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学院,广西梧州 543002)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信息传播媒介逐步构成,而由于大多数网络信息平台依托用户的习惯和喜好推送信息,导致用户群体会形成不同的“圈子”,进而产生微传播的“圈层化”现象。在此基础上,“圈层化”现象虽能够有效满足个体的个性化需求,给个体提供一个相互独立和封闭的信息获取通道,但也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了一道信息交互屏障,不仅使得主流声音无法传递,同时也不能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倾向,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了较大挑战。
从广义上来看,微传播指的是以微博客、彩信、飞信、QQ 等信息通信渠道为主要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从狭义上来看,微传播指的是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该传播方式的特点在于去中心化和碎片化,即关注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认知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以自由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渠道逐渐走进人们生活,给当代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较大便利和帮助,但互联网的自由开发性和虚拟便捷性也使得高校思想教育难以控制,很难确保教育效果与教育需求的一致性[1]。
我国学者陈志勇指出,“圈层化” 现象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最大的体现在于大学生的圈层化,而根据圈层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大学生“圈层化”现象分为信息圈层化与社交圈层化两种形式。一方面,针对信息圈层化,其指的是不同大学生根据自身网络信息需求而形成的信息圈层,即不同圈层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网络信息兴趣,且最接近个体中心的信息圈层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最大;另一方面,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信息圈层化使得相同或相似网络信息兴趣的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导致其更加容易产生人际关系,进而形成社交圈层化。
(1)接受主体的个性化。
大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受到网络信息影响而产生不同的信息兴趣,在此基础上,其在网络信息浏览过程中会主动选择符合自己判断与认知的信息进行接受,并不受他人强制因素影响,进而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和关注程度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信息圈层。
(2)接受渠道的封闭性。
在微传播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以个人账号为主,这就导致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同个体的信息获取并不会受到相互影响。同时,现代网络媒体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喜好,能够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的过程中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使得只有用户关注的信息才能进入用户信息圈层,最终导致了用户信息渠道的局限性[2]。
(3)接受行为的发展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兴趣广泛、思想活跃,长期处于同一信息圈层内往往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大多数大学生均表现出信息喜好发展性,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导致自身的信息关注热度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如何借助外在动力推动大学生自主打破信息圈层,是高校思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4)接受内容的稳定性。
围绕个体思想发展过程,虽然其信息思想存在跳跃性和发展性,但势必会在长期自我否定和肯定中形成固有的信息思维,进而产生具有独特个体特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通过长期处于同一信息圈层和了解其他信息圈层,大学生能够对自身圈层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形成一定辩证信息意识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社会发展[3]。
(1)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心理需求。
在高校学生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是导致“圈层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中,围绕高校思想教育过程,由于不同大学生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使其在接受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信息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与动机,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此,不同学生对于网络思想教育内容信息的接受程度相差较大,进而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了较大难题。
(2)大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具有较弱的认知能力,容易被网络文化影响,进而产生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圈层思维。其中,围绕信息接收过程,由于大学生欠缺信息甄别与辨识能力,容易跟随“社会热点”而进入特定信息圈层,不仅无法清楚理解“社会热点”背后的本质问题,同时也对主流网络文化产生了一定厌烦,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了较大挑战。例如,当代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均处于明星圈,而明星是否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正向思想引导,仍是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需要考究的焦点问题[4]。
(3)高校舆论环境与教育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应试教育影响并不会接受太多的圈层文化,因此,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更加容易受圈层文化影响,进而进入不同的信息圈层。在此基础上,高校舆论环境与教育环境往往会对大学生“圈层化”现象造成较大影响,而当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缺少吸引力和感召力且思想教育形式与内容不符合大学生信息喜好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便成为了强制灌输的单向教育,很容易造成教育效果的下降。
(4)网络技术条件。
数据显示,发达地区大学生相较于落后地区大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圈层化”现象,这是因为发达地区的网络技术条件相对较好,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多样。同时,相比于其他信息传播渠道,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更加明显,而在网络信息平台搭建过程中,不同的主题功能同样也会对大学生的信息喜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如何建立功能丰富、内容多样的高校思想教育网络平台,是“圈层化”现象视角下高校思想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在微传播“圈层化”现象产生后,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但也造成了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和单一,在此基础上,学生长期处于封闭式的信息渠道内,不愿意接受圈外信息,而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均对主流思想教育信息缺乏兴趣,使得主流思想教育信息很难进入学生信息圈层,进而阻碍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传播。同时,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处于与主流思想教育信息相冲突的信息圈层内,容易产生思想固化,影响其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判断,最终在使学生产生错误思想观与价值观的过程中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5]。
根据传播学原理,一切传播活动均具备主客体关系,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需建立在双向的动态关系之上,需基于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努力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很多高校虽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试图通过创新思想教育渠道来进入学生信息圈层,但由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等思想教育传播主体存在性较差,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信息圈层,使得高校思想教育仍需要学生主动了解相关信息以保障教育质量,最终降低了思想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创新高校思想教育微信息内容,针对“圈层化”现象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把握学生的信息圈层特点,根据学生的信息喜好调整思想教育微信息内容,是确保高校主流思想教育信息有效传播的关键所在[6]。首先,围绕高校思想教育传播过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不应简单地将教育信息进行罗列,而是应通过大学生的主动建构来保障教育传播效果,即应关注学生的自主信息接收意识,通过发挥教育主体的教育引导作用以促使大学生自主接受思想教育;其次,在选择高校思想教育信息时,以往教育过程普遍存有教育信息枯燥、抽象、不易为学生接受的问题,究其原因,多与主流思想教育信息所具有的政治色彩有关,因此,高校教育主体应重视教育微信息的大学生话语转化,避免使用过多的政治语言或文件语言,尽可能以时代性强的生活化语言来激发学生的信息获取兴趣,进而发挥大学生的主动信息建构能力,确保主流思想教育信息进入学生信息圈层;最后,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信息传播形式往往能够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其更加容易接受以视频、活动等形式为依托的教育信息,因此,高校教育主体应在思想教育微信息中融入一定的现代媒体特征,通过把握教育受体的思维、个性、情感来增强思想教育微传播的感染力,确保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性,例如,针对哔哩哔哩这一当代大学生喜爱的网络媒体平台,可借助平台中流行的视频剪辑形式展示高校的校园文化风采,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带动学生的思想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奋斗意识与院校凝聚力的有效增强。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圈层化”现象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主流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但也代表了网络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全新特征。因此,高校思想教育主体应深入把握当代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积极走入学生信息圈层以了解学生的信息喜好,进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在主流思想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环境,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