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礼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6)
新时期国家对外语教学和外语学科的发展以及外语人才培养质量都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人才研究能力的培养从基础抓起已成为一种共识,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些年,我国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虽然发展迅猛,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研究者“缺乏研究的基本常识、不了解学术规范”、研究方法使用不当等问题比较突出(许梅花 等, 2012: 3)。很多研究者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范畴和内容缺乏常识性和系统性的体认,对研究规范和方法知之甚少,便涉足某一学科领域;在具体研究中,追求“短平快”,对译介的西方理论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研究成果价值匮乏。上述问题可归因于很多研究者先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规范和方法训练,这凸显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规范和方法在本科高年级阶段乃至硕士研究生层次普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基于上述现状和问题,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研究》(2020,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为《外国语言文学》)对于实现新时代外语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外国语言文学》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两个方面展开,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充满了真知灼见,可从两个层面把握其核心要义。
首先,著作对外国语言文学以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的方法进行概述。该书以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为纲,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行系统介绍,聚焦于该学科的基本内涵和研究范畴,探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勾勒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整体脉络。从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在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几方面来界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从英语文学与非英语文学、欧洲文学与美洲文学、非洲文学、亚洲文学及大洋洲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方面确定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范畴。就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规范的途径而言,作者从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基本操守等五方面展开,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进行梳理和介绍。该著作从文本、作者、读者、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批评史的视角界定外国文学研究的途径,从语言本体、西方语言学流派、宏观语言学界定外国语言学的研究途径,从文本分析、文类翻译、翻译史、翻译过程界定翻译研究,从外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师、外语教材、外语课程的视角来界定外语教学的研究,从学术道德、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学术创新等方面界定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基本操守。就外国文学的研究路径而言,著作重点从问题意识和选题意识两方面切入,凸显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和整合问题的重要性、方法和策略。强调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务必表现出三个基本特征:(1)文本内部的逻辑悖论及其暂时的不可解释性。(2)促使读者重新回归文本的颠覆性再访。(3)围绕作品整体产生的审美或伦理争议。一个好的学术问题理应能够通过局部折射整体,以小见大,借助某一具体的突破口对作品的美学价值和伦理内涵进行综合的、有机的考量(杨金才,2020:30)。
其次,著作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科研与写作规范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著作就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写作规范展开讨论,从学术论文标题的科学性、摘要与关键词、署名与责任意识、文献综述的撰写、学术论证的思辨等五方面,探讨优化、强化学术规范的手段和内容。具体而言,论文的内涵与价值完全可以通过恰当的标题得以强化与彰显,它能够对作者的论证路径加以高度凝缩,甚至对主题意义加以升华。让标题看似“精干”些还是“艺术”些,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主要是带着某种思辨思维从读者的角度去分析表述的长短是否适合,概念的呈现是否准确,内容的多少是否适度。摘要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介绍功能,即向读者介绍论文的问题意识、基本构思和研究成果;二是凸显功能,即凸显论文的核心理念、关键方法和创新价值;三是启发功能,即围绕相关学术命题展示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与可拓展性。摘要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体。从文体上看,摘要具有问题感、极简化和零解说等三个显著特点。关键词要求准确,挑选关键词不仅仅是观照标题里的概念,还要根据论者自己的阐述进程挑选相关概念作为关键词。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从标题到摘要、关键词,再到论证,直到结语,一定是给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愉悦感受;一个完整的结构能够将其优越性透过每一个环节体现出来,关键词亦不例外。在此基础上,学术论证的思辨尤为重要。学术问题解决的途径分为两大类:一类可以称其为“简单化”,另一类则相应被称为“复杂化”。这里的“简单化”和“复杂化”并非带有贬义的概念,而是为了将其概念化而采用的一种简洁明快的表述。同时,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的引文、注释规范是科研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外国语言文学》详细准确地解释了学术研究中引文、注释的功能、必要性和相关标注方法与规范,重点介绍MLA和APA两种论文引文方式。著作中特别强调了引文的功效性与合理性,指出引文包括三大主要功能:(1)界定研究起点,将相关议题早先的研究成果与当前的研究明确区分开,从而突出他人研究的经典性或强调当前研究的原创性;(2)文献检索,为读者提供查找更多切合当前研究的资料和来源;(3)学术论证,为学术论著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对比和推导等论证过程中发挥论据、借鉴、参照、对比的作用(杨金才,2020:52)。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主要从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以及理论方法两大方面,梳理介绍了对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在的理论体系和范式进行深入的认识与探究。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评价机制应该从学术批评、同行评价和外国语言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三个层面系统地阐释学术研究和批评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则,同行评价的基本模式、方法,并基于学术评价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外国语言文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展望。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创新机制应重点探索学术研究中创新的内涵、重要性以及需要避免的误区。外国语言文学学术成果发表规范应该从基本概念和投稿两个方面对学术成果的形态以及投稿的流程等进行深刻地探究和认识。
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中创新和研究能力的重视,关于学术研究指导和方法论的图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外国语言文学领域的相关著作相对匮乏。《外国语言文学》弥补了国内系统性介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的空白,并且体现出鲜明的特征。
第一,响应国家需求,担负时代使命。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明确了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提出将“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的能力要求(孙有中, 2019: 37)。为了贯彻落实《国标》各项原则和规定,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20年春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外国文学类专业的准入、建设和评估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操作性指导,其中将“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列为外国语言文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外国语言文学》正是在《指南》研制过程中得以酝酿和编写。该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重大课题“学术规范和学科方法论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也是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大课题成果。该书响应时代需求和使命,紧扣《国标》《指南》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理念,对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与方法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梳理,有助于学生以更宽阔的视野把握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填补了长期以来系统性介绍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方面教材的空白。《外国语言文学》的内容浑然一体,学科的基本概念、学术论文的撰写、论文格式的基本规范无所不包,可使初学者总体上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形成一个体系性概念,把握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要旨和基本规范,契合《国标》和《指南》中对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所着重强调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服务于新时代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第二,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外国语言文学》内容皆为学术开展的必备基本常识,是教研治学的“应知应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指导性,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入门书,可以满足上述需求。在新时代,“学科知识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但我国高校外语类专业“还存在一大批没有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的纯语言教师”(孙有中 等,2018: 10),这些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也尝试开展学术研究,但因其缺乏基本的学术知识和科研训练而陷入迷茫,这不利于外语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可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该书“从零做起”,条分缕析地阐明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内涵、研究的基本路径、基本学术规范,以及学术论文的主要构件、价值及其功能等等,属于典型的“读者友好型”专业著作。值得指出的是,该书拒绝简单的规则列举或武断的说教,通过典型实例对相应的规范和方法进行阐释、说明和示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该书不仅适用于高年级英语专业本科生,而且适用于研究生,对刚刚步入学术生涯的年轻教师和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学者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该书可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术研究导论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案头必备书,以及教师开设学术规范和方法相关课程的重要参考。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将“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程”作为衡量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该书可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等课程的教材。可以说,《外国语言文学》论述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路径、研究的方法、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成果的写作规范等问题,对外语专业建设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有参考价值,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者科研入门和能力提升的必读书。
第三,充满真知灼见,启发性强。编者立足多年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心得,在具体阐述中,将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典型研究案例融为一体,观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在学术研究中,几个关键环节尤其值得研究者关注。第一,研究问题的确定,问题无法确定,研究便无从做起。在第三章“问题意识”部分,编者着重强调在研究中,必须增强“问题意识”,研究者需要在研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确认待研究的学术问题,也就是要厘清问题的真伪和价值。编者凝练出“最佳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阐发了选题的基本原则以及路径修正等。第二,研究论证的充分性。要开展有效的研究,一般需要借鉴相应的理论概念和视角,如何将相关理论和论证过程实现有机结合极为重要。这其中首先是对相关理论的娴熟把握,否则灵活运用无从谈起。在第六章,编者对外国语言文学相关理论的系统介绍,简明扼要,切中要义,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第三,论文关键部件的反复推敲打磨。标题是一篇论文或著作的画龙点睛之处,需要充分重视。在第四章论述学术论文标题的设置方面,编者结合典型事例,阐发论文主标题、副标题之间的关系和设计,甚至对正副标题之间破折号和冒号的使用进行了细微区分,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最后,化繁为简,优势明显。要将整个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进行概述,并非易事,要对整个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更是难上加难。《外国语言文学》突破一般工具书详尽、烦琐的内容覆盖的局限,更注重关键核心信息的梳理,达到理想效果。涉及学术论文格式问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的《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对科研论文的具体格式、学术规范等进行了详尽介绍(Gibaldi, 1999:1)。中国初学者极易陷入迷宫一般的、繁杂的规范论述中,《外国语言文学》编者在第五章用简洁的语句、清晰的表达、较短的篇幅,将复杂的MLA和APA格式规范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这比《MLA科研论文写作规范》更具有实用性和优势,可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较好把握基本的学术格式规范。
《外国语言文学》聚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可读性强,以国家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服务国家需求为编写理念,对于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具有学科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在新时代,要实现外语优秀人才培养,必须厘清“什么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根本问题。《外国语言文学》体现出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四个回归”的指向,充分回应了上述根本问题。2018年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水平教育需要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外国语言文学》一书是“四个回归”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独特内涵的呈现。研究者需要对该学科的基本内涵有全面、清晰的了解,把握整个学科的研究范畴、研究规范、研究路径、写作规范等,对学术成果的基本构件、功能和意义有基本认知,尤其需熟练掌握MLA、APA等国际通用的英文论文格式等基本常识。这正是《外国语言文学》所聚焦的内容,其回答了“什么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问题,可谓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回归常识”。《国标》对外语类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新论述,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能力指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实现科研对教学的转化,切实践行“研以促教”“研以促学”(孙有中 等,2017: 3-4),解决“为什么研究”的问题,这是“回归本分”;《外国语言文学》一书旨在增强学生的“学科意识”以及基本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杨金才,2020: 1),可以实现师生教研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回归本分”的重要路径。“回归初心”涉及“怎么研究”的问题。教师的研究能力需要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能力,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强化研究型教学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规范和方法,而且在于秉持怎样的治学态度开展研究,如何在研究中成长、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回归初心”。在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者要努力开展显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要体现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中国声音,这是担当,更是使命,这可谓“回归梦想”。《外国语言文学》还对“研究什么”这一问题提供了诸多建议。比如在“外语教材”编写部分,编者提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建构是一个紧迫而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杨金才,2020: 25),这不仅提出了价值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是为课题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外国语言文学》蕴含着独特的“四个回归”理念,体现出编者对学术研究的深刻理解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实现外语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学术规范,强调学术诚信,《外国语言文学》是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践行和推进“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真正落实课程思政,必须将课程思政元素和理念融入教材编写中。《外国语言文学》注重学生“规范意识”的培养,这里的规范不仅仅是指论文格式或写作思路,也是指学术诚信和学术自律,这是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创新意识的基础。该书强调规范为先、创新为要,契合新时代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培养理念,有益于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时代新人。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杨金才教授注重学术规范和创新意识,强调“中国学者的独特视角”(姜礼福,2010: 172)以及“独特文化立场”(姜礼福,2017: 174),这种学术理念在《外国语言文学》中得到一以贯之的呈现,阅读该书除了知识获取之外,也是体知杨教授之严谨治学的过程,学习者在阅读时能在学术境界上获得自我教育和提升。
最后,开展学术研究,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必须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该书在普及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规范的同时,阐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最新进展,对学科交叉研究趋势的点拨饱含洞见,对研究误区的甄别启发性强,体现出很强的创新精神。交叉融合研究应当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是当下国家推进的“新文科”建设构想的重要路径,也是培养新时代“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正如蒋洪新教授所言,“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准备是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蒋洪新,2019: 12)。《指南》中的英语专业“概况”部分,就指出了其“跨学科特点”(教育部,2020: 1),这同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发展和建设的倡议相契合。《外国语言文学》把握学术前沿,在梳理传统批评范式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语言学、文学等研究的跨学科转向。语言学涉及神经语言学,其以大脑和语言的关系,与临床病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的交叉融合(杨金才,2020: 74)。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研究涉及文学地理学、文学伦理学、认知诗学、数字人文、医学人文、空间人文等(杨金才,2020: 96)。尽管《外国语言文学》并未深入论述这些领域,但却反映出编者对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最新趋势和动态的精准把握。
杨金才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学》把握时代脉搏,响应时代需求,紧扣《国标》、契合《指南》,以“规范为先、创新为要”为精髓,是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入门必读书和学术能力提升的案头必备。该书不仅囊括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应知应会”,而且体现了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在新时代所需的“四个回归”,呈现鲜明的“课程思政”理念,对于国内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如果充分利用,将有利于扭转当下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并为新时代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