作任务和执行标准也是以各自的意愿来完成,导致基层教学组织形同虚设,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各个基层教学组织的负责人职责分配不到位,导致各个教学基层单位的负责人之间产生教学工作的冲突或者互相推诿。不同学科的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缺少联结互动,缺乏沟通,难以激发教师并且释放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最后,各个基层教学组织的奖励机制过少,学校层面对于基层教学组织的经费支持极其有限,导致负责人在一些教学活动实施方面受限。导致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执行力较为欠缺,在实施具体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显得不够热情。
在互联网的介入下许多教育教学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下,很多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显得不合时宜了[3]。很多高校仅仅以教学工作量的达标以及课酬机制作为单一管理方法,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再加上高校中配套的教学资源又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基层教学组织(系、教研室等)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使高校中良好的学术氛围难以聚合起来。教研室负责人大多是已有一定年岁的老教授,思想上较为刻板和固守,大多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必然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尤其对于课堂效果而言,学生的听课效率、课堂参与性、听课效果都有待提升。部分有经验的教师没有很好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导致青年教师只能自己摸索积累经验,直接影响了本科生的教育质量和实际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慕课、雨课堂、钉钉、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便顺应时代而产生了,线上教学平台不仅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也因其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以及多元化、趣味化的课堂模式而备受师生的青睐[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通常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传播,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若罔闻。当下教育部明确要求要将思政课程列入每一门课程中,但多数教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由辅导员或者思政教师来承担相应的工作,或者直接将思政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联网线上授课平台的产生能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并行不悖,能够为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提供充足的借鉴资料,促使专业课教师以身作则,主动学习并向学生传播当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从而实现立德树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教学任务。
高等院校不仅传授各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祖国的各行各业培养优秀卓越的人才,也要传播优秀的新时代的文化成果。而这一系列的工作又需要切实地落实到基层教学组织的基本工作当中去,同时也作为联结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学作为高校工作活动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很多基础教学组织存在着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以及形式化的问题,现在处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各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当下线上教学的成功案例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问题和思考。由于教师自身对于互联网技术运用不熟练,高校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应用只是通过教学媒介的转换来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课堂进度,缺乏师生之间在互联网中的线上互动,没有真正地运用好网络[5]。所以,基层教学组织应该寻求机会,多组织教师参加一些线上教学的竞赛和线上教学的技能培训,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当前很多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担负着不少事务性的行政工作,相对比较繁琐,同时也占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针对这种现问题,学校应该积极探索新路径,试图解决教师在本职教学科研工作以外的负担。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互联网技术熟练程度,同时在基层教学组织的日常事务性、行政性工作中推行智能化信息系统,推行互联网资源信息共享,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减少一些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从而增加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时间投入。
“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之间融合与共享,同时打破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屏障。高校教师绩效以及职称等方面的压力会造成基层教学组织教师之间的竞争,很多教师相互攀比、暗自竞争。一些过度竞争已经严重影响和疏远了彼此的关系,同时团队活动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为了提高基层教学组织中教师的凝聚力,树立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就要注重打造基层组织自身特有的组织文化。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对于教师的要求,教科研团队建设是教学基层组织提高的基础,积极改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内容是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同时,加强各个教学团队的合作交流,实现改变创新。例如,加强各二级学院的基层教学组织与物联网学院专业教师的合作团队,实现信息化教学;推进不同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教师在不同教学组织之间的流动和聘用机制,使教学资源共享,为促进我国教学团队以及基层教学组织不断发展提供保障。教科研团队建设是基层教学组织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赛促技,带动教学团队多参加线上开放课堂的建设,促进线上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完善学生对于教学团队的线上线下评价,确保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拥有一个公平公正的教学环境。
网络跨越时空的传播模式使文化的全球化扩散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在多元文化齐头并进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更显得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程的开设质量以及学生的接受效果成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所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代表的思政理论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甚至有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晦涩难懂,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不仅具备宏大的知识与历史视野,也要立足实时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与政策,从而化繁为简,将一些艰深、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清楚、明白地说于学生。教师是学生成长之路的人生导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应当树立教师引领者的思想意识,致力于培养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授课功力[6]。同时,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更应该结合各组织实际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将思政元素融入每一门课程之中。所以,新形势下的各种新型教学方式,如微课、慕课、直播课等都应该促使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教研教改等方面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造就便利,不断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使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事业朝着美好、光明的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