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辅导员工作室模式的民族院校学生心理素养培养实践探索
——以大连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室为例

2021-03-07 18:29欣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欣蕾

(大连民族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辽宁大连 116600)

1 辅导员工作的新特点

(1)学生个性张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已经是“00 后”,他们追求个性,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愿意受各种规则的约束;自主意识强烈,希望自己有发言权和决策权;过多关注自己的世界,不善经营同学关系;有时会盲目自信,而稍有打击又会非常自卑,缺乏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学生心理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的养育方式、成长背景、家庭结构等也开始有巨大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带着心理问题入学;还有一部分学生心理韧性较差,对大学适应性不良,导致出现缺乏自信、学业困扰、人际交往困惑等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疏导,就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都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新问题不断涌现。网络成瘾、校园贷、特殊家庭、贫困生等问题都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呈现在辅导员面前的新问题。

2 当前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状

(1)大多数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明确。辅导员经常被称为“万金油”“救火队”,工作领域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方面面,加上其他繁杂的行政任务,大多数的辅导员都处于做得多、想得少的状态,自身的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提升[1]。

(2)辅导员横向交流较少。高校辅导员之间往往以纯粹的事务性工作为纽带进行交流与合作,由学生处、学院进行管理和指导,而跨学院的辅导员队伍之间很少有“交集”,更没有形成基于共同目标、共同发展方向的团队,为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指导。

(3)部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实际上,很多辅导员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相应的学科背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再加上辅导员队伍与专职思政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系列屏障,难以得到实质上的指导,因此在申报课题和撰写论文时很难结合前沿,产生有思想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4)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强。各高校在落实国家有关辅导员待遇问题上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部分辅导员不愿长期从事学生工作[2]。

3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培育实践

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多个文件,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大连民族大学从各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出发,组建了6 个不同工作方向的辅导员工作室[3]。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室通过3年运行,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模式,在学生心理素养培育与民族团结意识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

3.1 工作室定位思路

大连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室旨在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开展各类工作,努力成为自主研修、专家引领、问题探究、优势整合、朋辈互助、交流观摩与实践反思为基本模式开展工作的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辅导员团队。

(1)明确发展目标,建立完善运行机制。通过“名师”效应打造优秀群体,发挥工作室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带动工作室成员向“潜质”名师发展;制订工作室年度发展计划与辅导员个人成长计划,完善准入、培训、考核、反馈机制,确保工作室高效运行;推进集体实践与集体研究的团队协同,从辅导员单兵作战到团队作战,加快研究成果转化过程,助力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成才[4]。

(2)拓展工作思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发挥辅导员工作室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第二课堂、通识教育、网络文化、校园活动等形式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不断探索辅导员工作室创新模式,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作为该校第一个成立的辅导员工作室,要在总结经验,挖掘潜力的基础上,找到学生、辅导员、工作室三者共同成长进步的有效形式,真正做到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指导和辅导,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辅导员整体工作水平,实现辅导员个人长远发展的目标。

3.2 主要工作举措

(1)精心打磨,主动作为,汇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自2019年正式组建辅导员工作室以来,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以及购买网课等形式加强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还划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专项经费,协调学校多个部门给予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提供支持,让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室每年保证全员参加校内培训,通过轮训方式参加省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通过学习成果分享、集体研讨等形式提升心理育人技能,真正成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团队。目前工作室共有16 名一线辅导员,其中14 人具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11 人具有沙盘游戏指导师证书,特邀成员3 名,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2 名专职教师负责技能指导,1名党委学生工作部分管工作副部长负责协调工作。工作室还积极邀请学校特聘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顾问开展工作督导。

(2)摸清学生心理成长规律,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在做好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外,工作室定期邀请心理教师共同开展工作大讨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流程、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建设进行交流研讨。此外,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面对学业、情感、人际、家庭环境时会逐步出现各类心理困扰,而仅仅像大多数学校一样在大一开设一门心理健康必修课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为提升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大学4年,工作室组建了学生心理素质类通识课研究小组,利用两年时间的深入调研、专家指导和集体备课,在接受教学督导的前提下,设立了全部由一线辅导员授课的10 门各具特色的小班型、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心理素质类通识课,这些课程一经登录选课平台,就受到学生热烈追捧,在每学期汇编的学生成长汇报集中总能看到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喜爱,以及通过课程实现的心理成长与收获。此外,工作室成员经过系统培训采用统一课件走进各学院,为2019 级学生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与人格完善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宣传学生心理疏导与朋辈互助途径[5]。目前该讲座已被纳入各学院2020 级新生入学教育环节。

(3)培养学生心理助人团队,发挥朋辈心理帮扶作用。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室通过开设沙盘游戏学生助理培训班,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举办心理协会团体心理训练技能培训,组织心理委员、寝室信息员工作专题讲座、师生交流座谈会等活动,组建了一批学生心理助人团队; 工作室还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专职博士教师为心理委员量身定制了一门通识选修课,提升心理委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组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团体活动等方面的能力,该课程将于2020年9月正式开课,此举也将有助于学校四级心理预警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4)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变化,营造积极乐观的校园心理环境。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室充分利用一线辅导员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特点,发挥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优势作用,创办了“民大树洞”学生网络服务平台,许多学生通过与“树洞君”的网络书信得到了心理困扰的答复;工作室还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开展每年的“5·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主题活动,尤其在今年学生在线学习阶段举办了“心战疫共成长”主题音乐会、主题征文、抗疫技能小视频大赛等活动,缓解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压力,制作三期大学生心理自助网络读本,精心设计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自助书签;工作室还组织学生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通过讲好身边的心理成长故事,营造积极乐观的校园心理环境。此次校园心理情景剧还获得了2019年获辽宁省校园心理情景剧二等奖。

(5)内练技能,团队科研,走工作室发展带动辅导员个人成长的创新之路。辅导员工作室成员自发形成了每月读书会、双月学习论坛、每学期两次工作交流等专业技能内训模式,工作室成员还共同踊跃参加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锻炼教学技能,工作室优良的学习风气让辅导员工作有自信、干事有方向、年底有成果;工作室还引导辅导员自觉将个人工作经验及对学生问题的思考上升到理论层面,深入研究,探索规律,以团队形式申请课题、撰写相关论文,并将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几年来该工作室科研成果名列辅导员队伍前茅。

3.3 特色亮点

(1)双目标,指引工作室发展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室以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工作室这一“蓄水池”的作用,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让辅导员通过抱团取暖发挥群体优势,共谋发展。此外工作室紧紧围绕高等学校育人的核心任务,开展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组织及育人质量。

(2)双机制,保障工作室高效运行。经过几年的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室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机制,一是独立运行的推进机制:工作室主持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统筹团队年度活动发展规划,辅导员要制订年度个人成长计划,工作室还建立了系统的成员考核帮扶方案;二是行之有效的提升机制,包括分层分模块进行心理育人专业技能培训,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申报指导,定期开展工作案例督导,以及以“读书会”“学习论坛”为主要形式的朋辈互助交流,让辅导员在工作室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3)四个共同体,发挥工作室合力。本着服务于成员加入工作室的“自我成长”这一初心,工作室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辅导员团队的四个共同体,第一即为学习共同体: 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最优路径,工作室让辅导员从“个人努力”转向“共同学习”,通过多形式的学习,“专”“深”兼具的知识储备,逐渐形成有动力、成体系、得方法、练思维的高效输入与输出体系,不断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第二是实践共同体: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载体,在新老成员相互帮助下进行研究、总结、反思,共同相互介入、对话、合作和再实践,实现长足发展;第三是成长共同体:这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核心指向,本着吸收一批,带动一批,扩大一批,影响一批的理念,工作室已从最初5 名辅导员发展为现在的16 名辅导员、2 名专业教师、1 名学工领导共同参与的辅导员发展团队,工作室正在持续发挥示范作用;第四就是职业共同体: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愿景目标,在职业化条件尚未完善时期,辅导员工作室有效解决了辅导员自身对职业的认同度与对辅导员队伍的归属感,这是我们多年建设工作室之后全体成员的共同感受,在唤醒辅导员职业归属感与幸福感之后调动起的内在专业创造力,让每一名辅导员有信心成为这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坚定信念在本岗位发光发热。

3年来,工作室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专职教师一同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心理素质类通识课程建设、朋辈学生心理辅导等领域不断学习研讨,开拓思路,创新举措,高度重视工作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工作研究推进工作实效性与创新性[6]。14 名辅导员取得了沙盘游戏指导师资格,开展寝室沙盘、班级团体沙盘、学生社团骨干沙盘成长活动,参与学生3 100 多人次;围绕学生心理成长特点与心理需求,逐步打造了一批心理素质类通识课,《沙盘游戏与人际心理》《绘画心理和人生智慧》《团体职业探索》《这样爱就对了——大学生恋爱必修课》等10 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工作室成员学术研究成绩优异,获批2019年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基地项目5 项,其中重点项目1 项,一般项目4 项;获批学校“课程思政”专项课程建设项目2 项;2020年以来工作室成员共申请各类课题10 项,发表论文8 篇。此外,工作室指导学生排演的心理剧获第三届辽宁省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二等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探索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互补互益、有机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为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