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策略探究
——以文化课的教学策略为例

2021-03-07 18:29杨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故宫留学生汉语

杨婷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1 问题的提出

汉语国际教育所设置的课程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很有吸引力,汉语文化课更是如此。汉语文化课是留学生认识中国、体悟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留学生学习汉语十分重要。但鉴于留学生们的母国不同,他们彼此之间以及和对外汉语教师之间都存在着较大文化差异,那么在教学策略上就要显著区别于中国学生普通的汉语课。该门课的教师需要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既能游刃有余地对中国语言文化进行基础传授和引申,还要能够立足于不同文化差异用合适的教法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中国文化。

2 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策略

2.1 通过体验文化,提升留学生对汉语的热情

单论语言教学,让并非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一下子接受严肃、单调的课堂肯定是不行的,只会导致学生们对汉语及其文化望而却步,进而打击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更新自身的传统观念,改善狭隘的纯语言教学方式[1]。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的内容基础上进行体验式的拓展,让学生们“扮演”各类文化氛围下的中国人角色,进而让其对汉语魅力由衷地赞叹、从此越来越喜欢汉语,喜欢汉文化。如当介绍中国的“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互动包粽子的环节,准备若干食材,让学生们亲眼看看粽子叶、糯米,亲手包馅料、捆粽子,而教师则边讲解粽子的来历,边演示包粽子的技巧。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手眼共用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同时还伴随浓浓的趣味性。为了渲染“节日”氛围,教师甚至可以加入编制五彩绳的环节,让学生们在缤纷的色彩中感受中国古人对一年好运的寄托。当介绍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时,教师同样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体验。如教师可以选择孔子的《论语》作为基础练习材料,借助口语交际手段,一边让学生通过注释理解内容含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一边让学生组成若干小组,进行互动式的角色扮演,用“古代文言文表演”对战“现代汉语表演”。这个体验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人说话的简洁性以及话语的精妙感,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加生动自然地体悟内涵。

2.2 利用影视作品,积极宣传中华优良的文化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而师生们也乐于通过各类型媒体来传达和获得新知识[2]。在文化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利用影视作品来为学生展示中国文化。影像对于学生而言,对其感官的刺激更加强烈,也更能辅助其记忆,影视作品画面直观生动的优势是教师口头讲述所无法比拟的。而在选择影视作品时,教师要加以甄别,摒弃质量不优、内容不详实的劣质品,优选相对严谨而全面的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在语言上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一般不会出现语病和口误; 且制作精良的片子不仅内容丰富、观点客观、画面清晰,还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令观众赞不绝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的需要,自行穿插影视资料来进行教学。如当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舌尖上的中国》《江南味道》等有代表性的纪录片来辅助讲解。该类纪录片用特殊的镜头手法对各地美食美景进行拍摄,令观者垂涎欲滴。学生们不仅能短时间内看到天南地北的特色饮食,更能深刻理解中国人对“家”的依恋之情。再如,介绍中国故宫时,教师可以选取电影《末代皇帝》的片段,一方面展现中国古代皇权威严,另一方面也令学生感受到皇权没落下的故宫景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加入经典纪录片《故宫100》片段,与电影画面交相辉映。因为《故宫100》不仅有实景拍摄,而且面对复杂建筑或结构时,还会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是否去过故宫,都能对故宫产生比较生动的整体印象,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也会产生浓厚兴趣。当然,除了课堂上的共同学习之外,教师在课后也可向学生推荐当代一些有文化特色的影视及综艺。如,针对那些对中国故宫极为感兴趣的留学生,我们可以推荐《上新了·故宫》,让他们跟随故宫专家进宫识宝,探索故宫历史文化。《上新了·故宫》每期节目都会诞生一个引领热潮的文化创意衍生品,也让留学生感受到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中国当代文化。

2.3 灵活运用教法,丰富留学生文化学习形式

在进行文化课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实现灵活式学习、变通式交际。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交际式、任务式等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文化教学。

情景式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学习进度、教材内容来设定相应的语境进行文化学习。情境式教学法可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尤其适合初级水平的学生[3]。如,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对话表演。同样是针对“两个邻居偶遇”“吃饭”这两个提示进行对话,不同情境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效果,也会因此判断出不同语境所体现的深层文化内涵。一组对话可能说:

邻居1:你吃饭了吗?

邻居2:没吃呢。

邻居1:干嘛去?

邻居2:遛弯儿去。

这几句对话说明两人是在路上相遇。“你吃饭了吗”是类似于英语“How are you”的中国人特有的打招呼方式,并非真的想知道对方是否吃饭。外国人见面打招呼是互道“你好”,而中国人见面则是问“吃饭了吗”,朋友、老乡、同事碰在一起,往往是请客吃饭。这也反映出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各自的交往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另一组对话:

邻居1:你吃饭了吗?

邻居2:没吃呢。

邻居1:吃点啥?

邻居2:随便吧。

这几句对话说明两人可能是在饭馆相遇,或者一方到另一方家里做客,或者在去往饭馆的路上。总之,这里的“你吃饭了吗”是真的在问关于吃饭的事。真实的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情境材料对汉语学习尤为重要[4],而这些日常真实的语境材料,也从侧面反映出最接地气的文化现象。教师应用情景式教学,在于让学生感受同样的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奥妙[5],使他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种微妙,更好地把握中国语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内涵。

交际式与情景式有相同之处,都是对话交流,但不同之处在于,情景式是让学生感受不同语境,而交际式倾向于用教师抛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如教师给出学生一定的关于点茶文化的材料,要求他们自行阅读、理解,然后合上材料,回答教师问话(交际):

教师:点茶是哪个朝代开始有的?

学生:唐代、宋代。

学生:它是沏茶的方法。

教师:一开始,都是哪些人或在哪种场合用点茶法沏茶呢?

学生:官场待下常用。

在交际式教法中,教师从主讲的位置退下来,让学生成为理解和探索的主体,主动去发现材料中的文化知识,而教师则用目标鲜明的问题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把知识说出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巩固已经输入到大脑的知识。对外汉语教师需注意,交际式教法更适合于汉语水平为中高级的留学生。

任务式是教师将实践引入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充分应用和巩固所学,并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新知识、感受新趣味。由于这是突破课堂的实践活动,所以任务内容是可以灵活多变的[6],师生可发挥的空间很大。如,教师在介绍中国的传统建筑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在课下用手机拍照,记录你周围所发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并说出其风格类型和相关文化知识; 找一找中国的建筑元素在生活中其他形式的应用等。学生们带着任务回到生活,就会提高对周边事物观察和欣赏的能力,越来越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也能更好地将建筑背后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深理解。

2.4 结合地域文化,感知多元的区域文化特色

中国地域辽阔,且民族众多,所以不同地域有着自己特有的区域文化特色,可谓丰富多彩,而让有着国别差异的学生弄懂中国全部的文化内容是不切实际的[7]。但是,教师又必须遵循中国地域文化多元的客观事实,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各地文化特色加以总结[8],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如讲到方言文化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理解方言并非外语,而是因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民风有差异而出现的语言上的差异。像川渝地区独有的词汇“耙耳朵”,是因男子结婚后常被老婆揪耳朵而形象地流传开,形容男子耳根软,怕老婆。其原型来源于成都一种加了“耳朵”的自行车,这是最早成都男人为了让自己老婆坐得更舒适而发明的。由此可见,不同的方言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再如,讲到饮食文化时,教师可以列举出我国八大菜系所具有的鲜明地方风味特色,也可以结合各地的风俗文化来阐释各菜系之间的区别。

此外,虽然我国人民没有西方那样强烈的宗教观念(基督教等),很多人也是无神论者,但是在一些小的地域范围内,也存在比较有特色的民间信仰。我国的民间信仰多体现在寺院庙宇方面。如教师可把杜牧的诗歌《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和《少林寺》影视片段作为寺庙讲解的导入部分,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朗诵等形式感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壮美和北方寺院的清冷、硬朗的差异。教师还可以对比性地集中对学生介绍我国西南地区的二郎神庙,华南的许真君庙、妈祖庙,东北的般若寺等。当然,教师在讲解多元的区域文化特色时,要告知留学生——地域性的文化需要在特定的地域背景下才能显出其价值,即文化与地域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不可抛开地域谈文化。

2.5 注意国别差异,巧妙处理国际间敏感话题

当下的国家间外交存在许多利益问题,而文化上的交流也存在不可触碰的“雷区”[9],这就需要教师深谙国际时局,熟悉各国文化差别,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处理敏感性话题,使教学始终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如在介绍中国端午节的风俗文化时,难免有些关注时政的留学生会提出异议“端午节到底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呢? ”,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问个不停。这时,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懂得转移矛盾话题,将一些政治性话题弱化,突出文化教学内容,进而避免师生的讨论上升到国家、民族矛盾层面;或是任由不明就里的学生对国家问题妄下结论。所以,在文化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分寸感的把握。一旦课堂已经对一些敏感话题开始了讨论,甚至上升到了当前国际关系时,教师更要拿捏好语言分寸,可以说“这样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以偏概全、草率下结论的,但我相信,咱们背后的国家会处理好它,并且人们都普遍热爱和平,对吧。”

此外,鉴于学生的国别差异,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中做到尊重他国文化习俗[10],并且要让学生意识到,文化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国家、民族、地域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因此需要我们互相坦诚、接纳和尊重。如以饮食为例,同样是吃肉,我国有回族不食猪肉、礼佛之人不食肉类的文化习俗,外国文化也有印度教徒不食牛肉、欧洲人不吃动物内脏等习惯;此外,中国人喜欢对食物进行深加工,煎炒烹炸吃法多样,而西方许多国家喜欢吃原汁原味的食物,仅仅简单烹饪即可食用;中国人有自己的酒文化,晚辈向长辈敬酒要把酒杯矮半分,且倒酒必须倒满,而外国人则更加重视品酒,并不十分在意长幼尊卑问题等。当教师有意识地把这些文化差异渗透到教学内容和师生交往中时,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沟通不当产生的碰撞。教师在文化课上,不仅自己要始终秉承跨文化交际理念,还要让来华留学生包容与接纳多元文化,减少师生、生生间的摩擦,建立友好关系。

3 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汉语课,作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门课程,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对中国文化饶有兴趣,但又对相关文化知识一知半解的学生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肯站在他们的体验角度、兴趣角度挖掘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懂得掌握文化差异、国别差异,在肯定差异的基础上求同,使科学、理性的态度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我国的文化传播。相信有了多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助力,留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也会有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故宫留学生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雪中故宫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