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创新

2021-03-07 17:51:23孔凡斌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孔凡斌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所有这些,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动力。新时代各行各业生机勃勃,求新求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管理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区别。笔者试图作一梳理,以供高校思政课教师作教学参考。

一、培养目标的创新

在培养目标上,从“四有新人”进展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目标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而与时俱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的目标是“三好青年”;改革开放到十九大之前是“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的具体内涵就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习近平进一步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以“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作开篇,就说明了这一点。“三有”里面,“有理想”“有本领”无需赘述,第三个词语“有担当”是核心,也是崭新提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人的使命就是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面貌;新中国成立后,青年人的使命是建设新中国,完成工业化;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三步走”战略。如今回眸一顾,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完美实现,那一代人无负历史使命;第二步“小康目标”虽有延迟,也最终基本实现,截至2020年11月,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可以说,现在的中老年这一代人也基本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那么第三步,也就是“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担,就落在现在的青年身上。现在在校大学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才30多岁;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是50岁左右,恰逢其时。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是今后30年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每个学生都必须有这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担当精神,勇挑历史重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不要让后人指责我们这一代人。

二、内容的创新

(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此前分别介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其中以邓小平理论为主干。在最新版(2018 年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被重点展示。从章节分布上看,占了新教材的近一半;从篇幅看,大约占用了45%的篇幅[2]。其核心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分别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是新时代顺利前行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有些高校还单独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作为选择性必修课之一。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布局。这些都与以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不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二)在价值观教育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率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有其核心价值观。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是以“三纲五常”儒家思想来统率人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了几代人。十八大之后,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中央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建设目标,也是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共同向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守则,也是社会对公民个人的要求。笔者认为,尤其是社会层面的八个字颇有创新。社会有了自由、平等,必将有助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激发社会活力,也有助于激发个人创造力和主动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建设;社会有了公平正义,必将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也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而法治是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要求。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人类已经形成的价值成果,在实践中对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全面表达了人类的共同愿望,反映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凝结和系统概括”[3]。这说明,我们所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吸纳和发展。在价值理念上,中国是已融入世界潮流的。

(三)“四个自信”教育

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最新版以“坚定‘四个自信’ 放飞青春梦想”作为结束语,这也说明了本课程最终目的和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道路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理论自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制度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发展进步和人民福祉的根本保障;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坚守。“四个自信”关乎中国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所高举的理论大旗和坚守的价值观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以“美丽中国”为核心的生态教育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目标征程,从十三大的“富强、民主、文明”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再到十九大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逐步扩展到社会管理、生态文明。新教材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建设放在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等重要地位,足见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环保教育现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所追求的GDP是绿色GDP,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观有很大的区别。

(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依据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国家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规范性文件,十九大报告又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这几年央视连续推出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现在各地对城市进行“文化正名”,清理一些酒店、小区洋名字,在城市地铁、建筑等地方尽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这些都深受群众欢迎。很多高校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诗词赛、传统节日庆典、观摩传统工艺流程、参观人文历史景观和民俗文化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感知。如福建中医药大学通过“一园一馆扬中医”活动传承中医国粹,弘扬优秀文化;武汉纺织大学以“汉绣技艺保护”作为切入点,弘扬荆楚文化,传承汉绣技艺等[4]。

(六)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到江泽民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再到胡锦涛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中国外交思想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十八大之后,鉴于国际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于国内历史新起点,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种新外交思想发展与创新之处表现在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美好愿景,而且将这一美好愿景的目标具体化,路径清晰化[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核心内容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种新的外交思想淡化了敌对意识,彰显了中国政府的大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回应了时代要求,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深远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这次新冠疫情,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克时艰,对受灾严重的国家,不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援助大量物资和疫苗,并派遣医疗队救助,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目很多,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其内容创新之处肯定不止这六个方面,其他方面也都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挂一漏万是不可避免的,限于篇幅,本文在这里罗列的是主要方面。

三、管理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在管理上,把思政课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高校要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校长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都是“一岗双责”,分别在其分管领域内承担思政课建设工作责任,且每年必须亲自听课授课;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规定,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2020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规定,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应当在师资建设上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考虑,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

(二)推行课程思政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定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思政教育需要全员协作,各门学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之心、法治意识等,只要用心挖掘,都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之奇效。比如理工科课程里,可以渗入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人文社科课程,可以延展到人文情怀、使命担当和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总而言之,思政教育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的教师都要在专业教学中积极渗入思政元素。除此而外,还有“大思政”“三全育人”,等等。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更重视开发利用现代传播技术

除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以及传统的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之外,各地还充分利用多媒体、微信、微博、思政数据库等新媒体技术,并积极开发 MOOC、微课、云课堂、翻转课堂、VR视频、智慧教室等新型网络教学形式,将枯燥玄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文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动态视频图像。尤其是最新的VR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拥有高度的沉浸感,让学生可以自然地融入学习环境,为不同主题的知识提供可视化内容,帮助记忆,亦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参与度。但VR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实际效果到底如何,目前尚未有这方面的调研报告。

不过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笔者持审慎的否定态度。翻转课堂也许适合其他学科,但对思政课未必适用。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思政课是严肃的政治课,课本上的观点基本是定论,固然学术有自由,但课堂一定要遵守政治纪律。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由学生自由讨论,必然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要么面面相觑、无话可说,要么天马行空、言论出格。据龙屏风对广东省10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就翻转课堂态度的问卷调查,近五成教师对翻转课堂持怀疑态度,六成教师对翻转课堂不主动,翻转课堂并不适合所有教学内容[6]。也有不少学者持相同观点,孙耀胜等认为“高校思政课是否一定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笔者持审慎的否定态度”[7]。

另外,据报道,近期多所高校创新教学手段,将说唱等形式引入思政课堂,多名教师由此变身“网红”,引发热议,如人民网的报道“五成到课率‘逼’副教授说唱授课”[8]。看到这类新闻,作为思政课教师,笔者心里五味杂陈。笔者认为,在思政课形式创新的尝试中,要避免泛娱乐化、庸俗化、碎片化倾向,不能为了形式创新或为了迎合学生兴趣而牺牲了思政课本应具有的学术性和严肃性。思政课可以通俗,但决不能庸俗,思政课的课题都是严肃的政治问题;思政课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化,但这个“多样化”不能以损害其观点的神圣性为代价;思政课是知识教育,更是认同教育,要庄重对待教材观点;思政课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就要有思想、有干货,一味靠娱乐化撑起来的课堂,表面上似乎提高了“到课率”“参与度”,但实际上本末倒置,没有实现教学宗旨。对这种思政课上“泛娱乐化”现象,其他学者早有批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媚俗化’、教学方式‘视觉主义化’、教学思想‘抹黑化’‘愤青化’等趋显并依赖于‘泛娱乐化’表现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初衷”[9]。目前各高校的学生测评制度,把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放在同一平台上让学生打分,这是有失偏颇的,没有考虑到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偏重专业思想。思政课本身有严密的理论逻辑,各论点均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可以层层推导论证。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我们还是应该坚持课堂教师授课的主导方式。我们要相信并用好知识的力量、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储备、比较深厚的理论素养,就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