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媒体影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2021-03-07 16:21:36王泠然李嘉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交心理健康微信

王泠然,李嘉雯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成都 610220)

利用社交媒体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是新时代下高校意识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工作中出现的新途径。在信息时代下,大学生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说社交媒体充斥着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社交媒体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那么同样也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借助社交媒体的优势探索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从正面来看,社交媒体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性,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友面,帮助大学生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但是从反面来看,过于依赖社交媒体也弱化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习惯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产生紧张、恐惧和无所适从的现象。在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的研究中发现,现实社交焦虑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其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更长,也就是说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社交焦虑与其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成正比的,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时间越长,其现实社交焦虑就越严重。因此,虽然社交媒体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便捷性,但是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使得大学生群体中不同个体的社交焦虑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社交焦虑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范畴,对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1]。

1.2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经过我国心理学专家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并没有降低大学生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但是调查研究的总分与学生个体对于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提高了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个体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个体出现消极情感的现象有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依赖性越强,则其主观幸福感也就越低,但是大学生如果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能够收获到良好的体验,那么其主观幸福感也会有所提高。结合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使用实际情况来看,本文认为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会降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日常时,会与朋友圈中其他大学生个体进行比较,从而降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所以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到不同大学生个体对于社交媒体依赖程度的影响。

1.3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学业完成情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大学生在无法按时有效完成学业时,会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和自卑感,因为无法顺利毕业而选择轻生的新闻近些年来时有发生,所以不难看出社交媒体使用时间过长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移动信息设备的普及,大学生花费在移动社交媒体中的时间不断增加,那么其花费在学业上的时间势必就会减少,从而出现了大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情况。虽然部分大学中认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学习到了许多的知识,且不说这部分知识是否与其在大学生所学专业有关,这种超载和碎片化的知识很难使大学生产生长久的记忆,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而一旦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就会导致学业无法顺利按时完成,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2 基于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优势分析

2.1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需要在线下开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大学生也无法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已经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缺乏实效性。但是通过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参与心理干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通过微信社交平台为例,微信作为当前我国用户基数最大的社交媒体,几乎每个大学生都能够熟练地使用微信,通过微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微信内部的社交平台中发布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相关信息,可以迎合当代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化阅读习惯,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的短篇阅读需求,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宣泄不良情绪、表达情感、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健康情况表达的平台。通过微信社交媒体,能够将高校的心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大学生不良情绪的排解能力和面对压力的适应能力,通过心理教师的引导、暗示等行为,能够帮助大学生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更早的接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由被动开展的形式转为主动形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缺少灵活性和实效性,大都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和心理健康相关教材来开展,这种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较低,且模式较为固定,不能进行灵活的调整,因此导致心理健康干预的作用无法发挥。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能够结合当前互联网的热点话题以及相关的心理干预工作素材,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灵活性和实效性能够得以发挥。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接收到高校的心理健康干预相关信息时,会无意识地被这些信息影响,从而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还能够实现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审视和判断,如果发现自身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那么大学生会通过社交媒体来寻求帮助,从而帮助大学生对心理状态、情绪等进行调整,将社交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得以全部的发挥[2]。

2.3 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是以高校的心理教师作为主导的,通过线下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教师时会有强烈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从而无法表达出自身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心理教师也就无法准确地对大学的心理状态进行判断,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无法发挥出实际作用。但是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大学生与心理教师之间的交流是通过线上模式进行的,从而在大学生与心理教师之间建立一个平等交流和互动的模式,能够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卸下紧张感,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告知心理教师,从而使心理教师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以社交网络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能够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使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打破传统单一的干预模式,实现大学生与心理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以微信社交平台为例,当大学生发现自身的心理可能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或交流平台以匿名或实名的方式寻求心理教师的帮助,吐露自己的心声,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讲述的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 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

3.1 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内容优化是更好开展心理健康干预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深入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内容进行全面的优化,使心理健康干预内容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需求,更加贴合时代发展规律。第一,以微信社交平台为例,高校要完善微信社交平台的服务,心理教师也结合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为严重的部分,通过发布短篇文章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发布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评文章、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等,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程度自我审视和判断,还能够在后台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数据,使大学生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帮助高校教师更加了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所收集的数据还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使用。第二,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相关文章篇幅不能过长,要符合当今大学生阅读的特点,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推送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可以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第三,微信公众号可以设置自动回复功能、搜索功能与对话问答功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学习需求,自动回复功能所设置的回复文字要言简意赅,为学生提供基本问题回复或流程指导;搜索功能要设置全面的关键词,方便大学生查找相应的心理健康学习资料;对话问答功能要固定开放时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和实名咨询两种模式,防止部分学生因为尴尬等问题放弃心理咨询。通过不断地完善微信公众号的功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从而对大学生群体施行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第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微信公众号可以联合其他优秀的心理健康相关公众号开展课程学习、网络授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解决更好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

3.2 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法

社交媒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在社交媒体的渠道中,高校可以选择多样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法,结合当前学生所使用的主流社交媒体,在不同的媒体上开展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例如,在微博社交媒体上,高校要注重发布优质的心理健康相关文章,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后台咨询服务,让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多优秀文章的熏陶,当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有疑问时,可以选择在文章下方留言或后台询问高校的官方微博账号,由专业的心理教师提供解答服务。微博社交平台的优势是发布文章,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微博社交平台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方法。抖音也是目前大学生所使用的主流社交媒体,高校可以开设学校自身或心理咨询师的官方抖音账号,通过专业心理教师录制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学习相关的“微课”,还能够通过抖音社交平台收集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或互动,还可以借助实时直播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相关的网络课程学习,或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相关服务,解决学生情感、人际交往、学业、毕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诸如此类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还有很多,每个社交媒体都具有不同的特点,高校要深入了解每个社交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4]。

3.3 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长效机制建立

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通过长效的机制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能够长久的展开,才能取得效果,短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能够取得效果微乎其微。借助社交媒体,高校要建立一套长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长期的心理干预和教育服务。例如,在各个社交媒体中开设高校的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教育视频和文章,定期组织开展网络课程教育、定期开展线上问答咨询服务等模式,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计划,保证学生在有心理健康学习需求时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平台和媒体找到学习和交流的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长效机制也不能单单依靠教师来完成,还需要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发挥出长效的作用。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学习与交流的微信群、QQ 群、钉钉群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选出一些优秀的学生或具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学生担任心理信息员、心理咨询员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形成课程内外、线上线下、教育指导为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真正发挥出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际效果[5-6]。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虽然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社交媒体同时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媒介,为大学生群体开展更好的心理干预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社交心理健康微信
社交之城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社交距离
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微信
微信